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扩散形式与控制方式探析
——基于系统论的研究视角

2011-11-02 05:46沈一兵
河南社会科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灾害危机

沈一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扩散形式与控制方式探析
——基于系统论的研究视角

沈一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一、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质变及其扩散形式

(一)城市突发事件的突变与渐变

就整个城市社会系统而言,不同领域内的突发公共事件可以看成是城市社会系统局部和部分质变的结果,而突发公共事件和公共危机一旦发生,就会脱离原来的城市系统,成为现有系统的强烈干扰因素,阻碍城市系统的整体运行。如果对公共危机不加控制,任其发展,甚至会引发整个城市系统质变和颠覆。这就好比人体得了病,生了肿瘤一样,如果不能及时治疗控制,就会严重困扰有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威胁人的健康甚至使人失去生命。所以,为了保持城市系统的整体稳定,我们必须对城市系统平时进行常规监测和控制,防止社会系统中出现质变(一般是局部的),而在公共危机爆发后,还要进行非常规控制,防止危机的蔓延和扩散。

就城市中的突发事件本身来说,它有一个自身演化的过程。事件从潜伏期到爆发期,从小的突发事件到公共危机,从原生灾害到次生、衍生灾害,都是从一个质态到另一种质态,其中有很多表现为非连续的“突变”,其转变速度很快。比如,“非典”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就酿成了社会危机。突发事件从一种状态快速质变成另一种状态,从一个事件急速引发了多个事件,我们称之为突变,它是事件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必须清楚的是,突变仅是物质质变的形式之一,除此之外,质变的形式还有渐变。突变是稳定——非稳定——新的稳定态的非连续的变化,而渐变是稳定——新的稳定——新的稳定的连续变化[1]。例如,水经过沸腾而汽化的过程就可以看成是突变,因为水处在沸腾的时候是很不稳定的,它极容易变成汽。而另一些物质,如,石蜡、沥青等物质,其液态在冷却过程中是逐渐变成胶状,然后再逐渐坚硬到一个程度的,这就可以看成是渐变过程。因此,渐变和突变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城市系统中常见的现象,它们常常是交替结合在一起的。很多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往往都是由自然系统和城市社会系统内部能量渐变与突变交替作用而形成的。比如,在经济危机的爆发期,由于经历一个非稳定态的中间阶段,因而表现为突变;而在危机复苏期,则往往要经历一个缓慢的回升过程,这又表现为渐变了。在社会改革中,剧烈的突变常常会引起社会的震荡和不稳定,容易激化矛盾,而渐变就可能过渡平稳一些。其实,不论是突变还是渐变也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很多看似突变的现象,在质变前有很长时间可能是不为人知的渐变过程。比如地震之前,地壳与地层之间就有着急剧的内部运动,只是我们不能察觉。而一些渐变的现象在质变的那一时刻也是以突变的形式呈现的。所以说,突发事件的质变是在控制因素达到临界值时,由系统内部的不稳定机制所推动而发生的,是突变与渐变的统一。

(二)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扩散方式

城市突发事件在其渐变与突变的过程中,容易与各种环境因素耦合在一起,在更广泛的城市空间里形成蔓延与扩散。扩散不能得到控制,就会引发社会连锁反应,次生衍生事件不断,谣言四起,严重危害社会稳定。所谓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扩散主要是指,在事件发生后,由于事件本身的不可控性而在更大的地域空间内扩大分散,以及由于本事件而引发了更深程度的突发事件,或者透过事件表象而引发除了当事人以外更多的人关注反思,进而改变人们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或是事件原有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一个过程和现象[2]。由于公共性是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特性,如果事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它在城市公共空间里的扩散是必然的。当然,引起突发事件的扩散原因很多,有自然的、社会的,心理的、制度的、科技的等很多方面。

城市中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之外,一些新的复合型公共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城市致灾因子的多样性,决定了突发事件发生形式的多样性和复合性。虽然每个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发生的形式、传播途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我们仍然可以借助隐喻和类比的系统思维方式将它们的主要扩散形式概括出来,抽象出一般性的规律。

