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1-11-02 06:55罗玉华黄彦萍游敏惠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罗玉华,黄彦萍,游敏惠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400065)

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罗玉华,黄彦萍,游敏惠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400065)

手机作为现代通讯设备网络终端,已成为各种思潮和各种利益诉求的平台,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阵地。手机作为信息传播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方面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重庆市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以及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手机已经渗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学习、娱乐、消费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给新时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把手机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阵地,主动占领这一信息传播和理论宣传的阵地,运用手机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手机新媒体;大学生;短信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手机新媒体作为一种电子媒介,它基于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四大媒体,依托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以个人移动终端为平台,以人机之间、人人之间的互动传播方式和海量信息(文本、音频、视频等)的多向传播为主。手机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学习方式,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研究手机的使用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手机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调查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手机已成为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为进一步了解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充分发挥手机对大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按照社会调查方法的要求,我们采用问卷抽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法,共抽样调查了重庆市13所高校,包括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等在校学生3 000人,收回有效问卷2 603份,有效回收率为86.8%。所有调查问卷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录入、统计和分析。

(一)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比例与结构特征

被调查对象的男女生比例为男生48.5%,女生51.5%;学科种类分布为文科31.1%,理科43.4%,艺体18.9%,其他专业6.6%;政治面貌分布为中共党员9%,共青团员81.7%,民主党派成员3.4%,群众5.8%;地域分布为城镇44.7%,农村55.3%;年级分布为一年级22.9%,二年级40.9%,三年级22.5%,四年级3.8%;被调查学生中,28.9%的学生平均每月可支配收入(包括兼职收入、父母所给生活费、奖助学金等)在500元以下,59.7%的学生在500~1 000元之间,9.5%的学生在1 000~2 000元之间,2%的学生的可支配收入超过2 000元。

(二)大学生手机普及情况与手机消费情况

1.大学生手机普及率高

被调查的学生全部拥有手机,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在两年以上的为49.7%,31.8%的学生使用手机在一至两年,只有18.5%的学生使用手机时间不到一年。再通过与年级的交叉观察频次分布(见图1)可见: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越长。大一学生中有1/3的学生使用手机不到一年,大四学生使用手机在一年以下的却只有30人。

图1 大学生所在年级与使用手机时间

手机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据调查报告显示,有53.5%的学生认为手机在生活中重要,38.7%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要,只有7.7%的学生认为不重要。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一年级的学生与其他三个年级的学生差异均显著(p<0.01),而其他三个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年级增加,学生认为手机在自己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大学生手机消费额及应用行为

手机消费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开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53.3%的学生平均每月的手机费用(含月租费)在50元以下,31.2%的学生在50~100元之间,11%超过100元,还有4.3%的学生没有统计过自己的手机费用。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平均月生活费控制着他们的月手机话费,采用卡方检验,Chi-Square=527.326,df=12,(p<0.01),差异显著,说明大学生的“平均月生活费”与“每月手机费用”有关(见图2)。由图2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生活费在500元以下的大学生,手机话费主要集中在50元以下;生活费在500~1 000元的,手机话费主要为50~100元;生活费在1 000元及其以上的,手机话费主要集中在100元以上。

图2 大学生平均月生活费与每月手机费用

大学生手机费的主要花费项目为:通话费占72.6%,短信费占43.9%,上网费占16.6%,增值业务费(含彩铃、手机报等)占4.4%。

有77.1%的大学生没有使用过手机的购物功能,有14.4%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这项功能,仅有8.1%的学生用手机购过物。

调查显示,学生用手机上网最常使用的服务分别是搜索和浏览资讯与各类新闻(49.3%),聊天(26.4%),看小说、电影、网络电视(6.9%),而使用下载游戏、电子书或彩铃订阅等增值服务,以及联网游戏、收发e-mail等其他服务的学生不到1%。

手机费花费的结果与大学生手机的用途相一致。据调查,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学生,都将通话(73.6%)作为手机的第一用途,其次是发短信(53.7%)、上网(27.5%)和娱乐(18.2%)。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沟通最多的内容依次是日常生活(72.5%)、学业知识(15.2%)、时事新闻(5%)和其他资讯(2.8%)。

