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比率的性别差异研究

2011-11-02 02:22胡永远余素梅
大学教育科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就业机会性别差异比率

胡永远,余素梅

(南京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长沙市雨花农村合作银行,湖南长沙 410014)

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比率的性别差异研究

胡永远,余素梅

(南京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长沙市雨花农村合作银行,湖南长沙 410014)

大学毕业生就业程度的好坏,可以采用就业机会比率来衡量。基于微观问卷调查所得数据,本文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比率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机会比率有显著影响,控制住其他变量后,男生就业的机会比率大约比女生高20%;同时,影响男女毕业生就业机会比率的因素也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体现专业技能的一些因素,对男生有更显著的正影响;而对女生的就业机会比率来说,体现个人素质的一些因素,有更显著正影响。因此,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针对女生进行差别教育。

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比率;性别差异

一、引 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凸现。许多基于调查的微观研究均表明,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低于男生[1]-[3];一些个案结果也揭示了女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4]。然而,已有研究却很少关注“女大学生就业难”背后的作用因素。鉴于此,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究:影响女毕业生就业成功与否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女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何在?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文章的分析基于我们自己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第二,除了采用男女生比较的方法外,本文主要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来研究影响男女毕业生就业概率的不同因素。本文的实证结论表明,一方面,性别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机会比率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影响男女毕业生就业机会比率的因素也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二、分析框架

由于本文中被解释变量的含义为毕业生就业与否,是一个二分变量,解释变量中大部分也是分类变量,因此不能采用普通线性回归模型进行计量分析,需要采用限值因变量模型进行估计。

本文主要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其进行计量回归检验,回归方程的形式为:

其中,P表示就业的概率,P/(1-P)是就业概率与未就业概率之比即优势比(Odds Ratio),定义为就业的机会比率,logit(P)定义为机会比率之对数。解释变量Xj的含义为影响就业与否的因素,系数βj表示解释变量对就业的影响[5]。本文在进行logistic回归时,使用logistic命令输出优势比值(Odds Ratio)OR值,即eβj,表示相对于基准变量而言的就业机会比率的倍数。当OR值大于1时表示有利于就业,小于1时则相反。

根据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假设毕业生求职的结果与以下五类因素有关:①毕业生的学校特征,包括学校类型和学校地点;②毕业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家庭所在地省份、学历、专业、是否为党员、是否做过学生干部等;③毕业生的个人学业情况,包括学业成绩排名、奖学金、英语四六级、(非英语)技术证书、辅修专业或第二学位、工作经历等各个方面;④毕业生父母亲的情况,包括父母文化程度和父亲工作性质,代表了家庭社会资本的数量和质量;⑤毕业生的工作搜寻情况,包括所在学校举办的就业供需见面会次数、所在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求过职的单位个数、参加的就业面试次数、帮忙的熟人关系个数等。

三、数据和描述性统计特征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05年5月~6月进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问卷设计和变量的设置,借鉴了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所采用主成分分析后的结果[1]。调查采用分层整体抽样法,在湖南、江西、广西等地选择了30余所大专以上高校,其中211重点高校2所,一般本科院校7所,国有民办二级学院5所,职业技术院校18所,问卷调查针对的对象是2005届大中专毕业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7 000份,回收问卷4 500份,有效问卷3 354份,回收有效率是47.9%。由于本次调查注重了不同地域、不同级别、不同专业、不同生源特点,因此,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大学生就业的真实状况。

为了具体准确地反映毕业生毕业时的状况,本次调查将毕业生被调查时的状况分为5类:①已经签约,或已确定单位等待签约;②自主创业;③继续升学或出国;④尚未找到接收单位;⑤其他。