笔者认为,突发事件的主要扩散形式有以下几种。

1.急剧促发式扩散

突发事件爆发的方式是瞬间的,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及的突变式突发事件。比如,急剧的地震、爆炸。此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爆发力在瞬间急剧产生,强度较大,其扩散时间也相对较短,但杀伤力很大。有些事件虽然结束得很快,但后期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是长久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是一种事后的扩散。如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事件,虽然时间很短,但后期产生的影响深远。这种扩散属于单个事件扩散。

2.深度蔓延式扩散

突发事件爆发之后,其损害的对象持续扩大,但没有引发其他类型的突发事件。也就是说没有其他致灾因子的介入,只是受灾体的数量随时间在不断增加。火灾是这种扩散方式的典型,随着火势的蔓延,伤亡的人数和财产的损失越来越多,但火灾并没有引发其他的次生事件(因为火灾可能引发煤气爆炸、也有可能引发社会性的动乱等)。

再如,城市中的毒气泄漏事件也属于这种扩散方式,随着气体的扩散,城市中在一定浓度区域内的居民都会受到侵害,只要该事件没有引发其他类型的突发事件,只是中毒的人数发生变化,就属于这类扩散方式。深度蔓延扩散也属于单个事件扩散。

3.区域位移式扩散

这种扩散方式是从空间角度来分析的,主要是指事件从一个空间扩散到了相隔很远的另一个空间。位移式扩散之所以可以发生主要是借助于传播载体和媒介,这个媒介可能是有机物,比如人、动物、植物,也可能是无机物,如水、空气等。“非典”从一个城市位移到另一个城市,其传播主要是以“非典”病人为传播载体的,而“非典”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又是以空气为媒介的。像禽流感、猪流感的传播都属于这种形式的扩散。区域位移式扩散可能是单个事件扩散也可能是多个事件扩散。

4.异质转化式扩散

异质转化式扩散是指,原来的城市突发事件(致灾因子)消亡,而引发了新的其他类型的突发事件(致灾因子)[3]。比如自然灾害过后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经济危机过后可能引发社会危机,地震之后可能引发海啸。人们常说,水灾过后往往有大疫,洪水之后疾病流行是很常见的。可见,这两种不同类型危害事件在时间上有先后,在因果上有关联。

5.连锁式扩散

连锁式扩散是指原来的城市重大突发事件还持续发生,但事件进一步演进,同时引发了相关联的其他类型突发事件的发生。其扩散在时空两个维度上表现出时间上的持续性特征与空间上的传递性特征,并可能产生异质性的连带突发事件,造成更大范围内的社会危害。比如,2003年的“非典”事件所连带产生的社会危机。连锁式扩散是多起事件并发式的扩散方式,根据其扩散的路径可分为单链式扩散、树状式扩散和网状式扩散三种。

6.回循式扩散

回循式扩散是连锁扩散的一个特例。它是指由某一事件的爆发能够引发若干其他事件,而被引发的事件又对原有事件产生叠加效应,产生明显的共同放大的效应,因此又可以称之为放大式扩散。如1973年发生的日本“手纸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循环式扩散的案例。社会心理恐慌和流言的传播,使得原生事件与次生事件、次生事件与次生事件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强烈,形成回环式的放大叠加效应[4]。

7.辐射式扩散

辐射式扩散既可以是单个事件扩散,也可能是多个事件扩散。比如,很多放射性有害物质的扩散,核泄漏的扩散。还有一些植物物种的扩散,如水花生的扩散造成水体生态的破坏。如果一个事件从一点发生,便迅速在周围引发多起不同类型的事件,并层层辐射开去,形成一定的辐射空间。这种扩散在空间上是呈现源面形态,原生、次生、衍生等众多事件与环境耦合在一起,是一种最为复杂的耦合扩散形式[5],同时也是连锁式扩散最为复杂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往往是在前几种扩散都没能得到有效遏制的情况下出现的。

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扩散的控制方式

尽管每一种灾变和危机的成因、特点各不相同,但是,从危机宏观控制的角度而言,各种危机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它们都有其共性的规律和共同的扩散形式。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抽象归纳出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共性的扩散形式之后,从系统论的角度、运用特定的应急方式来有针对性地加以控制。

在一定时空下,城市突发事件可以产生不同的扩散形式,主要有积聚促发式扩散、深度蔓延式扩散、区域位移式扩散、异质转化式扩散、连锁式扩散、回循式扩散、辐射式扩散和耦合扩散等。面对这多样的扩散形式,我们应当有针对性地采用特殊的应急控制方式。下面将具体阐述。