(三)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

1.手机传播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

调查显示,有22.2%的学生认为手机传播的信息内容是丰富、健康的;44.8%的学生认为健康的多一些,有害的少一些;7.3%的学生认为有害的多一些,有益的少一些;25.5%的学生表示很难判断手机信息内容的好坏。采取方差检验,发现学生的政治面貌与其对手机传播信息内容的判断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对手机传播信息内容的看法有显著差异(见图3):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选择“很厌烦,影响心情”的比例远远高于“是生活的调味剂,可舒缓心情”等其他几个选项;四年级学生虽然选择“很厌烦,影响心情”的人数多于其他选项,但是所占比例较小,这表明大四学生对各种短信的接受程度更为开放。

图3 不同年级学生对手机传播信息的看法

2.手机短信挑战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传统教育主体权威

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信息一般是通过教育者严格的筛选和整理后再传递给大学生,选择什么内容可以按照教育者的意志和预先设计的模式进行。但是,手机短信的传播为大学生提供了选择和比较的可能。调查中,超过90%的学生收到过垃圾短信,学生接纳外界信息的主动性大为加强,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在网络和手机3G时代,有时甚至会出现教育者所接受的信息迟于或少于被教育者的情况,教育者从而失去了宣传、教育、解释的优先地位,其权威面临挑战。

3.不良手机信息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调查显示,20.4%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使用手机,68%的学生偶尔使用,只有10.8%的学生表示基本不会。学生原来即使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也要硬听下去,现在则可用短信来逗趣找乐,打发时间。此外,大学考试中手机也为作弊提供了极大方便,被调查者中有近30%的学生接受手机作弊,尤其是非党员学生的价值观还不稳固、立场不够坚定,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诚信度的降低。

同时,垃圾短信还对主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调查中,47.9%的学生觉得当前全市开展的运用手机传箴言活动效果一般, 36.1%的学生认为是“形式主义,没有效果”,只有14.1%的学生认为效果很好。在被调查的中共党员中,有18.3%的人认为运用手机传箴言活动效果很好,32.6%的人认为是“形式主义,没有效果”;被调查的民主党派成员中认为运用手机传箴言活动效果很好的达到了32.9%,认为是“形式主义,没有效果”的有27.8%。垃圾短信的传播也导致学生对主流网站的参与热情降低,只有24.6%的学生对用手机登陆校园网开展评优评奖、建言献策等网络投票很有兴趣。

4.手机对教学秩序的影响

调查显示,20.4%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使用手机,68%的学生偶尔使用,只有10.8%的学生表示基本不使用。调查发现大学生利用手机进行考试作弊的现象也屡见不鲜,78.7%的被调查者发现过手机作弊的行为,其中有21.2%的学生经常发现使用手机进行考试作弊的现象,只有21.3%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未发现。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坚决反对手机作弊,38.4%的被调查者坚决反对是认为该行为可耻,30.2%的被调查者坚决反对是因为作弊行为被发现后果严重,8.3%的被调查者可以接受手机作弊,认为其方便易行,不易被发现,22.7%的被调查者对手机作弊持无所谓的态度。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的中共党员中认为“坚决反对,作弊行为可耻”的人数比例最高(42.4%),群众的人数比例最低(24.4%);而认为手机作弊“方便易行,不易被发现”的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所占的人数比例均低于民主党派和群众,这说明在对待手机作弊的问题上,中共党员和团员的态度更加坚决、是非判断更清晰。

5.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学生认为手机最能带给自己心理体验的前三位分别是情感联系(46.7%)、游戏娱乐(12.5%)和宣泄情绪(12.3%)。但是,手机带给男女生的体验有所不同(见图4)。女生使用手机更看重手机带给自己情感、情绪等方面的体验,而男生则更看重手机的游戏、时尚和个性带给自己的感官体验。

表1 大学生对手机作弊的态度

图4 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

52.1%的学生对手机铃声(或者震动)不敏感,觉得很正常。47.9%的学生或多或少对手机有一定的依赖性,其中21.4%的学生如果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会觉得不适应,16.9%的学生有时会误认为别人的手机铃声是自己的,9.2%的学生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感觉。

(四)利用手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

调查显示,31.2%的学生不希望收到学校的系统短信,40.8%的学生希望每天收到1至2条, 11.2%的学生希望收到3至5条,3.5%的学生希望收到5条以上,12.9%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学生最希望收到学校信息系统发的短信内容前五位依次是:时事新闻(50.9%)、学生活动(33.8%)、招聘求职(25.4%)、考研信息(14.6%)和事务通知(16.5%)。

同时,学生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对手机短信网络的管理:首先是法制法规建设(28.9%)和提高网民的素质(28.9%),其次是网络道德体系建设(20.6%),只有4.4%的学生认为可以从技术手段方面来加强管理。

