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桂林, 程晓丽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占用分析及发展对策
戴桂林, 程晓丽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介绍黄河三角洲的区域概况,并对生态占用研究方法进行描述。应用此方法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2008年的生态占用和生态容量进行量化分析和计算。利用生态占用计算结果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测度,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建设提供依据。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生态占用; 生态容量; 生态赤字; 可持续发展
早在1988年,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总体战略首次被专家学者们提出。黄河三角洲的最大亮点是没有走高耗能的发展模式,首次提出了“高效生态”的增长模式。中国国务院2009年11月2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如何扬长避短,发挥特有的优势,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中选择合理的功能定位,是关系到我国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资源型城市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问题。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以鲁北沿海地区和黄河历史冲积平原为基础,向周边延伸扩展形成的经济区域。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6。
黄河三角洲位于环渤海经济区,是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的第三极开发的三角洲,该地区由于黄河的长期冲刷和淤积,自然构成了新的生态基础,优越的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为其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经济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黄河三角洲大规模的开发,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开始显现,自然资源的匮乏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已开始制约黄河三角洲区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正体现山东省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拿大著名生态经济学家 William Rees教授及M.Wackernagel博士提出的生态空间占用法以基于生物生产性土地的量化指标、新颖的思路、简便的计算方法和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以及方法本身的普适性,解决了指标庞杂、指标评价技术存在缺陷、操作性不强和客观性较差等问题而得到广泛应用[1](P125~126)。
生态占用的概念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吸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面积和水域。生物生产力土地包括耕地、牧草地、林地、化石能源用地、建筑用地和水域等6种类型。生态占用的计算基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一是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生产的废弃物的数量;二是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能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面积[2](P20~36)。
在人口和经济规模既定的前提下,生态占用方法是用来计算在维持生态平衡即资源消费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的生物生产面积,并将其同其他区域范围内的生物生产面积作比较,用定量分析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
1.人均生态占用的计算
计算一个地区的生态占用通常有两种方法(王书华等2002):一是自下而上法,即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查阅统计资料等方法先获得人均的各种消费资料;二是自上而下法,即根据地区性或全国性的统计资料查取地区各消费项目的有关总量数据,再结合人口数得到人均消费量值。
式中ef为人均生态占用(hm2/人),j为生物生态面积类型,i为消费项目的类型,Rj为均衡因子,Ai为第i种消费项目折算成的人均占有的生物生态面积,P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生产量,Y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世界年均产量,N为总人口数,EF为区域总生态占用。现在国际上采用的均衡因子Rj分别为:耕地、建筑用地为2.8,林地、化石能源土地为 1.1,草地为 0.5,海洋为 0.2[3](P56~68)。
2.人均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人均生态承载力表示某地区自然资源所能满足人类生活生产的能力。为了计算口径的统一,不仅要将现有的耕地、牧地、林地、建筑地、海洋等物理空间的面积乘以相应的均衡因子,还要乘以当地的产量因子,得到其生态承载力:ec=Bi×Ri× Yi。
式中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hm2/人),B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Yj为产量因子。ec为该地区生态系统安全的临界值。
3.人均生态赤字的计算
人均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占用便是当地的人均生态赤字,从而根据结果判断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式中ed为人均生态赤字(hm2/人):ed=ec-ef。
通过生态占用方法测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对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压力,量化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对其生态系统进行评价,充分认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采取措施以减少人类对自然的负面影响。
根据黄河三角洲区域城市的各项土地类型的生产能力,计算相应的产量因子分别为:耕地1.88,草地1.60,林地 1.41,建筑用地 0.8,水域 290[4](P11~14)。根据第三个公式和第四个公式,计算出黄河三角洲2008年人均生态占用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因篇幅所限,计算结果从略)。
假设一段时期内某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不变,如果该地区ed>0,则表明生态盈余,该地区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生态系统相对安全;如果ed<0,则出现生态赤字,这表明该地区人类对本区域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超过了其供给,生态系统是不安全的。
由生物资源账户生态占用计算结果显示,以全球平均产量进行计算,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人均生态占用显示为4.0415,其中耕地的人均生态占用达到0.37414,占人均总生态占用的9.25%;水域的人均生态占用达到0.45240,是人均总生态占用的11.19%;林地的人均生态占用为0.00664,占人均生态占用的0.16%;草地的人均生态占用为人均总生态占用的41.73%。可见草地的生态占用为最大,耕地和林地的生态贡献率也不容忽视。从环境承载力的角度看,耕地和草地的环境承载力已超标,耕地和草地提供的人类和生物生存的产品需求已远远大于供给。我们不得不从农业的角度对其进行保护,从而减少农业生产用地被其他建设用地占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害。例如,目前的黄河三角洲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惜牺牲农业用地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造厂房,大面积开拓房地产市场,使得本来就稀缺的农业用地更加稀缺。
