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通讯员 卢晓娣
顾承雄:搭建生命桥梁
特约通讯员 卢晓娣
在中国医学科学界人才荟萃的北京,在救死扶伤的临床一线,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顾承雄以他精湛高超的医术和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成为国内心脏外科专业领域的排头兵。从医至今,已主刀完成各类心脏手术10000余例,其中冠脉搭桥手术近9000例,成功率99.5%,连续十五年在心外科领域保持手术死亡率最低的工作业绩,站到了该领域的前列!
1985年,26岁的顾承雄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师从郭家强教授和朱晓东院士。早在1988年,在国产心脏生物瓣性能综合改进的研究工作中,他便首次提出醛铬复合交联理论,并研制出配方。该理论很快就被美国Baxter公司采纳,成为目前国内优质生物瓣的交联方法。
1988年硕士毕业后,顾承雄被分配到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工作。1989年他首先在国内提出用“单向阀补片”方法修补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室间隔缺损,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较好效果,挽救了数以百计晚期患者的生命。1994年,顾承雄踏上了赴意大利学习冠脉搭桥技术之路。1995年,带着学到的冠脉搭桥技术和自己用3000多美金购置的部分搭桥器械,顾承雄踌躇满志地回国了。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开始主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并创造了连续185例手术无死亡、连续30多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无死亡的优异成绩,大大缩小了我国该类手术与国外的差距,使众多患者看到了成功治疗的希望。
凡是见过他手术操作的国内外同行无不交口称赞。美国Genzyme公司全球技术总监在目睹了顾承雄的手术后,赞叹道:“你的技术太棒了,是当之无愧的全球A级医生”。
顾承雄并不满足于做一个技术精湛的手术匠。他为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不怕承担风险,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推动我国心脏外科事业的发展!”
为在手术中更方便地获取乳内动脉,他专为取乳内动脉设计了特殊的胸骨牵开器,并获得1995年国家专利。1996年,他又用自制的简易心脏固定器,在国内开展了首例非体外循环下的冠脉搭桥术,揭开了中国冠脉搭桥手术的新篇章。此后,他还研制了多种专用医疗器械,共获国家专利七项。
左心室室壁瘤是心肌梗塞后的一个严重并发症,患者会因为全身栓塞、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或左心功能衰竭而死亡。以往室壁瘤切除成形术必须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切开心室下进行,手术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不少副作用。1999年顾承雄开发了非体外循环下左室室壁瘤成形术,并将之推广到全国,使更多的手术患者有了安全保障。
近年来,冠心病以病发率高、病情重的趋势发展,许多患者升主动脉有严重粥样硬化甚至钙化。若按常规术式进行冠脉搭桥,术后脑梗塞甚至死亡的发生率较高。2003年,顾承雄再次在国际上首创了冠脉搭桥术近端口无钳及水囊封堵两种缝合方法,免除了因钳夹主动脉而带来全身栓塞甚至主动脉破裂的危险。
面对日益年轻化的冠心病患者,手术的长期疗效倍受关注。为确保冠脉搭桥术10年甚至20年以上的长期疗效,顾承雄引进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也是难度最大的双侧乳内动脉“Y”型搭桥技术。到目前为止,手术已施行130余例,无一例死亡。顾承雄成了目前国内少数几位能开展该术式的医生。
与国外患者相比,中国病人冠状动脉的特点是细而薄、而病变的特点是多支加弥漫性病变。因此,外科手术操作难度高、风险大、费用贵。很多患者都是万不得已才选择手术治疗。面对此类难题,顾承雄2004年又首次开发了用双乳内动脉进行冠状动静脉序贯吻合的全动脉化搭桥术,其进一步扩大了冠脉搭桥术的适用范围,也提高了这种手术的治疗质量,使许多危在旦夕的患者重获新生。
2009年顾承雄主任开展非体外循环下矫治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新方法也取得了良好效果,是目前国内唯一开展此项目的专家。
顾承雄,在33年学医从医的道路上,凭借着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不懈的进取精神,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赢得了同行们的一致赞誉与尊敬。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用自己的真情和精湛的医术,为病人搭建了通向健康的生命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