在3 354个样本中,去掉性别缺失的样本43个和“目前状况”缺失的样本154个,在剩余的3 157个样本中,临近毕业时,男生和女生在5类状况中所占的比例如表1。

表1 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处境的性别分布

表1显示,“找到工作”的男生所占的比例比女生高2.28%,“自主创业”的男生比例比女生比例高3.74%。值得注意的是,“出国留学或考研升学”的女生比男生高了近8%,可能是女生出于找工作比较难的原因,选择了出国留学或读研究生,这是女生就业难的一个佐证。

接着我们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定义问题。第五次人口普查对“就业”的定义非常宽松:“指被登记人在普查标准时间前一周,从事过不少于一小时有收入的社会劳动”。这一定义是与国际通行标准相接轨的。对于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有几种不同的定义方式:第一,将“签约或等待签约”定义为已经确定工作[1],将就业率等同于“签约率”,这种定义方式多见于学术研究中;第二,教育部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规定:毕业生就业率是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结业生人数)的百分比。这个所谓的“已就业”包括以下几种:签订了正式的就业协议;签订了应聘协议;灵活就业,包括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升学或出国留学。

一个反映真实完全情况的就业率数据,应当反映的是劳动力市场接纳毕业生的程度。因此,第一,计算就业率时,将“签约率”等同于“就业率”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并没有把“灵活就业”的毕业生计算在内,实际上这部分人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了;第二,把“升学或出国留学”的毕业生计算入内的方法也不可取,因为他们并没有进入人才市场。因此,本文在分析就业的机会比率的影响因素时,考虑到“自主创业”是高校毕业生一种灵活可行的就业方式,并且“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也已经实际进入了劳动力市场,所以,将问卷调查中第①“已经签约,或已确定单位等待签约”和第②“自主创业”定义为“就业”,将第④种情况“尚未找到接收单位”定义为“失业”。

按照本文定义,2005年6月的总体初次就业率平均为44.16%。按性别分组,则男生为47.47%,女生为41.44%。按不同学历分组,则本科为48.48%,普通专科为39.67%,高职专科为44.10%。按不同专业分组,文史法哲为37.78%,经济管理为46.93%,理科为46.57%,工科为42.90%,农学为51.42%。按学校类型分组,211重点院校为57.51%,普通本科院校为43.72%,国有民办二级学院为38.05%,职业技术学院为39.31%。

四、估计结果及说明

本文采用Stata 9.0进行计量回归。为避免函数形式误设导致回归结果出现偏差,本文在研究男女生就业的机会比率的影响因素之前,取pe=0.1,pr=0.11,分别采用logit逐步回归和probit逐步回归对总体进行估计。结果表明,logit和probit回归得出的结果方向基本一致。对probit回归得出的系数值进行数据处理后,两者的系数值也非常接近,而且两者的 Hosmer-Lemeshow检验都显示拟合优度的P值在71%以上。因此,用logit回归来估计就业概率是合理的。

首先,我们取pe=0.1,pr=0.11,控制了显著性水平之后,采用逐步后退法,分别对总体、男生和女生进行了logistic回归,检验出各自影响总体、男生和女生就业的机会比率的显著变量。

然后,分别以男生和女生就业的机会比率为因变量,将影响男女生的显著变量合并起来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并将结果归纳于表2。

从计量估计结果来看,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男女生拟合优度的 P值分别为0.6878、0.6508,因此可以认为模型合理,回归结果具有解释力。按照解释变量分组的具体回归结果是:

(1)毕业生个人基本情况如“性别”、“家庭所在地省份”、“专业”、“是否为党员”和“学生干部”等变量对其就业机会比率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第一,“性别”变量对于男生有显著正影响,控制其他变量,男生就业的机会比率大约是女生的1.2倍。具体来看,“自主创业”的男女生比例相差近4%,体现出强烈的性别特征。第二,“家庭所在地省份”对于男生就业的机会比率有显著正影响,但对女生影响不显著。第三,“党员”、“学生干部”对女生就业的机会比率有显著正影响,但对男生的正影响不显著。

