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晓明,胡春玲
(1.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甘肃 定西 743000;2.定西市卫生学校,甘肃 定西 743000)
2004~2010年我院降糖药的应用及经济学分析
樊晓明1,胡春玲2
(1.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甘肃 定西 743000;2.定西市卫生学校,甘肃 定西 743000)
降糖药;销售金额;用药频度;日用药费用;用药分析
资料来源于我院药械科2004年1月~2010年12月降糖药销售数据,包括药物的规格、用量、价格和金额等。
采用金额分析法和DDDs分析法,计算药品用药频度(DDDs)和日用药费用(DDC费用)[1]。DDD值是指为达到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该值的确定参考《中国药典》(2010年版)和《新编药物学》(第16版)[2],个别药物参照药品说明书结合临床而定。用药频度(DDDs)的计算:用药频度(DDDs)=总用药量/该药的成人平均日剂量(DDD值),日用药费用(DDC)=年销售总金额数/用药频度(DDDs)。
我院降糖药用药金额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为 62 847元、83 540元、144 407元、160 089元、177 079元、273 127元、205 053元;2005年较2004年增长了32.93%;2006年较2005年增长了72.86%;2007年较2006年增长了10.86%;2008年较2007年增长了10.61%;2009年较2008年增长了54.24%。其增长率说明:(1)糖尿病发病率增加;(2)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增多[3];(3)我院治疗糖尿病采用了国内较为先进的治疗手段。2010年较2009年下降了24.92%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药品价格下降所致。
表1 2004~2007年各种降糖药的销售金额及排序
表2 2008~2010年各种降糖药的销售金额及排序
表3 2004~2007年各种降糖药的DDDs及排序
表4 2008~2010年各种降糖药的DDDs及排序
表5 2004~2007年各种降糖药的DDC及排序
从表1、表2可以看出,阿卡波糖、格列吡嗪始终排在销售金额的前3位,而表3、表4中反映阿卡波糖、格列吡嗪的用药频度(DDDs)排序却较靠后,这说明阿卡波糖、格列吡嗪金额排序和DDDs排序同步性较差,用药金额偏高,合理用药的指征未能达到,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有一定的困难。阿卡波糖具有降低餐后血糖和血浆胰岛素的作用,由于我国居民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较多,故其用量应该比较大。由于格列吡嗪是缓释制剂服用次数少,增加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预混胰岛素的销售金额逐年上升,特别是2006年销售金额上升到第1位,其2005年和2006年的增长率分别为312.90%和242.97%,其DDDs排序也逐年上升,2006年上升到第2位。这说明,我院医师在治疗2型糖尿病时,采取了国内先进的治疗模式,即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当早期使用胰岛素,只要用之得当,不仅安全,而且有益。我院使用的预混胰岛素是诺和灵30R注射液,为丹麦诺和诺德生产,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分包装,它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猪胰岛素B链第30位的丙氨酸用苏氨酸代替而获得的人胰岛素,与普通胰岛素相比,可减少变态反应的发生,避免脂肪萎缩及产生抗胰岛素的作用,并有配套注射器和针头。因其具有使用方便、安全、定量准确、无痛等优点,深受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青睐。
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二甲双胍、格列本脲排在降糖用药频度的前4位,是使用频度最高的降糖药品,因其DDC处于最低水平,价格低廉使经济比较落后地区的糖尿病患者容易接受,预计其地位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另外,由于二甲双胍为预混胰岛素使用的协同用药,这也从另一方面提高了其用药频度。
表6 2008~2010年各种降糖药的DDC及排序
2004~2010年,除预混胰岛素的销售金额持续增长外,2个新型口服降糖药格列齐特和罗格列酮片的使用也是我院降糖药金额持续增长的原因。2006年,格列齐特片的销售金额增长率为492.51%,其DDDs增长率为493.06%。由于格列齐特作用温和,半衰期较长(10~15小时),每日服用1~2次即可,患者的依从性好,且不易发生低血糖。同时格列齐特能降低血小板的黏附性,可抑制高胆固醇食物引起的动脉损伤,对减轻或阻止老年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特别适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及伴有高脂血症的糖尿病患者。罗格列酮片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为胰岛素增敏剂,除了能明显降低空腹、餐后血糖外,亦可降低甘油三酯,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在国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销售已赶超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可以预见这类药品的增长势头不减[4]。
从我院使用降糖药的分析中发现,我院药品选择结构基本合理。胰岛素选择有:(1)短效胰岛素:普通胰岛素;(2)长效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3)预混胰岛素:诺和灵。口服降糖药有:(1)磺脲类: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2)双胍类:二甲双胍;(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4)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5)缓释制剂:二甲双胍缓释片。自从2007年我院引进了二甲双胍缓释片后,其用药频度始终较前,是使用频度较高的降糖药品之一。因其为长效缓释制剂,使用方便,DDC又处于较低水平,特别受患者欢迎。同时,因磺脲类药物品种较多,故停用了磺脲类药物中的格列喹酮,引入了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使药品结构更趋合理。
从整体趋势可以看出,我院降糖药品用量不断增长且增幅较大。7年中,由于医疗制度改革,特别是2007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开展以后,国家减轻了患者的就医负担,就诊患者的数量明显增加。2004~2007年,我院降糖药品的DDC费用在逐年增高,2007年达到最高。2008~2010年,由于药品市场的激烈竞争,招标采购、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以及国家发改委多次采取降价措施后,我院降糖药品的DDC费用在平稳中逐渐降低,初步显现了医改的成效。但由于新品种、新剂型的不断上市和使用,同时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未被诊断为糖尿病患者的比例不断下降,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的用药会更加合理,因此降糖药的用量继续增长将会成为必然趋势。
[1]张为.2001年~2004年7月我院口服降糖药利用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5):364~365.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6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曲彩红,杨莉,陶玲,等.2000年~2003年广东地区44家医院降糖药剂分析[J].中国药房,2005,1:1477~1478.
[4]曹艳,张娜,史亦丽.国内糖尿病治疗药物利用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6,5:264~265.
R195
B
1671-1246(2011)08-0133-03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种慢性高血糖状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其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现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超过4 000万,居世界第2位,2型糖尿病的发病正趋向低龄化,在儿童中发病率逐渐升高,糖尿病治疗和控制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多数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来控制血糖,因此,药学工作者做好糖尿病的临床用药研究工作,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供用药参考是非常必要的。为此,笔者对我院2004~2010年降糖药的使用进行了分析,旨在评价各种药物疗效,同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用药特点和市场变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