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学到西方海洋思想“皮毛”的洋务派
洋务运动结束已经110多年了,对那场运动的评价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洋务运动中,中国人开始从振兴造船业、建立海军——北洋水师探索着走向“大海国”的初步实践。我们以魏源提出的“大海国”理想为起点,循着中国人探索梦想的足迹,再来寻找一下洋务运动中出现的中国人的海洋思想。
而说起洋务运动,一个最为关键性的人物便是李鸿章。
1847年的一天,中了进士的李鸿章应召向京城进发。一路上,这位年仅24岁的才子春风得意,不禁吟道:“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入都》)诗中洋溢着他宏大的政治抱负。后来的历史证明了李鸿章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华。他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中央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也成为清廷不得不倚重的股肱大臣。伊藤博文把他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1871年12月,普鲁士人希理哈德的《防海新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出版)一书在中国问世,引起了直隶总督李鸿章极大的兴趣。当时,刚刚完成统一的德国也是一个大陆国家,在普法战争中德国的海防表现得并不突出,但却致使拥有10倍于自己的法国军舰不敢贸然进攻。《防海新论》反映的是近代德国的海洋防御思想,其主要观点是凡是濒临海洋的国家面临战争,如果能将本国所有的兵船安排在各个海口要害地方进行防守,禁止敌人的船只出入,这是防守本国海岸的上策;其次,则是自守本国重要的海口。《防海新论》提倡的是实施封锁与反封锁的被动应对,而没有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来与敌国争夺制海权。如果说,德国的《防海新论》采用的是保守的沿海防御思想,那么后来问世的美国马汉的“海权论”则是积极防御的进攻性思维。
较早问世的《防海新论》对李鸿章产生了影响,以为可以将德国近代海防经验运用到当时的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李鸿章力主从国外购买坚船利炮来装备清朝海军。李鸿章提出的海防方针是以陆地为主,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就着手筹建津沽海防,并不断加强大沽海口的设防。1874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系统说明了以陆为主的设防方针,主张在直隶的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以及在江苏的吴淞口至江阴一带进行重点设防。具体防守方法有两种:其一,“守不动之法”——要求口内炮台壁垒能够抵御敌船的炮弹;炮台的大炮能够击破敌人的军舰;守口的巨炮铁船(蚊船)能够阻拦水路;其二:“挪移泛应之法”——要求兵船与陆军多而且精锐;随时可以出击;可以防止敌人从沿海登陆。李鸿章还仿照西方改建海口炮台,购买了先进的克虏伯炮,同时在大炮台周围增铸小炮台,在海口形成炮垒群。
1871年,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中日修好条规》时看出,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3年以后,日本果然出兵侵台,李鸿章积极支持沈葆桢作为钦差大臣率舰队赴台湾巡阅,并调驻防徐州的淮军唐定奎部6500人分批前往台湾,但日本还是于1879年吞并琉球群岛。1875年开始后的20年中,在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下,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这个时期,李鸿章的海防思想发生了缓慢的变化,从以陆地防御为主发展到以海洋防御为主。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号文忠。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主要著作有《李文忠公全集》。
1874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向朝廷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初步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1880年至1885年,李鸿章“以海为主”战略防御思想逐步明朗,他认为日本正是倚仗着铁甲舰侵略台湾,强占琉球群岛。如果清朝有了属于自己的铁甲舰,不仅可以威吓日本,而且可以让西洋诸国有所戒心,这是购买铁甲、组建海军的一大理由。中国海军如果拥有了若干铁甲舰,再辅以快船和鱼雷艇,把海军部署在大连湾、旅顺口等地,相机出入海洋,拦截敌船,可以起到阻遏敌船的作用。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组建海军,把海洋防御向海岛纵深拓展,逐渐把防线拓展到海岛。“以战为防”——以自己的铁甲舰防御敌人的铁甲舰,以自己的快船防御敌人的快船,再加上鱼雷艇在各岛之间密布水雷,才有胜出的可能。
甲午海战前,北洋水师“致远”舰部分官兵合影
洋务运动中的海军建设
从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大规模制造军舰,培养海军人才。左宗棠创办、沈葆桢接办的福建船政,成为建设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一个造舰育才的基地。到1900年,福建船政共建造舰船近40艘。由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于1868年制成中国第一艘木壳明轮兵船“恬吉”号(后改为“惠吉”号),到1885年共建造兵船8艘、小型船艇7艘。1867年成立的天津机器局制造了布雷艇、潜水艇。1873年创办的广东军装机器局至1891年间,先后建造炮艇6艘、水雷艇9艘、炮舰2艘。