(一)积聚促发式扩散与预防控制、规避

积聚促发式的扩散属于单个事件扩散,事件爆发的方式是瞬间的、突变式的。这一类的突发事件一般持续的时间不长,但其强度和杀伤力都很大。比如激烈的大爆炸、地震、瞬间的坍塌事故等等。短时间内,事件给社会系统造成的震荡是巨大的。

此外,有些事件虽然结束得很快,但后期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是长久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一种事后的扩散。例如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事件,虽然时间很短,但后期产生的影响深远。对于这样一种一旦爆发就来势汹汹、强度极大的突发事件,我们唯一能采取的手段就是预先控制与规避。

首先,我们要加强对社会风险的监控和预警,要尽一切可能排除所有的风险源和安全隐患,对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能够放过。因为这类危机一旦发生,我们根本就无法控制,比如地震、爆炸、房屋桥梁的瞬间坍塌,在灾害发生时,我们完全处于被动状态,造成伤害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第一步就是预控。

其次,在预警的基础上,我们要采取规避措施。比如,在预测到某地区将有地震发生时,我们就应当及时地采取疏散群众、转移财产等规避灾害的措施,在灾害来临之前将人员转移到安全的地带,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身和财产的损失。

此外,在预警之前,我们也不是无事可做,还要做好具体防范措施,比如,为了减少地震来临时造成的损害,除了预测,还可以通过提高城市中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来减灾。也就说要增强承灾体的抗灾能力。城市中承灾体的承受能力增强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就自然会减少。

(二)深度蔓延式扩散与单项过程控制

深度蔓延式扩散也是就单个灾种而言的。突发事件发生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损害的对象逐步扩大,但没有引发其他类型的突发事件。也就是说没有其他致灾因子的介入,只是受灾体的数量随时间在不断增加。比如说火灾,随着火势的蔓延,伤亡的人数和财产的损失越来越多,如果火灾并没有引发其他的次生事件(因为火灾可能引发煤气爆炸、也有可能引发社会性的动乱等),就属于这类扩散方式。

这类扩散是属于缓慢式的,并随着时间的进程,影响区域持续地扩大,灾情也越来越严重。由于此类扩散并没有引发其他类型的突发事件,因此,只要集中资源对单个灾种进行过程控制即可,我们称之为单项过程控制。

首先,要集中资源研究这类灾害的运行规律、成因和传播方式,以便于我们防范和预警。比如火灾,就要研究哪些因素可能引发火灾,火灾持续蔓延的条件有哪些,火灾的传播途径等。再如,毒气泄漏,要研究毒气的成分,毒气对人体的危害和对生物体的影响等。

其次,由于此类突发事件发生后并不是瞬间的,有一个相对缓慢的扩散期,因此我们可以有时间采用过程控制。比如,对事前、事中、事后分别进行控制[6]。

在过程控制中,先期处置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将势头遏制住,不能等到势态严重时才控制,因为那时损失已经很严重了。比如,先扑灭了小火源,就不至于酿成大的火灾。如果先期控制不能奏效,就要接着对事件的蔓延期、高潮期分别加以控制,直到事件逐步衰退。

(三)区域位移式扩散与隔离控制

区域位移式扩散主要是指事件从一个空间扩散到了相隔很远的另一个空间。比如“非典”从一个城市位移到另一个城市,禽流感从一个地区传播到另一个地区。这是从空间角度来分析突发公共事件的。对于这类扩散要采取隔离控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至于在另一个时空里传播。

首先,要找出传播源并进行研究。比如“非典”的传播源就是SARS病毒,猪流感的传播源是H1N1病毒等。所以,我们第一步要确认的就是传播源。

其次,我们要找出传播载体和传播媒介。位移式扩散之所以可以发生主要是借助于传播载体和传播媒介,载体和媒介可能是有机物(人、动物、植物等),也能是无机物(水、空气等)。比如,感冒病毒的传播载体是人,传播媒介是空气和唾液。禽流感病毒的传播载体是候鸟和家禽,传播媒介是空气或其他。