表2 分性别的Logistic回归

(2)毕业生所在院校类型对男生就业的机会比率具有显著正影响,但对女生影响不显著。“211重点院校”男生的就业机会比率是基准院校的3.255倍;对女生而言,仅为1.450倍,但只能勉强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

(3)毕业生学业情况对其就业机会比率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第一,“奖学金”对于毕业生总体就业机会比率有显著正影响;“英语四六级”对男生影响不显著,但对女生有显著正影响,通过“英语四六级”女生的就业机会比率是“未通过”女生的1.40倍。第二,“技术证书”只对女生就业的机会比率有显著正影响;“工作或实习经历”只对男生就业有显著正影响。

此外,毕业生父母亲的最高学历和工作性质、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课、毕业生工作搜寻强度的增加等,对毕业生就业机会比率有显著正影响,但性别差异不很明显。

五、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1)实证分析显示,性别变量对于毕业生就业的机会比率有显著影响,控制其它变量的情况下,男生就业的机会比率是女生的1.2倍,即男生就业的机会比率大约比女生高20%。

(2)影响毕业生就业机会比率的因素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总体来看,体现专业技能的一些因素,如“211重点院校”、“奖学金”、“工作经历”等,对男生就业机会比率有更显著正影响;相比之下,体现个人素质的一些因素,如“英语四六级”、“党员”、“学生干部”、“技术证书”等,对女生有更显著正影响。这可能反映了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用人需求上的性别差异。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女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充分发挥学校所提供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课作用,帮助女生就业。高校可在培养过程中实行“差别教育”,帮助女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特点,设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语言能力、形象思维、交往能力等方面发挥性别优势。

第二,对于政府部门来说,首先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两性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包括反就业歧视法的严格实施、对雇主雇佣女性的税收鼓励等;其次,应加强就业的公共信息传播,努力消除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传统偏见。

第三,对于女大学生自身来说,既要努力提高专业水平,注重人力资本积累,又要充分利用自己性别的能力优势来避免女性劣势。

[1]岳昌君,文东茅,丁小浩.求职与起薪: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11):53-61.

[2]潘锦棠.北京女大学生就业供求意向调查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4(3):73-80.

[3]叶文振,刘建华,夏怡然,杜娟.女大学生的“同民同工”——2002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启示[J].中国人口科学,2002(6):56-62.

[4]石松,孟大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的视角[J].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2004(5):40-42.

[5]伍德里奇.J.M.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M].费剑平,林相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12-521.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Gender Gap of Employment Odds Ratio of Graduates

HU Yong-yuan,YU Su-me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Nanjing,Jiangsu 210046,China;Changsha Yuhua Rural Cooperative Bank,Changsha,Hunan 410014,China)

Employment odds ratio could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graduates’employment degree.Based on questionnaire survey,this paper,which adopts logistic regression method,analyzes the gender gap of employment odds ratio of graduate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the"gender"variable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employment odds ratio.Employment odds ratio of male students is 20%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s when other variables stay unchanged.Moreover,the factors,which affect the employment odds ratio of the male and female graduates,are different.Some factors which reflect specialized capabilities have more remarkable effects on employment odds ratio of male students,whil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more beneficial to female students.Therefore,some differential guidance should be instructed to female students.

graduates;employment odds ratio;gender gap

G649.22

A

1672-0717(2011)01-0088-04

(责任编辑 李震声)

2010-08-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女大学生就业劣势的影响因素及性别歧视研究”(09Y JA79006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家庭背景因素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与公共教育政策研究”(71073052)

胡永远(1963-),男,湖南邵阳人,经济学博士,南京财经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人力资本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就业机会性别差异比率
一类具有时滞及反馈控制的非自治非线性比率依赖食物链模型
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对就业歧视的救济
创业就业机会更多了
一种适用于微弱信号的新颖双峰值比率捕获策略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性别差异
多期Sharpe比率及在基金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性别差异研究的几个理论判断
找只老鼠来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