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卫:在精神高原上追寻生命意义

2011-11-02 01:48史君鸿
当代贵州 2011年1期
关键词:乌蒙山石门股骨头

■ 文/特约撰稿 史君鸿

王大卫:在精神高原上追寻生命意义

■ 文/特约撰稿 史君鸿

“我用比较多的文字和摄影图片,真实、客观地纪录了石门和乌蒙山区的贫困、贫穷景象——尽管是我们看见、拍摄的数十数百分之一,是想引起更多的良善者对中国西部、西南地区农村贫困、贫穷问题的关注。”

——王大卫《寻找那些灵魂》

贵州作家王大卫的妻子朱莉在北京(当时在中央党校学习)告诉我:“他(王大卫)本来可以不做这个手术——置换股骨头,但还是做了,用一节人造股骨头,换下了自己身上约二十厘米长的股骨头。”

我问:“既然本来可以不换,为什么又要换呢?”

朱莉说:“他2002年深秋从云南三江并流区回来后,股骨头就有问题了,2005年,又执意要去黔西北与滇东北交界处的乌蒙山区。其时,他的股骨头坏死程度已近第Ⅲ期了。”

“那他为什么还执意要去?你怎不劝阻他呢?”我追问。

“我劝了,我怎会不劝!但他说,那里有让他感动的灵魂,让他感动的历史,他要去寻找那些灵魂,去记述那段历史。当他简述了那些人、那些灵魂和那段历史后,我自己也感动了,不仅没再劝他,甚至还在有时间条件的情况下陪了他去,比如2007年2月18日大年初一,就与他同去了云南寻甸业支——那里有一所美籍华人王文宗节衣缩食捐资建设的‘柏格理学校’。”

看来,王大卫做股骨头置换手术,是他的宿命;但他无悔无怨。他说“值,值得很呐!”

“寻找天堂”

王大卫是位有独立人格、独立精神和独立思想的作家。作为他的读者,访问他的愿望,已储存在心里许久。2010年8月,中国作协安排西部地区和北京地区20位作家到北戴河创作之家休假,王大卫也在其中,让我有机会近距离、面对面采访了他。

先从王大卫的第二本书《寻找天堂》说起。2001年下半年,当他在云南知道有个叫约瑟夫·洛克的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探险家、学者,半个世纪前在云南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区生活、工作了二十八年,并写下数百万字记述纳西族历史与文化的著作,拍摄了数千张反映三江及其流域自然生态、民族风情的图片并将其推介给全世界时,他被洛克在中国28年艰苦卓绝、筚路蓝缕、惊世骇俗的经历、精神感动了。翌年开春后,便沿着洛克当年行走的足迹,自费去了云南三江并流区。三江及其流域的神奇秀美,与它的险峻萧森是交织的。在昆明时,云南美术出版社旅游编辑部主任张晓源,当着王大卫的面规劝他:“你已五十出头,别再拿生命去跑了,多少人为此耗尽一生积蓄,有的甚至一去就走上了不归路。”张晓源还不知道,王大卫已是一个股骨头坏死Ⅱ期患者。

王大卫的生命没白“跑”,也没一去不复返。2003年,中国文联出版社以高版税果断出版了他“跑”的结果——《寻找天堂》。王大卫说:“为什么要历尽艰辛历尽危险去写洛克,因为他做了中国人、云南人应该去做而没去做的事;他是值得景仰,值得纪录的。”

王大卫,中共党员,祖籍浙江,中共贵阳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原处长、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和再版《追赶生命》、《寻找天堂》、《天地无极》、《中国石门》、《寻找那些灵魂》纪实类文学作品五部;发表理论、评论、文学类文章总计三百六十余篇。

“寻找那些灵魂”

2004年底,王大卫不经意间在贵阳东山阳明祠翰林茶院看到东人达、东旻父女译注的《在未知的中国》,他被书中英国传教土旷代、纯粹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绝然虔诚,绝然悲壮的生命经历感动了,于是又决定去近百年前英国传教士生活、工作过的乌蒙山区采访、考察。

王大卫惊讶的发现,在这片云贵接壤的苍莽的高寒山区,近百年前竟然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圣地”、“苗族最高文化区”。20世纪上半世纪,柏格理、王树德、高志华、张道惠等英国传教士,在以贵州威宁石门(石门坎)为中心的乌蒙山区,创造了数个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史上的奇迹:首次创制苗文,结束了苗族无母语文字的历史;首次创办乌蒙山区民族学校;首次在西南苗族、彝族地区实行男女生同校(比蔡元培先生1912年提出男女同校早7年);首次实践双语(汉语、苗语)教学;首次在西南地区建设足球场、游泳池;首次在乌蒙山区创办医院、孤儿院、麻风病医院……

