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石杏茹
孙振光的闪光人生
■文/本刊记者 石杏茹
从技术专家到管理能手,孙振光靠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勤奋工作,彻底改变了齐鲁炼油厂的面貌。
他 88次荣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200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受命于危难之时,靠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勤奋工作,把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可能变成了现实,彻底改变了齐鲁炼油厂的面貌。
他心安于贪欲之外,靠过硬的清廉真功夫,经受了严峻考验,赢得了职工赞誉与尊重。
他就是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炼油厂厂长孙振光。
2006年9月22日,孙振光被聘为“中国石化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这使他无比自豪和感激。
组成这个委员会的,除了“两院”院士外,就是中石化各个行业或科研院所的专家。孙振光当时只是齐鲁石化炼油厂的总工程师。能够成为该委员会的委员,是中国石化技术工作者梦寐以求的荣誉。
在这个聘书的背后,承载了孙振光的艰苦历程和辛勤汗水。
大学毕业后,孙振光来到齐鲁炼油厂工作。面对高塔林立、阀门密集的炼油先进装置,从哪里下手、如何操作?孙振光心里着急。身旁的老师傅看出了他的心思,拍着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小伙子,干就要干出个样。要想干好,就得既苦学又勤问。”
孙振光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涯。在同事们的印象里,那一段时间,孙振光天天抱着书本去现场查流程。几十米高的装置,他一天爬上爬下三四个来回。他跟在师傅后边一个又一个问题地问,经常把老师傅给问住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孙振光终于把装置搞明白了,比其他同事提前半年时间独立顶岗操作。
孙振光受命于危难之时,靠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勤奋工作,把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可能变成了现实,彻底改变了齐鲁炼油厂的面貌。
几年后,孙振光已经是第一催化车间的技术组长、副主任了。当时,老Ⅳ型催化裂化装置进行新技术改造。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也是真正使他大展身手的机会。
“厂里把改造规模投资额这么大的一个项目交给我负责,要是开不起来,那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就大了。不行,我得自己算一遍,要不,我不放心。”
车间工艺组资料库里的原始数据不全,孙振光就一趟一趟跑到厂里的档案所去查,资料不全,就请教技术员,再有不清楚的问题就全记下来,跑到百里之外的济南,向专家请教。他慢慢理清了思路,开始进行全套设计参数的核算。从设备的高度、直径、烧结时间、风速、线速等各种参数,一一算了个遍。孙振光对装置中的几十台换热器进行换热核算,核算公式不明白,就给大学老师写信求教。一个个问题得以解决后,孙振光心里敞亮了很多。
终于,1990年11月,改造后的新装置实现一次开车成功,加工能力由120万吨/年提高到140万吨/年,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催化裂化装置。改造后的新装置具有操作灵活、轻油收率高、催化剂损耗低等特点,每年可为企业增加效益1000万元,同时为国内同类装置的改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随着技术的成熟,孙振光逐步成长为厂技术部部长、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他站在全厂的高度环视,感到有更多的问题等待去探索。在更大更多的技术实践中,他学习如饥似渴,进步更快。
孙振光喜欢钻研技术,尤其从书中、杂志中看到新技术,会立即想到齐鲁炼油厂的装置与设备:“这个技术,能不能在这儿发挥作用?”
就是这样的灵机一动,使他在齐鲁炼油厂推广采用了富胺液取代密封剂等新技术解决生产中的难题。他组织研究开发并应用了渣油加氢脱硫—FCC催化剂的组合工艺,使装置掺渣比提高到10%以上,年创效益3000多万元,填补了国内一项技术空白。资源配置优化科研项目的实施,使轻油收率、加工损失率、综合商品收率得到大幅提高,创历史最好水平,当年增产轻油45万吨,增创效益4亿元。组织投用了南区火炬回收系统,彻底熄灭了南区火炬,实现了多年攻而未克的目标……
◎孙振光说,我是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没有理由不担当。 摄影/邢东顺
2008年7月,组织决定由孙振光出任齐鲁炼油厂厂长。此时孙振光年近五旬,一直心无旁骛从事技术研究的他,面临着管理领域的新挑战。“困难再大,总得有人干!”他说,“我的性格特点更适合干点技术工作,但是我是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组织决定了让我干厂长,我没有理由不担当!”
