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中国农业合作层级的演进及原因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2011-11-03 07:54吉林大学经济学院范海涵刘石涵赵素娟
财经界(学术版) 2011年4期
关键词:层级成本制度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范海涵 刘石涵 赵素娟

浅探中国农业合作层级的演进及原因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范海涵 刘石涵 赵素娟

农业的重要性和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对落后状态使农业合作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本文通过研究史料和社会调研,将农业合作分为集体劳作和分工协作两类,根据合作涉及范围的大小,将后者划分成六个层级,并将合作层级以模型的形式呈现,在制度经济学框架下对农业合作层级演进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合作层级演进趋势,并对农业合作的各参与方提出建议。

农业合作 层级 制度经济学

一、引言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文明国家,古代历朝统治者都将稳定农业提到关系国计民生和社稷稳定的高度。当今社会,农业更加凸显了其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社会、缓冲经济、保持国土空间平衡的作用,因此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

然而因中国面积广大,自然禀赋差异大,各地农业发展状况不同。加之长久以来形成的小农经济模式,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开发应用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较低。由此,农业合作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整个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始终存在并不断发展。

根据合作依据的不同,我们把农业合作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劳动者之间简单的协作,例如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集体劳动;另一种是基于分工和专业化的合作,按照范围和参与人数又可进一步分为家庭内部合作、村内合作、村际合作、省内合作、省际合作和国际合作等六种形式。我们以参与者所属组织的生产力高低和合作活动所属的地域大小为依据,将以上几种农业合作形式视为高低不同的几个层级。正如岩石层可以反映地球环境的变迁一样,我们认为各个农业合作层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农业发展的特征、演进及趋势。

二、中国农业合作层级

基于上述分析,模仿岩层的排列,我们提出以时间为横轴,以层级为纵轴的农业合作层级模型。如下图:

图1用横轴表示时间,以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性质为依据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1949—1953年、1953—1978年和改革开放以后六段。纵轴表示农业合作的各个层级,由下至上依次为集体劳作、家庭内部合作、村内合作、村际合作、省内合作、省际合作和国际合作。其中集体劳作属于劳动者之间简单协作;其余层级属于基于专业化的合作。

集体劳作主要包括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成员的集体耕作、奴隶社会奴隶在奴隶主土地上的集体劳动和曹魏等时期的屯田制度。

进入封建社会,集体劳动向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转化。“五口之家”的小农经济模式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居于主导地位,建国后,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经历了一次低潮和中断,1978年才逐渐恢复,并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发展。

村内农户之间的合作有早期的换工劳动、戊戌变法时期的农会,及合会。这种合作形式现在仍普遍存在。

较早的省内合作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苏区的劳动互助社和犁牛合作社。在此后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共延用了这一做法,组织群众建立互助组。

省际农业合作最早出现在金融领域。1931年华洋义赈总会到皖赣湘三省组织赈灾式的互助社与合作社,并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农村贷款部联合成立四省农民银行,进行农业贷款。今天省际合作以山东乐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代表,三元朱村出技术,当地出资金和土地,进行合作。

清朝末年,国际合作在历代引进外国良种、翻译农业书籍的基础上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1908年,德国人与清朝学部合办青岛特别高等学堂,内设农林科,附设胶澳农事试验场。1912年金陵大学创立了农学院,并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开展校际合作。当前,中国同更多国家建立了更为广泛的合作关系,推进中国农业进一步发展。

三、合作层级演进的特点及成因

由于集体劳作没有呈现出层级性规律、资料缺乏,加之对当前合作指导乏力,本文分析的特点仅针对从家庭内部合作到国际合作的六个层级。

(一)合作层级演进的特点

特点一:从纵轴上看,涉及范围越大的层级出现的时间越晚。

特点二:较低的层级依然存在,高低层级并存;也因为特点一,从横轴上看,时间越近,层级越多。

特点三:层级存在一定的不整齐性:国际合作早于省内和省级合作;家庭内部合作在1953—1978年有中断。

(二)合作层级演进特点的成因

1、特点一的原因

合作范围扩大可分解为五重变化:一是合作成本和合作收益;二是动力机制;三是市场交易;四是政府作用;五是社会开放程度。

1)基于成本和收益

在约束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大范围合作需要承受更多的成本,包括排他成本,协调成本,交易成本,服从成本和代理成本。另一方面,就收益而言,其能得到的收益也更大。在许多制度外因素的约束下,如果合作层级的成本超过收益,它就不会出现。然而随着约束条件逐渐放松,各种成本有效降低,为新制度发挥优势创造了条件:产权保护机制的完善使排他成本降低;公司制度的完善和现代公司管理理论的应用使协调成本和组织成本降低;交通通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交易成本降低;测量技术的改进、激励理论的应用和对政府的有效制约监督使服从成本和代理成本降低;国际商规、政府间谈判、民间国际交流等也对克服国际交易中的特有成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由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本降低而收益增加,更高的层级因而出现。