1884年7月,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9艘军舰以“游历”为名,大摇大摆地从闽江口驶入福建马尾的水师基地。8月23日下午,法国军舰向我开炮轰击,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此后法军进犯台湾,攻占基隆,进犯台北,台湾军民在督办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的指挥下痛歼法军。此后中法双方在广西、越南激战,战争的结局却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鉴于福建船政水师在马尾基地几乎全军覆没,清政府决定正式建立海军,于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
与此同时,在“以战为防”的海洋防御新思想的指导下,李鸿章加快了北洋海军的建设速度,在自制舰船的同时,向英国、德国、美国等国购买战舰,其中从德国购进的装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排水量达到7300吨。通过自制和外购,北洋水师拥有了一大批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军舰,成为亚洲最强大的一支海军舰队,拥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余人,总吨位达4万余吨。
1890—1891年,旅顺、威海卫海军基地建成,成为扼控渤海门户的枷锁,进可以阻击敌船,退可以据险自守。又在各海口驻泊炮舰(蚊船),设置水雷,与岸上的炮台相互依托,重兵防守。当时一些地方军政要员也提出了一些“以战为防”的建设性意见。北洋水师定期活动范围十分广阔:北起朝鲜、日本东海岸和海参威地区;南至新加坡、马六甲、西贡及马尼拉等广阔海域。
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北洋水师整体战略上仍然采取“保船制敌”的消极防御,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与日本舰队进行激烈海战。5个小时的海战中,中国军舰沉没4艘,日本舰队亦遭重创。此后,清军在鸭绿江、九连城等战场与日军激烈交战,但终未能挡住日军的攻势,旅顺、威海等重要海军基地失守,北洋水师在数量上处于优势的情况下,却败于日本舰队的主动进攻之中。
洋务派只是学到了西方海洋思想的“皮毛”,而没有学到西方海洋思想的真谛。洋务运动中,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官员虽然意识到海防意义重大,创办海军基地和造船厂,但他们基本上只是单纯地重视船舰技术和海军编制的“拿来”和仿效,并没有从经济贸易的需要、海权争夺以及树立进攻性海防战略目标的角度来转变思想。因此,李鸿章虽然为中国海军建设做了不懈努力,建立起中国第一支数量庞大的近代海军,但是他的海防战略思想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而在李鸿章建设北洋水师的同时,日本人以美国人马汉的“海权论”为理论依据,加强了海军建设,购买了比北洋水师更为先进的军舰,在海洋军事战略上拥有的优势,完全体现在甲午战争的结局中。
近代海军人才的培养
1867年,福建船政开办船政学堂,分前学堂和后学堂。前学堂学习船体和轮机的设计制造;后学堂培训驾驶、轮管人才。该学堂培养出了一批中国近代海洋名人和爱国海军将领,如严复、魏瀚、萨镇冰、刘步蟾、林曾泰、邓世昌等。后来还成立了天津师学堂、广州黄埔学堂、江南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威海海军学校、天津海军医学校和烟台海军学校等。到了清末,这些学校共培养出海军各类军官1500余名,其中派往西方国家留学海军的有70余人。这些人才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基本力量。
东京的上野公园,那里曾经上演着中国近代海军的耻辱一幕。日本为了炫耀甲午海战的战绩,竟将俘获的“镇远”、“靖远”两舰的铁锚陈列在公园,锚外还把“镇远”舰主炮炮弹90枚竖立起来。中国的国耻竟成了强盗的光荣,来到这个公园的中国旅日华侨及留学生都可能看到这悲伤的一幕,特别是海军人员经过此地时,莫不掩面痛哭!
甲午战争之后,海洋列强加剧了对中国的瓜分。上个世纪之初,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拼凑了2万余人的联军,攻破海岸炮台后从塘沽登陆攻破北京城,早已逃往西安的慈禧太后任命李鸿章为中央政府的“议和大臣”,在俄罗斯军队的护送下到北京与列强谈判,并在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指示下,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个列强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从此,北京门户洞开,西方列强随时可以从海上直逼北京,中华民族完全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辛丑条约》的签订,也意味着洋务运动建立海军大国战略思想的完全失败。列强纷纷瓜分各自在华的势力范围,列强的海军可以为所欲为地停驻在中国的沿海港口,无论是领海,还是内陆的大江大河,都可以看到飘扬着异国旗帜的舰只耀武扬威地肆意游弋。列强对中国海洋权益“分赃”不均,可以在中国的地盘开战,日本和德国为了争夺山东半岛势力范围而进行的疯狂决斗;俄国和日本海军在旅顺口海面展开的大厮杀,中国的海洋和河流似乎成了列强的内海内河。这时,我们不由得想起了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中对威海卫的悲情呼唤: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海权尽失的痛苦,国将不国的黑暗,灾难降临在我们这个具有几千年海洋辉煌的睡狮身边。
《辛丑条约》与渤海海权的丧失
根据《辛丑条约》,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完全拆毁,允许海洋列强留兵驻守黄村、廊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昌黎、秦皇岛、山海关。渤海沿岸及北京至天津的关键地点允许外国派兵驻守,使京津塘沿岸真正成为“有海无防”的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