怎么干,怎么管?刚当上厂长的孙振光调研后认为,当务之急先抓安全稳生产。他提出:“我干厂长,在安全生产上如果哪个单位出了问题,第一次单位领导要在生产办公会上做检查;第二次要在全厂干部大会上做检查;如果有第三次,单位党政领导自己写辞职报告。”这就是他初做管理时的“严刑峻法”。同时,他推行了标准作业卡,实施关键操作唱票制;建立了生产问题管理平台;加强了反事故演练;开展了全员技术练兵等。七措并举,炼油厂生产事故多发的局面初步得到了遏制。
孙振光仍然高兴不起来。他发愁: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效益上不去?为什么齐鲁炼油厂经济技术指标在全系统同类装置中的排名落后?
为快速提升指标,孙振光利用每周两个晚上的时间召开优化攻关会,对全厂生产进行“扫荡式”优化,将新技术、优化思维物化到每个装置的关键生产节点。至今为止60多场优化会,孙振光全程参与,一般在深夜才回家。优化攻关会吸引了很多工程技术人员“旁听生”,座无虚席。占座抢座学技术,已成为炼油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一招激发了大家攻关创效干劲,齐鲁炼油厂开发使用集成在线参数工艺管理系统,加热炉平均热效率达到92.07%,在集团公司排名勇夺第一;为了降本增效,该厂热力车间调整CFB炉燃料石油焦与煤炭的比例,由设计值5:5提升到1:9,日增效10万元;该厂第二催化车间创新采用“节能操作法”,降低主风机电流15A,年节电68万元……
为了提高“三基”管理水平,孙振光组织每周六召开机关专业检查讲评会,以“千斤顶”的方式,强力抬升基层管理层次。为了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孙振光大力推行了设备“三道防线”建设,厂领导包装置,车间干部包大机组,班组职工保阀门管线,人人瞪起眼睛、负起责任,举全厂之力,保证24小时安全经济运行。他主动承包了齐鲁公司的龙头装置:联合车间。每天下午3点,只要没有会议,他就跑到装置现场,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一遍遍巡查。
2010年下半年至今,齐鲁石化炼油厂呈现出脱胎换骨的变化,焕发出惊人的活力。今年1-4月份,实现利润2.73亿元,同比增加5.79亿元。在装置情况类似的五大炼化企业中效益排名由第五位升至第二位,在集团公司所有炼油企业中排名由去年同期的30名跃升至第6名。2011年以来,齐鲁炼油厂实现连续五个月无非计划停车,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
人还是这些人,装置还是这些装置,然而,齐鲁炼油厂发生了巨变,再现了“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可能变成了现实”的管理奇迹,令很多炼油同行感到惊讶。
◎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孙振光依靠强烈的责任意识,把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摄影/邢东顺
当了厂长后,强化管理、狠抓反腐倡廉建设是孙振光的“双刃剑”。他认为,瞪起眼睛抓廉洁,就是对全厂干部职工的最大的关心、真正的负责。
孙振光利用干部大会、中心组学习、纪检监察会等时机,结合炼油厂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干部腐败问题,经常用这些身边活生生的案例来进行廉洁从业教育。他将自己的切身体会,手把手教给班子成员中的其他同志。他下大力气抓制度建设,并以身作则带队伍。在他的领导下,炼油厂先后实施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炼油厂“三重一大”集体决策规定》等相关制度。今年,炼油厂实施了《工程量公示监督办法》,发动全员特别是最有发言权的一线职工对施工质量和工程量进行监督,促进了效能的提升。一季度,全厂共公示工程项目35项,核减工程量约12万元。在氢油联合车间第二制氢膜分离系统改造工程签证确认中,主管人员仅从水洗塔C-702安装吊车台班费中就审减出1万余元。
孙振光之所以敢于大胆抓廉政建设,在于他特有的清廉真功夫、硬底气。孙振光说,曾经的贫寒使我很感恩,技术的价值让我有底气,亲人的叮咛让我更清醒,身边人的教训让我有敬畏。孙振光与亲人有一个约定,要他们经常给自己吹廉风。
孙振光长期从事技术管理工作,面对着各种诱惑和风险,炼就了清廉真功夫。一般情况下,就是拒收礼品。当时拒不了,就过后退。若退不成,就缴组织。孙振光在整理证书的时候,忽然发现了一个收条。他立即记起这是多年以前,一个单位送来的3万块钱的所谓“感谢费”。他及时上缴到组织,由组织进行了登记,并交给他的收条。
孙振光任厂长至今,全厂两百余名科级干部,没有一人因贪腐问题受处分,炼油厂干部队伍形象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