2)基于动力机制

合作可以理解为各方为彼此采取有益行动的过程。动机为三类:爱、团结或者其他利他主义;受到胁迫;按照自由意志,但有明智的利己动机。

第一种动力机制下协调和监督成本低,在家庭、小部族中有效的发挥作用。随着交往范围扩大,人们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更高的风险,第三种动机,如市场机制和对产权的有效的保护,就会发生作用,它们使行为更可预见,增加逃避义务的风险和互利合作的习惯,从而抑制本能性机会主义。

3)基于市场交易

社会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参与劳动分工的人数少,以自给自足为主,该时期的合作层级包括家庭内部合作、村内合作和早期的村际合作。技术达到相当复杂的阶段、参与劳动分工的人数很多时,市场交易被发明出来,补充了人类协作上的组织方式。更大范围的农业合作本身就代表着更为成熟发达的市场交易。

4)基于政府作用

政府具有通过沟通使秩序相容;制定科学的外在制度并保证契约实施;作为背对背的中介,节约信息成本的优势。在需要专用型固定资产投资和交易商品的重要属性在购买前难以确定的市场上,需要更强有力的强制机制来实施契约和产权;农业合作作为公共资源而存在的“搭便车”问题和外部效应及农业产业自身的脆弱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也对政府提出了要求。政府职能的不断完善逐渐满足着这些要求,为新的合作关系的确立创造条件。

5)基于社会的开放程度

在缺少开放经验和法治的社会中,对小群体(家庭、氏族、村子)的忠诚超过了在抽象和普适原则上与陌生人合作的意愿。而随着社会开放程度提高,在追求民主、平等、幸福和繁荣等原则的基础上,人们在更大范围内与陌生人之间合作的意愿会增强,农业合作也向更高的层级发展。

2、特点二的原因

经济发展早期,社会为计划性封闭秩序,在“维护型道德特征集”影响下,小范围合作层级形成。而在现代社会自发性开放秩序下的“商业型道德特征集”的影响下,大范围合作层级形成。

社会品格依附于社会秩序,随之变化并保持相对稳定。特别是在经济变化不剧烈的地区,原有的品格则会更多更牢固的保存下来。多种品格分散共存促成了多种合作层级并存。

(三)特点三的原因

农业合作关系的存废有时是人为安排使然,具体方式是政府的协议和自上而下的指令。国际合作和家庭内部合作的特殊性便是政府进行制度安排的产物。

四、顺应趋势,创造条件,促进和加强农业合作

综上所述,农业合作呈现出这样的趋势:多层级将持续并存;合作领域将继续拓宽;民间组织将更多的成为主体;产业间融合的趋势加强。参与合作的个人、企业(合作社、园艺公司以及农业集团公司)、政府,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并进一步创造合作条件。

个人:培养积极开放的心态;保持诚信;充分利用合作社和集团公司等多种资源;掌握更多更优的生产要素。

企业:改善内部管理;增强产权保护意识;诚实、守时和可信赖的经验可以成为内在化的“第二本性”赢得合作伙伴的信任;借助中介(包括网络平台)消除“横向不确定性”;进行制度创新,使合作关系保持高效和活力。

政府:提供信息和优良的交通、通讯条件;保护并强制执行产权;推动交易流程标准化;为国际合作和长期合作项目举行“确认仪式”;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

[1]山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科学社会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2]李宏生,王林.山东通史·近代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李宏生,王林.山东通史·近代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黄希源.中国近现代农业经济史[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

[5]洛耕漠.信用合作事业与中国农村金融[A].薛暮桥,冯和法.中国农村,论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6]张超白.对目前合作运动之评价[A].薛暮桥,冯和法.《中国农村》论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7]沈志忠.近代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研究[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8

[8]张五常.经济组织与交易成本[A].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哈罗德·德姆塞茨.经济发展中的主次因素[A].梅纳尔.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C].刘刚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83

[10]道格拉斯·C·诺斯.对制度的理解[A].梅纳尔.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C].刘刚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5

[11]菲利普·基弗,玛丽·M·雪莉.经济发展中的正式与非正式制度[A].梅纳尔.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C].刘刚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2]Jacobs,J.Systems of survival:A Dialogue on the Moral Foundations of Commerce and Politics,New York:Handom House.1992

“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国家级项目(2010A21016)

猜你喜欢
层级成本制度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