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勇, 巨满成, 吴学升, 高云文, 赵万春
( 1.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21; 2. 长庆油田分公司 油气工艺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21; 3. 东北石油大学 教育部提高采收率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大庆 163318 )
泥岩蠕变产生外挤力是导致套管径向变形损坏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往关于泥岩蠕变对套管损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弹塑性力学方面[1],建立的本构模型亦是基于弹塑性力学理论,且研究成果与工程实际存在偏差.缪协兴等[2]总结用以描述损伤历史的蠕变模量为参数的岩石蠕变损伤方程;朱昌星等[3]开展岩石非线性蠕变损伤模型的研究;刘保国等[4]开展泥岩损伤试验研究,试验得到泥岩力学参数损伤变化的通用公式;王俊光等[5]研究孔隙压力作用下泥岩三轴蠕变机制,分析泥岩蠕变各阶段变化特征;张永安等[6]研究红层泥岩的剪切蠕变试验,提出红层泥岩长期剪切强度的取值建议;李男等[7]针对软弱砂质泥岩岩层建立剪切蠕变与本构模型.这些研究是基于宏观损伤力学开展的泥岩蠕变变形规律,笔者以孔隙度变形作为描述岩体损伤的参数,定义一种新的细观损伤变量,建立基于孔隙变形的泥岩蠕变损伤本构模型,从细观力学角度揭示泥岩蠕变过程,对后续套管损坏的力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损伤变量是表征岩体变形过程中损伤程度的物理量,是以孔隙的变化率为损伤变量,其表达式为
(1)
式中:D1为基于孔隙度的变化率的损伤值;φ0为选取圆柱形岩心的初始孔隙度;φ1为单轴压缩后圆柱形岩心的孔隙度.
冯西桥[8]以承载面积的变化率定义损伤变量,即
(2)
式中:D为基于承载面积的变化率的损伤值;A0为选取的圆柱形岩心的初始承载面积;A1为单轴压缩后圆柱形岩心的有效承载面积.
圆柱形岩心单轴压缩前后变化趋势见图1(h为选取的圆柱形岩心高度;d为选取的圆柱形岩心直径;εx为径向应变;εy为轴向应变;假定泊松比μ=εx/εy≈0.2,ε=εy),泥岩在围岩外挤作用载荷下,其承载面积可看作为岩体外表面积.
图1 泥岩蠕变单轴压缩变化趋势
泥岩在外载损伤变形过程中具有弹塑性的特征[9],根据圆柱体积和表面积关系,联立式(2)与式(1),得
(3)
式中:ρ为圆柱形岩心的骨架密度(通过初始孔隙度φ0求得);ε为单轴压缩时圆柱形岩心的轴向应变;m为圆柱形岩心的质量;vf为选取的圆柱形岩心初始的孔隙体积;vf1为单轴压缩后圆柱形岩心的孔隙体积;v为选取的圆柱形岩心初始的体积;v1为单轴压缩后圆柱形岩心的体积.
根据式(2),建立细观损伤变量与宏观损伤变量的关系为
(4)
以为损伤变量,建立本构方程
σ=E0ε(1-D),
(5)
式中:σ为单轴压缩时的应力;E0为岩体初始弹性模量.
将式(5)代入式(4),得
(6)
式(6)即为基于孔隙度变化为损伤变量建立的本构模型.
以长庆油田石盒子组泥岩样进行试验,所取圆柱形岩心的质量为0.247 kg,初始孔隙度为0.025,岩心尺寸为d×h:38 mm×90 mm,初始弹性模量为5 500 MPa,理论模型计算与实验测定结果分别见表1-4和图2-5.
表1 应力与损伤变量的变化关系数据
表2 应变与损伤变量的变化关系数据
图2计算结果表明,岩石损伤演化趋势主要为:(1)损伤变量随着应力的增加,先缓慢增加而后线性增加的阶段.(2)当应力达到极限应力时,损伤变量随着应力的减小,先缓慢增加而后线性增加的阶段.图3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应变的增加,损伤变量线性增加,但当应变增加到一定阶段时,损伤变量无限趋近于1.0.
表3 损伤变量与孔隙度的变化关系数据
表4 实际曲线与理论曲线的对比数据
图2 损伤变量与应力关系曲线
图3 损伤变量与应变关系曲线
图4 孔隙度与损伤变量关系曲线
随着损伤变量的增加,孔隙度线性减小,但是损伤变量只能无限趋近于1.0,而孔隙度也只能无限趋近于0(见图4);理论模型计算和实验测定结果对比,在达到极限应力而破坏之前,理论计算应力和实验测定应力的平均误差为9.204%(见图5).
(1)提出一种基于岩体孔隙度变化率的细观损伤变量,从泥岩变形的细观角度描述泥岩蠕变过程,从细观角度揭示泥岩变形的本质特征.
(2)建立基于细观损伤变量表述的泥岩蠕变本构模型,其理论计算应力与实验测定应力的最大误差为9.204%,该模型为后续套管外挤力学模型、套管损坏判别标准的建立提供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