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书屋
本书分专题选编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一系列精辟论述涵盖了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我们党对加强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反映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加强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精神,是推进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
本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条分缕析、经典精辟,易读、易懂、易记,是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文献。对于全党同志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对于指导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推荐人:朱煜 遵义市汇川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书摘: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作 者: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组织选编
出版社: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李汉俊:为国家民族扬眉吐气而求学
李汉俊,原名李书诗,号汉俊。1890年出生于湖北省潜江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是中共创立时期最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之一。
李汉俊6岁进私塾念书,有过目成诵的聪慧,并娴于辞令辩才。20世纪初,四方列强对中国大肆侵略,此时的李汉俊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识,了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萌生了拯救国家民族的念头。他说:“我们求学是要成为有用之才,以便有朝一日为国家民族扬眉吐气而出力。”
1904年,年仅14岁的李汉俊东渡日本求学,他学的是工科,但十分喜欢阅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对正在西方和日本蓬勃兴起的社会主义思潮十分留意,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李汉俊学识渊博,不仅精通日语,还懂得英语、法语、德语。当时,在日本,德文版马克思著作很多,而他又精通德文,这就使他可以直接阅读马克思原版著作。这样,李汉俊就成为当时中国最为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者之一,在中共建党之初,被“一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誉为党内“最有理论修养的同志”。
1918年,28岁的李汉俊学成归国后从事翻译和撰写工作。从1919年到1922年间,共翻译、发表100多篇文章,他参加编辑的《新青年》、上海《星期评论》、《共产党》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的最重要刊物,影响了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等人在内的整整一代革命青年。当时的李汉俊与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等一起,以笔为枪,成为最早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的“播火者”。
青年语录二则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随感录四十一》)
最好的办法是把青年的特点与老年的特点在事业上结合在一起。这样,他们各自的优点正好弥补了对方的缺点。从现在的角度说,他们的所长可以互补他们各自的所短。从发展的角度说,青年可以从老年身上学到他们所不具有的经验。而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有经验的老人执事令人放心,而年青人的干劲则鼓舞人心。如果说,老人的经验是可贵的,那么青年人的纯真则是崇高的。(培根:《论青年和老年》)
《密码战》
作者:池步洲、霍实子
出版:中国文史出版社
《公共文化服务的“嘉兴模式”》
主编:刘悦笛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一次大趋同:多速世界经济增长的未来》
作者:(美)斯宾塞 著,王青 等译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参政的艺术》
作者:余玮、吴志菲
出版:团结出版社
收放与疏堵
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把各种闲话都引到自己的责任上来,
这就卸下一个大包袱,
不至于多生气。
《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85页
我们更要广开言路,
打开窗户,
不要怕打开窗户可能吹进沙子来。
进来一点尘土,
坏处有一点,但并不大,
而开窗户透空气的利益却很大,
我们要从这种厉害关系上
看这个问题。
《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399页
《从延安走向世界》
本书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从1935年到1949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的形成、演变和主要特征,并构建了分析研究的基本框架。本书的研究证明,大国在东亚地区关系的变动,是中共对外政策缘起和发展的主要国际背景,而且它的影响后来变得越来越直接。
作者:牛军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定价: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