在确认了传播源、传播载体和媒介之后,首先要防止传播源浸入传播载体,接着要将传播载体与其他传播载体、传播载体与传播媒介隔离开来。在“非典”期间,我们通过隔离“非典”病人,可以防止病毒在更大的城市空间里传播。最后,我们还要对城市中一些关键的传播点进行控制。由于传播载体和媒介常常都是流动的,所以我们要对机场、海关、车站、码头等重要关口的关键扩散点进行布控,这样传播源就很难扩散到另一个遥远的国度。很多国家的海关、港口其实都承担了这样一个角色。

(四)异质转化式扩散与跟踪控制

异质转化式扩散是指,原来的城市突发事件(致灾因子)消亡,而引发了新的其他类型的突发事件(致灾因子)。这两种不同质的危害事件表现为时间上的先后性和因果上的关联性。比如自然灾害之后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经济危机后引发社会危机,地震之后接着就是海啸。

对于这种一个灾害消亡,又引起另一个灾害发生的扩散方式,我们要采用跟踪控制方式。比如,人们常说水灾过后往往有大疫,洪水之后疾病流行是很常见的。所以,要采用跟踪控制,不是简单把水灾处理完就行了,事后还要有后续的步骤。在自然灾害发生后,一般采取三个步骤:追踪救人——追踪防疫——恢复生产。

跟踪控制的重点在于要追踪第一个灾害发生过程,尤其要跟踪和密切注视第一灾害消亡以后可能引发的其他风险和新的危机。因此,第一个灾害后的重建工作是很重要的。认真做好灾后重建工作,不但可以防止原先的灾害复发,还可以预防和阻止次生灾害的发生。比如针对2008年春运发生的雪灾,我们不但要做好防雪灾的工作,还要跟踪雪灾,关注是否会引发融雪性灾害的可能性等。

(五)连锁式扩散与路径控制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城市中,很多灾害是呈连锁扩散的。连锁式扩散是指原来的突发事件还持续发生,但事件进一步演进,同时引发了相关联的其他类型突发事件的发生。灾害从一个子系统扩散到另一个子系统,接连不断,造成更大范围内的社会危害。

连锁式扩散是多起事件并发式的扩散方式,根据其扩散的路径可分为单链传递、树状传递和网状传递三种。

图1 单链传递结构

如图1所示,单链传递是指依次发生A1、A2、A3、A4等事件,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A1事件是引发A2事件的原因,A2事件是引起A3事件的原因,A3又引发A4……依次传递。

2.树状传递

在连锁扩散中,很多事件并不是单链传递、单向输出的,而是一个灾种引发几个灾种,一个危机事件引发另一个危机事件,另一个危机事件又引起多个危机事件,是多向输出的,就像树干一样,有大量的分叉,所以称树状连锁扩散。比如,由自然灾害引发了政治危机、社会危机、经济危机等。

3.网状传递

网状扩散是更复杂的一种连锁扩散。在网状传递结构中,不仅仅一个灾种引发多个灾种,而且一个灾种可能是由多个灾种共同作用而引发。因此,这类扩散既有多向输出,也有多向输入,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因果链条,就像网状一样,故称为网状扩散。

由于连锁式扩散的运行过程可以看成是若干个点所联结成的传递路径,因而对它的控制方式可称为“路径控制”。路径控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是对连锁扩散源的控制

很多连锁扩散的灾害是依赖于连锁扩散源的(图1中的A1),针对这一连串灾害,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灾害源,并加以控制。有时候,只需要控制住连锁扩散源就能控制灾害扩散的动力。然后针对每个灾害的传递环节,逐步加以控制。

2.要对扩散的“主相关链”和“关键节点”进行控制

很多连锁扩散虽然错综复杂,但仍然有一个“主相关链”。所谓“主相关链”是指连锁扩散的主矛盾线,它代表了危机扩散的主方向。打个比方,由于经济领域内一系列的突发事件,如国际金融风暴、国内通货膨胀、价格上涨、倒买倒卖、股市崩盘、楼市大跌等引发了社会恐慌、群体骚动,甚至政治危机。对于这样的连锁扩散,我们要把重点放在经济领域,把经济领域内发生的一连串事件作为“主相关链”,对其进行重点控制。

很多连锁扩散的灾害,在不同的线路上传递速度和时间是不一样的,控制的代价自然也不一样。为了有效地控制住灾害,自然需要对灾害的“关键节点”进行控制。俗话说得好,“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控制危机的扩散也是如此,我们要对核心节点进行控制。

那么如何选取“关键节点”呢?

