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王荣秀,郑光平
(1.重庆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重庆400050;2.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重庆400067)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评估与教师教学对策
王波1,王荣秀2,郑光平1
(1.重庆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重庆400050;2.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重庆400067)
课堂是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最主要渠道。对于一般高等院校,理论类课程占学分比例较高,通常要占到总课时的1/2到2/3,学生四年的大学学习主要以教室为中心展开,因此如何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必须关心的问题。然而实际上,课堂教学过程受到来自课堂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使最初的教学目的难以达到。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具有更强的主体意识、判别能力与行为能力,因此对教学各环节的缺陷反应比较明显并在课堂中体现出来,特别是较明显的表现在学习行为上。学生在课堂中的这种问题行为不但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分散师生注意力、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还可能在师生心理上产生消极作用,进而对后续教学带来不利影响。
通过听课、起访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重庆市3所高等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56个班级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查研究,对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种类及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学生之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各种问题行为是因为其对与该课程相关的价值取向否定或感到困惑,即使学生没有意识这一点,也会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出现,并体现在课堂行为中。
这类行为的特点是学生在不经意间或随意时就会出现,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习惯有密切联系,通常以温和的方式表示他们的不满情绪或压抑感。这些行为在学生群体中以个人或小群体为主,通常是2~3人;从对课堂教学进程的影响程度来看,主要集中在以问题行为学生为中心的小范围,不会对所有学生有明显的影响,同时这些学生也有意识地不引起教师的注意。虽然这些行为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但会影响其他同学和教师,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暗示。学生常见的消极问题行为及其特点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课堂消极问题行为种类及其特点
主动问题行为并不经常发生,持续时间不长,但一般带有明显的意图,想以此来引起教师或同学们的注意,并表明自己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又往往是对立的。这些行为通常以个体为主,对正常的教学进程产生明显的影响,教师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来处理。同样,主动问题行为也会影响其他同学与教师,产生一些消极后果。大学生常见的主动问题行为及其特点如表2所示。
表2 学生课堂主动问题行为种类及其特点
引起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主要有个人原因、课程或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堂环境差、教师原因及学校整体学习风气等。
(1)个人原因:如健康问题、个人情感或家庭矛盾纠纷、调节或适应能力弱、意志力差、自我定位不切实际、人生目标或学习目的不明确、专业基础知识不足等。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前后脱节、过于抽象和枯燥、重点不突出等。
(3)课堂环境:教室里学生太多、外界噪音、光线昏暗、温度过高或过低等。
(4)教师原因:讲课方式单一、声音小、对学生态度冷淡或不友好、使用消极的激励方式(如不许通过考试等威胁言论)、否定和批评多于鼓励和表扬、自身有不良或异常行为(如迟到、上课时抽烟、讲课拖泥带水等)、衣着不整、语言粗陋等。
(5)学习风气:学风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师生在治学目的、态度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传统特色和显著的共性特征的精神倾向、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影响学习风气的多种因素包括:学生就业前景、生源差异、教学资源、师生关系、学校办学目标、教学管理体系、教师敬业精神等。
良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根据Lyons[1]小组的研究报告,第一次师生见面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通过对2 500多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84.5%的学生认为第一堂课就决定了其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通过第一次课堂教学,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本课程的基础知识与能力,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期望,说明本课程的作用、地位及其与其它课程的关联,明确表明对学生的要求、期望以及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充分展示出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因此,在第一堂课上,教师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给学生留下积极友好、值得信赖的第一印象。可以通过得体的衣着、与学生进行亲切沟通交流、维持课堂纪律树立威信等方式进行。二是进行简洁有效的自我介绍,给学生留下联系方式,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责任感。三是充分说明课程学习的任务、重点内容、纪律要求与学习目标等。
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融入到整体的学习环境中来,建立起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更有效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同时,这种友好的师生关系还可扩展到课堂之外,甚至形成终生的友谊。除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外,具体到课堂教学时,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尽可能快地与学生消除陌生感,让学生更快地接受老师。二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与学习关系。有研究表明,学生相互之间的学习(如学习小组等形式)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2],因此可以将学生组织成学习小组的形式,让他们在一起互相帮助。这样做可使以后的教学进程更顺利,而且也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三是淡化教师的主体意识。教师是教学进程的引领者、课堂纪律的维护者,也是探索者与倾听者。应当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是第一位的,教师只是引领者与帮助者。四是充分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与学生交流。课外交流能减轻学生在学习上的孤独感,这一点对于人数较多的大班特别重要。根据社会学研究结果,当人群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个体就会产生主体意识的失落感,进而滋生消极情绪,这种压抑的情绪又会成为问题行为的催化剂[3]。五是尽可能参加一些学生的课外活动。六是尽可能多地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
Sorcineli[4]在1991年的一个研究报告中指出,使用积极的教学方式时,学生更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迟到早退的学生大大减少、学生课前预习的行为得到增强、学生课堂纪律明显改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更负责和更投入。鼓励和肯定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也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通常可采用以下措施:一是当教学内容和时机许可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如帮助教师做一些简单的课件、收集资料、在课堂上作习题演算、讲述学科名人故事等。二是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学习与科技活动,如学生科研立项、挑战杯、开拓杯等。这些课外科技活动不但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也能帮助他们扩展知识面,更深入地理解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从而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三是鼓励优秀学生做专题研究,并在课堂中做介绍。同龄人的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可利用少数优秀学生的表现来带领其他同学,达到学习共进的目的。四是帮助学生构建适合自己的系统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思路的解析与分析方法的介绍,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后做简要回顾、及时完成作业、课外阅读等。另外,要让学生把所学内容与其职业规划和学科发展背景相结合,这些都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系统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控制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控制,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式的控制与调节。实现良好的教学控制的前提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充分理解和对各种有效教学手段的灵活应用,是一项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计划实施的系统工程。由于现在并没有相应的规范化标准,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个体行为,这是实现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控制的一个难点。二是教师与学生群体的行为控制。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将课堂教学与行为控制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课堂教学环境的更好的维护。过于严密的课堂教学控制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压抑感和被动学习,易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心理学研究表明[5],在5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只能集中10~30分钟的时间认真听讲,能从头到尾集中精力听讲的学生比例不到1%。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对课堂教学控制张驰有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意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巧,利用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授课内容与计划,制定合理的考勤办法并严格地执行,适当进行随堂考试并将学生的成绩纳入最终的成绩评定,注意培养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等。
当前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问题行为是一种普遍现象,折射出现在高等教育存在的各种不足。减少或杜绝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可以总结为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要实现理想的课堂教学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不仅是教师和学生,还需要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的支持与帮助。
注:感谢PERG工作室对完成本文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1]Lyons R,McIntosh M,Kysilka M.Teaching college in an ageofaccountability[M].Boston:Allynand Bacon,2003.
[2]Smith M K,Wood W B,Adam W K,et al.Why peer discussion improves student performance on in-class concept questions[J]Science,2009,323(2):122-123.
[3]Sorcinelli M D.Promoting civility in large classes[C]// Stanley C,Porter E,Eds.Engaging large classes: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for college faculty(44-57).Bolton,MA:Anker.,2002.
[4]Sorcinelli M D.Research findings on the seven principles[C]//Chickering A,Gamson Z,Eds.Applying the seven principles for 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1,47:13-25.
[5]Marcy P D.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3rdedition)[M].Boston:Allyn and Bacon,2004.
(责任编辑魏艳君)
2010-11-15
王波(1964—),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量子光学、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