能源消耗账户的计算结果得出,化石能源用地的人均生态占用1.53593,占人均总生态占用的38%,建筑用地的人均生态占用所占的份额是0.06%。建筑用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是0.0054,大于其人均生态占用0.0026。可见,建筑用地并没有超出环境承载力,而如前面所描述的耕地等农业用地已经超出环境承载力,所以盲目地占用耕地等农业用地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且破坏了环境基础资源的分配。化石能源用地所占比重很大,说明现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以消耗能源为主的,这种以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为主的结构增加了生态赤字。其中,化石能源的消耗尤以煤炭比重最高,导致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也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化石能源账户的消耗已经超过环境承载力,二氧化碳的排放也需要大面积的森林进行吸收和净化。未来如果还以消耗不可再生能源为主发展经济的话,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将是纸上谈兵。
黄河三角洲2008年的人均生态占用是4.0415,而实际的人均生态承载能力约为0.9462,人均生态赤字达到3.0953。生态赤字的出现表明,该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的临界值。该区域为地方不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生态占用赤字如此巨大,表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已经大量占用其他地区的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产生恶劣影响。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将会对未来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严重滞后。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存在生态赤字,社会经济的迅速增长与人口激增导致生态占用的需求增长,造成生态赤字增加。受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影响,化石燃料生态赤字和农业用地资源是影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关键因素。要满足该区域人口在现有生活水平下的消费需求,保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么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对外贸易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包括区域和国外的贸易,从地区之外进口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占用,要么不断提高当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高效生态”是黄河三角洲开发极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在禁止高能耗、避免生态破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达到经济高速有效增长的目的。由于黄河三角洲天然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使其具备了生态完整、资源丰富的基础条件,成为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首选目标。能否把握好高效生态两大定位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能否取得长足发展和显著成效的关键。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特征和环境承载力,划分各个不同的经济功能区,在充分评价区域环境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有利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区域经济战略成为当务之急。
黄河三角洲地区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带动了石油、燃气、炼油等企业的发展,但由于资源结构单一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结构性污染的加剧,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承载力形成严重威胁。因此,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必须以高效为主题,强调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推动鲁北化工、胜利油田、海化集团等大型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通过建立循环经济园区的方式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新型工业化。行业之间依据其关联性,形成有机产业网,环环相扣,相互补充,共生共利,逐步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并且要充分利用黄河三角洲天然的生态基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物流业等多元化产业,建立资源循环型产业和生态产业相结合的高效生态产业。
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黄河三角洲是一片刚开发不久的土地,生态系统脆弱,在对黄河三角洲进行砍伐的过程中应避免传统的大规模开发模式。正如上面所述,如果开发不当,黄河三角洲极易出现生态迅速恶化的局面:不仅耕地、林地、能源用地超出环境承载力,其他的水域和林地、建筑用地也会很快使环境不堪重负。为此,必须把生态保护放到极端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完善措施,从节能、减排、生态、高效建设四方面推进。着力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绿化工程、国土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从区域层面构筑西部“黄河河流绿色廊道”、中部“中心城区湿地系统”、东部“滨海生态保护带”的生态网络系统,将中心城区生态系统融入区域生态系统中,从而提高其稳定性;划定“河流廊道、芦苇保留地、滨海滩涂保护带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区域非建设用地范围,并利用城市低洼地带改造为蓄水湿地、净水湿地及部分河流廊道,构建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网络[5](P58~63)。
[1] 秦耀辰.区域系统模型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 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2001.
[3] (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 Wackemagel M.Why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must include biophysical assessment[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
[5] 刘宇辉,彭希哲.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5).
Abstract:The regional overview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are described.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pacity of the in Yellow River Delta Efficient Eco Economic Zone in 2008 are analyzed and calculated applying this method.Using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measure the sustainability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Yellow river delta efficient eco economic zone are measured.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The basis for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s provided.
Key words:Yellow River Delta Efficient Eco Economic Zone;ecological footprint;ecological capacity;ecological defici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Yellow River Delta Efficient Eco Economic Zone
DAI Gui-lin,CHENG Xiao-li
(School of Economic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Shandong 266071,China)
F205
A
1674-0297(2011)04-0047-03
2011-04-14
戴桂林,男,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海洋经济研究。
(责任编辑:张 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