有24.6%的学生对用手机登陆校园网开展评优评奖、建言献策等网络投票活动很有兴趣,39.5%学生表示没有兴趣,39%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33%的学生认为运用手机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相对于其他形式更加灵活,25.6%的学生认为手机的优势在于及时有效,24.6%的学生认为手机的优势在于易普及推广。

学生最希望学校运用手机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首先是就业创业教育(33.7%),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23.1%),第三是思想道德教育(19.4%)。26.3%的学生认为运用手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可能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其次是实践能力(20.4%),然后是人际交往能力(15.9%)和心理调适能力(15.4%)。

学生认为运用手机开展活动容易受到手机费用限制(47%),第二考虑的是手机功能方面的限制(28.5%)。在运用手机开展教育管理上,若产生一定资费,55.8%的学生觉得应由学校承担, 32.3%的学生认为应由学生和学校按一定比例分担,只有10.9%的学生觉得应由学生自己承担。

二、运用手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思考

(一)政府、营运商应担当加强对手机运用网络建设和管理的责任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手机这一新媒体对社会生产力、经济、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抓住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政府、运营商应当加强对手机运用网络的建设和管理。首先是完善手机短信管理系统。从法制角度来看,则要不断完善相关立法,加强管理,切实贯彻《关于规范短信息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严格遵循《短消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快政府监管力度,完善监控渠道,包括对运营商过滤不良信息、恪守商业诚信提出具体要求以及采用技术手段实施对短信息内容的监控管理。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短信道德,提高自我抉择能力和免疫力。第三,加强对网站的监管力度。加强对互联网、手机等媒体的监管,坚决取缔黄色网站,坚决打击利用手机散布反动、黄色信息的行为。

(二)增强媒体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手机媒体作为当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载体,是学校管理者、老师和学生的共享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双主体的活动,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既是自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又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客体[2]。手机媒体的管理者作为思想宣传人员,有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使命,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在信息的选择与传播强度、幅度、效度方面,在舆论引导和教育功能的发挥方面,特别是在娱乐审美方面有着极大的表现空间。加强高校主流传媒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意识,对大学校园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潜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手机与其他媒体间的协作互动

大学手机思政媒体与校园其他媒体(如报纸、网络、电话等)不是独立的,也不是简单的组合和拼装,而是建立在稳固合作关系上的一种互补,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协作关系。高校管理者必须深刻认识不同媒体技术特征上的不同所导致的用途和功能上的差异,努力实现各媒体在时间上相互配合、内容上相互补缺、人员上的整合,手机媒体与其他媒体资源共享、彼此互动、发挥协同效应,才能达到扩大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形成立体报道的舆论合力,真正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四)把手机(短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平台

手机是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高校应把握好机遇有效应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手机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阵地,这也是党和国家政策的基本要求[3]。把手机短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一是搭建了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新平台,二是满足了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促进了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高校手机短信平台正是利用手机短信便捷性、私秘性的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事件通知、活动信息发布、就业信息发布、天气预报发布、意见反馈渠道、家校联系桥梁、心理问题求助等多功能的整合,积极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健康、活跃、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积极的短信主流文化。

[1] 李岩,曾维伦,何海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1-26.

[2] 孙婧.有效融合:心理学架构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4):25-28.

[3] 刘秀伦.信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9-122.

Mobile Phone’s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LUO Yu-hua,HUANG Yan-ping,YOU Min-hui
(Chongqing University of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400065,China)

As network terminals of modern communication,mobile phone has become the platform for various thoughts and interests.It also becomes a major ideological battle positions.As a new medium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phone ha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ideas,value orientation,thinking mode,behavioral patterns,and individual psychology.We investigated the use of mobile phone in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influence in Chongqing.The result shows that mobile phone has merged into their life and affected their learning,entertainment and consumption greatly.It’s a big challenge for the college educators.College educators must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obile media and take it as a cultural position for education in new era.The educators should occupied the position actively and combine the use of mobile phone innovation with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guide the college students develop healthily.

mobile new media;college students;SMS platform;ideological and p olitical education work

G641

A

1673-8268(2011)02-0022-05

(编辑:蔡秀娟)

2010-10-12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运用手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09SKF01);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全程化学生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导师团队指导制度的改革与实践(0824119)

罗玉华(1972-),女,四川南充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教育管理研究;黄彦萍(1980-),女,重庆人,讲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职业发展教育研究;游敏惠(1961-),女,四川彭州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10.3969/j.issn.1673-8268.2011.02.005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