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星入苍穹 九天瞰海洋
——“海洋二号”卫星发射现场侧记

2011-11-07 01:59撰文摄影赵建东
海洋世界 2011年9期
关键词:遥测苍穹火箭

撰文/摄影/赵建东

送星入苍穹 九天瞰海洋
——“海洋二号”卫星发射现场侧记

撰文/摄影/赵建东

2011年8月16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清晨5时,天蒙蒙亮,绿树青翠,山谷幽静。虽是炎夏,但雨后山坡上仍有丝丝凉意。

青山绿树之间,耀眼的白色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像全副武装的士兵,矗立在发射塔架上,蓄势待发。里面,静静地躺着海洋人飞天梦想的新寄托——“海洋二号”卫星。

此前几天,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天空,一直笼罩着厚厚的云层,不时还飘落雨水。

但这丝毫没有阻碍 “海洋二号”卫星发射的准备工作。150名卫星试验队人员和128名火箭发射试验队人员分别于6月21日和7月17日从北京和上海出发,赶赴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卫星检漏、加注演练……卫星研制人员严谨细致。

火箭转轨、气密检查……火箭发射工作人员一丝不苟。

与此同时,测控系统、地面应用系统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预计8月15日发射 “海洋二号”卫星的日子,一天天迫近,然而天气却起了变化,发射计划不得不推迟一天。

但这丝毫不影响海洋人欲上九天揽月的迫切心情,许多应邀观摩发射的嘉宾还是按原定时间到达了太原。8月15日晚,所有人员来到太原发射中心。此时,火箭已完成了132吨推进剂的加注及发射前的功能检查。火箭、卫星、发射三个系统零故障。

晚8时,当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慰问火箭、卫星研制人员代表时,天空又下起了蒙蒙细雨。虽然仍有黑云压城,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气象部门还是信心百倍地预报16日可准时发射。

8月16日清晨5时20分,参加观摩的领导嘉宾纷纷起床赶赴 “海洋二号”卫星发射现场。此时天空依然乌云密布,蒙蒙细雨簌簌地下着。人们都为能否正常发射捏着一把汗。

5时57分,距离发射时间还有1小时。操作室里的显示牌上,天气状况赫然在目:小雨,15.8摄氏度,风速每秒1.2米,云量10成,能见度7千米……控制系统开始给遥测箭上加电,给外安箭上加电;遥测系统启动纪录,发送数据……从山坡上远远望去,被罩着的火箭一级一级地打开。

“30分钟准备!”广播里的声音十分洪亮。信号就是命令,“海洋二号”卫星系统、控制系统、遥测系统等塔上电源间的人员迅速撤离……“10分钟准备!”“海洋二号”卫星系统、控制系统、遥测系统向指挥部报告人员撤离情况。

此时,乌云渐散,天朗气清起来。

“50秒!”“40秒!” “30秒!” “10、9、8……”

山坡上所有人的目光都凝视着发射塔架。随着有节奏的倒计数声,有的人紧张地捂住了嘴,有的人大气都不敢出,有的人紧紧握着望远镜。

“3、2、1,点火!”

6时57分19秒。随着一声令下,浓烟升起,火箭尾部开始燃烧,火红映满了地面。瞬间,在巨大推力下,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拔地而起,呼啸山谷,直刺苍穹。

时间一秒秒过去,火箭渐行渐远,穿越层云直冲天宇;浓烟越聚越多,在空中化为蘑菇云。凝神注目的人群跟着火箭的飞行轨迹侧首转身,当肉眼愈来愈难以捕捉火箭时,人们才回神鼓掌欢呼!

751秒后, “陈副局长,星箭分离,太阳帆板展开,一切顺利!”语气中带着兴奋的 “海洋二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蒋兴伟向 “海洋二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汇报。

在指挥大厅,指挥长宣布 “海洋二号”卫星成功发射,现场掌声雷动。

猜你喜欢
遥测苍穹火箭
前馈复合控制在提高遥测跟踪性能中的应用
远程控制式遥测地面站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WPF的遥测CAS信息实时监控系统设计开发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的遥测方舱温度调节方法
航拍,苍穹下的醉美视角
飞越苍穹等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
长征十一号火箭弯弓射苍穹
劲舞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