王大卫阅读完《苗族史》、《苗族救星》、《在未知的中国》、《“窄门”前的石门坎》等记述那段历史的相关著作和近半尺高的文献资料后,潸然泪下。他被那段历史感动和震撼了。

2005年上半年,王大卫毅然携了拐杖,拖着他那条患骨病的右腿,又自费往中水、石门、彝良、昭通等地去了。去乌蒙山区采访、考察,与去云南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独龙江流域采访、考察一样,跋山涉水,沐风栉雨,不仅异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

2008年,以20世纪上半叶乌蒙山区建设和发展乡村教育为主线的长篇纪实文学《寻找那些灵魂》,在香港文汇出版社董事总经理何梅荣先生支持、策划下顺利出版。《寻找那些灵魂》以生动、感人、精致的笔触,真实、客观地记述了20世纪上半叶乌蒙山区“文化圣地”的繁荣景象。

王大卫说,“我是在感动状态中写这部书的;如果是为钱,为版税,为利益,我早就放弃了。谁不敬畏生命呢?”他在“缱绻石门”中说:“在乌蒙山区那些日子,我是经常在感动状态中度过的;感动不仅伴随着我的行程,而且赋予我力量。”

王大卫认为:“敬畏生命的更高意义,抑或说精神意义,就是敬畏人类文明。”

与先后五次去云南三江并流区一样,王大卫也先后五次去了云贵乌蒙山区,两次系列行走,行程数千公里,历时近两年。两次体验式苦旅,他不仅对滇西北、黔西北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宗教、自然生态以及民风民俗做了深入采访、考察,也对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两个地区的纳西族人、傈僳族人、普米族人、怒族人、独龙族人、彝族人、苗族人的心灵与精神世界做了细致入微的采访、考察。没有这些坚韧、备尝艰辛、殚精毕力的采访、考察,《天地无极》和《寻找那些灵魂》不会那么地沉甸、斑斓、深厚,也不会那么地富有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

从写作角度说,这是一种十分辛苦、严谨,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写作态度。

王大卫这两次远距离、长时间的行走,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严重损害了股骨头,也获得了巨大收获——尽管收获不属于他个人,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因感动、震撼于《天地无极》、《寻找那些灵魂》记述的人与历史,进而对洛克、柏格理等历史人物半个多世纪前在中国鸿烈煊赫的经历进行宣传报道,并以影视形态生动彰显了他们的精神品质和生命意义。北京群学文化影视公司总策划、总导演黄群学,还以《天地无极》、《寻找那些灵魂》为基础文本,计划筹拍两部电影。

更让王大卫欣慰的是,因为《寻找那些灵魂》,云南都市时报亲赴石门捐赠了20台电脑给当地学校;浙江温州“华福慈善基金会”也千里迢迢赴石门为89名视障儿童捐资做了复明手术;台湾信望爱公益基金会为石门民族学校923名学生每人捐赠了一套羽绒服,并捐资8000万元人民币,在贵州建立了一所公益性质的大学——贵州盛华职业学院……

一部用心血凝聚的作品,不是企望获奖,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让它产生社会效应,这是非同寻常的。这或许就是王大卫所言的“精神意义”。

2006年11月15日石门民族学校 “百年校庆”时,王大卫与深圳的吴彩金(右二)、李彦春女士(右一)和香港电视台特聘摄影师小闫在石门乡的“石门”前留影。(作者供图)

据了解,王大卫的两部著作在知识分子中流传甚广,尤其是《寻找那些灵魂》。因而我感觉:一定是天意,是天意厚他;若非天意,孰能在浮躁、焦虑、急功近利和为名利熙熙攘攘的当下出现如此景象。

写作此稿时,我忽然理解了王大卫“值,值得”的内涵。这个“景象”,正是王大卫行走、写作的初衷——他的愿景。

补记:胡锦涛时任贵州省委书记时,在一次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谈到了柏格理和这段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文化现象,认为值得研究,并于2005年9月上旬,亲自打电话给行将调离贵州的省委书记钱运录(现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要他一定要到石门去看看……(摘自2006年11月12日中共威宁县委机关报《威宁报》)

(作者系北京文化学者 编辑/尹辉)

猜你喜欢
乌蒙山石门股骨头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舟泊石门忆事有作·其一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应用MRI、CT诊断的价值差异研究
乌蒙山奔来“幸福使者”
山的国度
宜宾乌蒙山片区蚕桑产业扶贫的创新与实践
少华山石门半山度假酒店
一园尽览乌蒙美——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
股骨头坏死可不手术治疗吗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