(1)在连锁扩散中,尤其在网状结构中,一些比较大的节点一般都是比较重要的节点。这些比较大的节点一般产生的危害比较大,它们是众多灾种中威力比较强劲的,破坏性也较强,因此,要重点控制。

(2)比较敏感的节点。在连锁扩散中,有些事故虽然很小,但传播的速度比较快,引发大的灾害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可以说是比较敏感的。在传递过程中,对比较敏感的节点也需要额外加以控制,因为这些节点阈值小,传递速度比较快。

3.对连锁扩散的已受害节点的修复

灾害传递到多个系统,我们需要对已经破坏的系统进行修复。当条件允许的时候,我们可以加固系统的稳定性,增强系统承载体的牢固性。也就是说对系统的防御措施进行升级。

(六)回循式扩散与震动控制

回循式扩散是连锁式扩散的一个特例,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扩散方式。它是指某一灾害事件的爆发能够引发若干其他灾害事件,被引发的事件又对原有事件产生叠加影响,形成共同放大的效应。比如,火灾引发了爆炸,爆炸又使火势更加凶猛;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社会危机又加重了经济危机;物价上涨引发了群体性抢购风潮和社会治安的混乱,而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又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再如,在美国,房市萎靡带来了消费乏力,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异动带来了融资困难,以中小企业为主力的美国经济正在风险厌恶情绪的酝酿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增长阻力。而增长困境的出现会在带来消费者财富下降和企业生存空间缩小的同时,给房市、债市和股市施加循环型的负面影响。

在回环式扩散中,以两个节点为例,节点1引起了节点2,节点2又反作用于节点1,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为补充、互为因果的关系。从节点1到节点2,再从节点2到节点1,形成一个循环回路。

灾害链之间的循环是一种负效应的循环扩散,也可以说是一种放大性的恶性循环。有时候这种循环是在经过了一连串事件后才形成的,有多个节点,可称为大循环。比如,从A1→A2→A3…→An→A1→A2……

如果灾害是在几个子系统中轮流出现危害,并形成循环回路,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危害描述为一个振动曲线,对其进行振动控制。振动控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对振动频率和振幅的控制

如果灾害的振动曲线的振幅是逐渐减小的,则这种灾害是可以自然消解的,这类灾害只需要适当投入一些力量,控制、修复被破坏的节点即可。也可以增加灾害的传递难度,使得灾害发生频率减小。

如果灾害的振动曲线是不断增大的,则这类灾害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对于这类灾害的救治就需要投入较大的矫正力量,而且投入的力量至少是要能使得振幅是逐渐减小的,这样才能控制住灾害的恶性传播。

2.循环破坏和阻断

由于灾害链之间的循环是恶性循环,具有放大的负效应,所以要进行循环破坏和阻断。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1)要阻断循环路线,在灾害的循环回路中插入干扰力来切断各节点之间的相互共振。

(2)可以打破循环方向,使本来恶性的循环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3)对心理恐慌和传播失衡的控制。有很多循环式扩散,是由于传播失衡和心理恐慌引发的危机。城市社会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复杂系统。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超负荷工作,如果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造成误解、流言泛滥和群体性恐慌,人们拥向某些子系统,必然会造成子系统的瘫痪,这样灾害就一个接一个地发生。因此要对不良信息和谣言加以控制,对媒体进行监督。用客观、真实、科学的信息,驱散虚假、夸张、歪曲的信息,构建公平、正义的舆论氛围。

(七)辐射式扩散与源面控制

辐射式扩散是由点到面,呈辐射状的扩散结构。它可能是单个事件扩散,也可能是多个事件扩散。比如,很多放射性有害物质的扩散、核泄漏的扩散,还有一些植物物种的扩散,如水花生的扩散造成水体生态的破坏,都属于单灾种扩散。如果一个事件从一点发生,便迅速在周围引发多起不同类型的事件,在空间上是呈现源面形并层层辐射开去,形成一定的辐射空间,这就是多事件的扩散。

辐射式扩散之所以会发生,既与辐射源的性质有关,也和辐射所在的区域及辐射周边的环境有关。比如,火灾在密集的居民区,由于环境所限,不呈现辐射扩散。但在空旷的野外和广阔的森林中,火灾又呈现出了辐射扩散的方式。

