本刊记者/宋晖 吴浪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亟需体制机制改革
——访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
本刊记者/宋晖 吴浪
从学科建设方面来看,我们国内大学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真正让我们的学术实力和学术水平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而不仅仅是强调发表论文的数量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并对于人才培养和体制机制改革做了重要而详细的部署。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国家重点大学之一,承载着国家战略实施的重任,应该如何理解国家政策并实施?两会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
记者:听了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您有何感想?本次两会您最关注哪些方面的议题?
王树国:从总理的报告中我们能看出民生的主题,报告基本上从民生的角度总结过去、规划未来,国家在把工作重点向民生方面转化,这是国家发展的潮流,预示着中国政府的运作方式在向更成熟的方向转型。我觉得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出现的一个好的变化。从关注的议题来看,很多都涉及我们改革深水区的问题,比如说养老、医疗、教育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在我们的计算机、航天、节能车、高速列车等很多领域都已经站在世界前沿了,这时候政府提出环保产业、节能产业、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甚至包括农业都要提到绿色产品,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这些都说明我们国家真正处在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所以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关注民生,我认为是到了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关注民生的时候了。“十二五”期间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说得比较轻松,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的转型,万万不能大意,因为这个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也许“十二五”期间还完不成,因此最重要的就是抓落实,要强化政策执行力。
记者:总理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您如何看待和理解?
王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这只是国家战略布局的一部分,或者说中央很敏感地意识到21世纪国与国之间软实力的竞争还是集中在人才上,这方面美国已经是一个很成功的先例,美国之所以在“二战”以后能发展得这么快,实际上得益于它的人才战略。我觉得政府机构存在着“重物不重人、重设备而不重人才”的现象,比如我们的科研经费,只能够购买设备、仪器,而不能用于培养人才。现在中央再三提出人才战略,包括提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表明了人才支撑对于中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离开人才,这一切都无从谈起。21世纪的中国必然要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都必须以国际化的战略思维来看待人才问题,谁意识到这一点谁就抢占了先机,意识不到这点将来就要落后。在工作中我发现,在义务教育及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国家倾注很大气力,给了很多政策,但我觉得对国家急需的高端人才的待遇略有忽略。如何提高研究生、博士生的生活待遇,对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供给十分重要。因此,这次我带来了《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待遇,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案,希望国家能够重视这个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记者:从科研与未来经济发展的角度,您比较看重哪些领域?这些领域的人才储备情况如何?
王树国:我希望在一些适合我国发展的领域要得到优先关注,从物理空间来说,包括外太空和深海领域,另一方面就是虚拟空间领域,即信息产业这方面,我认为21世纪需要在这三个领域有大的突破。目前这三个领域我们必须要搞好。为什么提到深空呢?过去是以陆地以及海岸线的扩展作为国家的领土范围,深空是公共空间,就像公海一样,可以随便游走,现在科技发达,对于国家来说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另外,空间领域里面具有很多地面所不具备的资源,而空间技术的发展对高新技术的发展也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这些有利因素对于深海和虚拟领域同样适用,因此我认为这些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从人才方面来说,我觉得没有问题,中国有很多具备这些技术研发素质的人才。但是,人才也面临机制、体制束缚的问题。一旦机制、体制得到调整,那么生产力将得到极大的释放,将会产生一系列的成果。现在我们已经发现原有的一些机制体制对社会需求和生产力发展产生约束了,就需要主动进行机制变革。
记者:您是来自高校的代表,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每年两会的热点,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您有何看法?
王树国:从我所了解的学校情况来说,我认为现在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在趋缓。但我们也要看到,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城市里漂着,既造成人才的浪费,也阻碍了人才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人才流动机制:比如,县级区域很多单位缺人,但在这些单位即使干好也没有顺畅的途径发展至更高级的单位,没有稳定的预期,自然不会有很多人选择这条道路。其实很多研究院、医院等单位完全可以在老、少、边、穷地区设立垂直的分支机构,形成一个系统网络,这样才能让人才真正流动起来。
记者: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总理报告中指出要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对此,哈工大是如何做的?
王树国:由于国际上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评判标准不一,我认为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从学科建设方面来看,我们国内大学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真正让我们的学术实力和学术水平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而不仅仅是强调发表论文的数量。从哈工大自身来讲,我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做到两个“面向”,一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二是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不为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就不是国家重点大学,不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将来就无法参与国际竞争。提出这两个面向以后,我们学校的学术论文质量和数量反倒有所提升。也因为这两个面向,哈工大参与了国家16个重大专项中的12个,而另外4个重大专项没有参加是因为我们没有这个专业。哈工大重视学校实力在国际上的影响,但不局限于国际排名。我们也在加大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学术交流,招收高质量的留学生的同时,仅去年一年就派出800多名学生到世界一流大学学习,一是向世界彰显中国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打开国际化视野的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右)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目前,学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校招生及培养质量不高问题,二是基础科学研究及创新问题,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及体制机制问题,四是学科持续均衡发展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也有具体措施:一是通过落实院系、部处在招生工作中的具体职责,提高招生质量。二是通过英才班、文理交叉、理工交叉,国际合作及学分互认,提高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质量等措施,提高培养质量。三是通过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的科学发展,保证学科的持续均衡发展。四是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发挥科研政策导向作用、加强科研平台和队伍建设等措施,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和创新能力。五是通过建立首席学术顾问制及实行一系列引培并举的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