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应拘泥于西方的海洋观念
——葛剑雄访谈

2011-11-03 02:16孙洁
海洋世界 2011年6期
关键词:葛剑雄观念海洋

中国,不应拘泥于西方的海洋观念
——葛剑雄访谈

编者按:

根据国家海洋局海洋日活动办公室关于2011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的总体部署,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宋庆龄基金会将于2011年6月8日至6月9日联合举办“辛亥百年 兴海强国”学术论坛活动。该活动主题将紧密结合纪念建党90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内容,从当代视角回顾和纪念100年来中国人为实现海洋强国梦想、为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而走过的艰苦卓绝的探索历程;激发国民的海洋意识,增强全民建设现代化海洋强国的决心和凝聚力。

在论坛活动举办之前,本刊记者对论坛邀请的部分专家进行了访谈。围绕2011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的主题“辛亥百年 海洋振兴”等诸多问题展开了讨论。专家们从各自的专业研究领域,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中国海洋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生动的诠释。

葛剑雄教授

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的著名专家。著有《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中国移民史》、《往事与近事》、《泱泱汉风》、《长城的价值》等著作。

黑格尔曾说,中国是一个与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的民族,这个判断是很谨慎的。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来了解黑格尔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首先,从地域上来讲,西方最初的海洋观念主要是在地中海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的。然而,地中海是比较特殊的。作为一个总面积仅为250万平方千米的环状内海,除了具有海洋给予人类的一切益处之外,在交通方面还具备河流所不具备的优点,由于面积较小,可以使沿岸人们进行短距离多边交往。所以,地中海被称作是“欧洲的湖泊”。环绕地中海分布有较多的不同民族和种族,异质交流更利于文明的发育。的确,地中海不光孕育了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而且,“古代世界的一切文明都是围绕着这个伟大的内海而诞生的”,“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在地中海的沿岸展开。”因此,地中海经济圈的形成给西方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中国的情况是不同的。中国海防线基本上都是对着太平洋方向的;其周围舟楫所及之处也没有那么多发达的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可以相互交流和彼此影响。这就产生了与西方国家的一个本质的差异。我们应该承认的是,一直到近代以前,中国沿海的居民主要还是依靠陆地生存的,海洋对于他们来讲,最多提供了所谓的“渔盐之利”。海洋之于中国并不像地中海之于西方国家这样带来了航行的便利、外来的文化,从而进一步促发文明和文化碰撞的火花。

从文化层面上来说,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哲学家们都认为居住在海边的人是心胸开阔的。那么,他们性格豁达的原因是什么呢?还是以地中海为例,因为地中海边上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外来的人以及外来的文化,很多“舶来品”的交流与融合都影响着人们的心智和世界观的形成。而在中国的古代,接触到外来的人和外来知识的机会是少的,没有观念的碰撞和思想启蒙就无法更多的接收到最新的观念。所以,我们要理清不同的观念,追本溯源,认真的分析、甄别西方海洋观念与中国实际情况的异同。

发展中国的海洋事业,就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特别是在的互联网时代,海洋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传播文化、交流文化、孕育文化等方面影响力已经不同于从前。在未来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能一谈到海洋经济的发展立刻就与西方海洋观念中的“开放”联系起来。如何利用海洋是值得我们今后重点探讨的问题。简单地靠纯天然的地理优势是无法进一步拓宽海洋经济发展空间的。比如挪威,有2万多千米的海岸线,而荷兰仅1000多千米。但是在历史上,荷兰发挥海洋的作用就比挪威大得多。这个历史事实说明,地理条件不是绝对的,只是一个基础条件。总而言之,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拘泥于西方的海洋观念,真正脚踏实地的来发展我国的海洋事业。

(采访/孙洁)

猜你喜欢
葛剑雄观念海洋
维生素的新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葛剑雄 学界“大炮”葛剑雄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