在对辐射扩散的控制中,包含着对点和面,即辐射源和辐射面的控制,因此称为“源面控制”[7]。源面控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对辐射扩散源的控制

一般辐射扩散的灾害事件都有一个发生源。当辐射扩散的灾害依赖于灾害的源泉时,我们控制住了辐射源,就相当于给灾害釜底抽薪。比如:对于核泄漏产生的生态环境灾害,就需要对放射源进行调查、控制。只有控制了灾害源头,才能有效避免灾害的扩散。灾害的源泉,往往是一个系统的薄弱环节,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个地方施加额外的安全保障措施。比如,易发生地震的地方,需要提高对建筑的抗震级别要求;易发生山体滑坡的地方,需要加固房屋或者建筑需要迁址……

2.对辐射边界和辐射面的控制

(1)对辐射媒介的控制。灾害的传播途径离不开一定的媒介,对辐射媒介控制的好坏,影响到灾害的传递速度和范围。为了及时地控制灾害,我们需要截断灾害的传播媒介。辐射扩散的灾害主要都是在空间范围内传播的,所以,任何辐射的灾害都要借助于空间上的媒介,比如,空气,水,物品,对辐射扩散灾害的媒介隔绝就能破坏其在空间范围内的传播。

(2)对辐射扩散的边界的控制(隔离灾害的传递)。辐射扩散的灾害在传递一段时间后,都有一个辐射半径。我们可以在辐射半径外围构建一圈隔离带,如,发生森林火险的时候,就常常采用此方式。这样可以阻断灾害继续扩散。

(3)对辐射扩散面的修复。辐射扩散的灾害如果已经传播了一定半径,就形成了一个辐射面。这时就需要对这个半径内的被破坏事物进行修复。如:倒塌房屋的修理,人员心理的干预,以及被污染水源的清理等。

(八)其他控制方式

1.技术控制——变害为宝

有些灾种,虽然有害,但也可能有利。因此,可以用技术控制,使其变害为宝。以水葫芦为例。水葫芦是一种特殊的植物。水葫芦过多会覆盖水面,堵塞河道,影响航运。如不及时清除,还会阻碍排灌,在汛期阻碍水流。浓密的水葫芦降低了光线对水体的穿透能力,影响水底生物的生长,并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水产品产量,因此有些学者将之列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但另一方面,水葫芦其实是净化污水的生态功臣,利用水葫芦净化污水是一种成本低廉、节约能源、效益较高的简便易行方法。根据趋利避害原则,我国的一些专家巧妙地攻克了水葫芦再利用的技术难关。这样一来,水葫芦不但得到控制,而且能变废为宝。

2.耦合扩散与解耦控制

上面介绍的连锁扩散、辐射扩散、回环扩散其实都是一种耦合扩散的形式。原生、次生、衍生等众多事件与环境耦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种复杂的耦合扩散形式。一些复杂的耦合扩散,常常是多回路、多变量的,要达到真正控制并非易事。在工程控制系统中,对于多回路的耦合扩散,会设计出一个解耦器,对其进行解耦控制[8]。一些看似复杂的耦合扩散,其实内在要素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解耦器正是利用这些耦合的关联性巧妙地将复杂的耦合化解了。由于耦合器的设计很复杂,需要涉及众多的变量、参数的配置和多重算子的转化,还需要运用一些特殊的方程和模型,这里就不再一一详述。

综上所述,以上几种应对不同扩散的控制方式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控制突发公共事件的复杂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控制方式结合与并用。在实际的处置危机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灵活地将这些控制方式加以综合和创新,不断积累经验,将危机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1]勒内·托姆.突变论·思想和应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祝江斌,王超.城市重大突发事件的扩散机理刍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7—20.

[3]吴国斌,王超.重大突发事件扩散的微观机理研究[J].软科学,2005,(6):53—56.

[4]吴江.公共危机管理能力[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5]江秀乐.系统演化发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王绍玉.城市灾害应急与管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7]童星.社会改革控制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8]常绍舜.系统科学与管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3]第尔斯,克兰茨.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M].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4]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010-11-2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06&ZD02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V0991-101)

沈一兵(1978— ),男,江苏扬州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灾害危机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危机”中的自信
突发事件
《灾害来临怎么办?》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