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宋永杰
人事改革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
□ 文 宋永杰
动力是保持工作热情和追求工作完美的推动因素。缺乏了动力,就会感到工作乏味与内心疲惫,导致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工作状态只求应付完成,不求尽善尽美。
劳动者的工作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身内在的动力与外部环境的动力。自身内在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劳动者的兴趣、责任心和事业心;而外部环境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单位管理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关于内在动力,比如我们常说的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进步等。举一例说,据《院士思维》一书中对113位院士的成材因素进行的统计分析显示:8%的院士归因于责任感或使命感,7%的院士归因于兴趣;
而关于外部动力,比如公司政策与管理方式、上级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大家都知道,供职于企业或单位的劳动者必然受这一组织的管理制度约束,不遵守劳动纪律或不能胜任岗位工作就有丢失饭碗的危险;而为了激励劳动者超额完成任务和高质量完成任务,企业或单位往往也会有相应的奖励措施来激励劳动者,这就形成了外部的工作动力。
在我们每个人的工作中,无疑,内在动力是主动性动力,具有长久激励作用;而外部动力则是被动性动力,往往需通过劳动者本人的响应才能发挥作用——外在动力的追求者,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工资、工作条件等工作环境方面的不满是经常而且是日益强烈的,工作环境改善获得的满足是短期的,从工作成就中获得的满足微乎其微;而内在动力的追求者,受工作内容的激励,对较差的环境具有较高的忍耐力,对工作环境方面的改善反应微弱,能够从工作成就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最终可能成为辉煌的成功者。
以此,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解释:为什么在当年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中国科技能够取得“两弹一星”的辉煌;而如今在资金、条件等外部环境远远要优越得多的情况下,我们的科技创新却很难取得具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工作的实质是要取得成就,满足心理成长的需要,外部动力不能使人对工作产生积极的满意感,只有内部动力提供的心理激励,才能促使个人努力去达成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从事科研工作、创新工作来说,道理是同样的:如果科技工作者仅仅是把科研、创新当作是一种谋生手段、谋利工具,而科研单位又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有效的奖惩机制,那么在科研工作中就将缺乏内在动力,少有高水平成果是必然的。
再退一步讲,无论是内部动力还是外部动力,都与人事管理制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解决科研工作动力不足的问题上,需要从人事制度着手。窃以为,人事制度改革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单位改革的关键所在。
>> 无论是内部动力还是外部动力,都与人事管理制度有直接的关系。
(作者供职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