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徐秋红
食品安全科技创新的先锋
——记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史贤明博士
本刊记者 徐秋红
随着食品自然生产方式的减少,工业化生产比重的增加,食品被人们故意或非故意污染的机率正逐渐增加,而且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发达,食品污染扩散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危害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即使在高度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发展中国家的形势更不容乐观。
食品的安全性关系到人民的健康、经济的发展、社会甚至政治的稳定。而如今动物疫情不断,不应在食品中存在的成分时常被检出却是不争的事实。从蜂蜜中的氯霉素、硝基呋喃到辣椒酱中的苏丹红染料和水产品中的孔雀石绿,从四川的猪链球菌病疫情到点状发散于部分省区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到奶粉中的三聚氰氨,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食品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此外,有的国家为了经济利益,有时利用食品安全问题来设置技术壁垒,从而影响食品的国际贸易。
加强食品安全,是中国食品安全科技工作者肩负着时代赋予的艰巨使命。在这一科学领域,有着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食品安全科学的世界里辛勤地探求真谛,默默地传递着知识的薪火,以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执着的奋斗精神为食品安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就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史贤明博士。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的事太多了,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上山下乡……同那个年代出生的人一样,史贤明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长在“文革动乱时期”,学在“改革开放时期”。1962年,不到一岁的他就随父母下放到湖北省监利县三官殿。下放,对当时的史贤明来说是件好事,洪湖水域的鱼虾使营养极度不良的他逐渐恢复了健康。孩提时代的物质匮乏、社会动乱使他饱尝饥饿的滋味,失去了正常学习的权利,他在八岁半才开始插班接受不正常的启蒙教育。然而,那段艰苦的生活也使他深深感触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朴实,也培养了他在困难时期求学、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与意志力。
1977年5月,成长于文革非正常时期的史贤明还不满16岁便下放到农村,干了几个月的农活后,他凭着在学校长期担任学生干部、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优势,当起了民办教师。而就在那年10月,国家宣布恢复高考制度,史贤明从此看到了希望,欢喜雀跃。即便中小学时期的文化课基础很差,他也没有半点放弃的意思,他当时的目标是考上中等师范学校。然而,在母校校长和老师的劝说下,史贤明放弃了当年的中考,下定决心准备参加第二年的高考。当时,他所在的生产队队长思想还是较左,反对高考,停发了他的口粮。在粮食短缺的年代,没有口粮指标意味着全家人要紧缩标准,省出一个人的口粮,可想而知,他是如何艰难地度过了那几个月的备考时光。1978年8月,几经周折,史贤明参加了高考。他自带被子行李,与十多人一起挤在居民家一个大厅地铺上睡觉,别说空调和电扇,甚至连蚊帐也没有,酷暑炎热加之蚊虫叮咬,完全没法好好休息,加上思想压力太大,史贤明最有优势的数学考试发挥失常,没有考好,但他还是以总分超出分数线30多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华中农学院微生物专业。
得之不易才会更加珍惜,大学四年,史贤明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980年他还作为优秀三好生代表在全系的经验交流会上做了典型人物事迹报告。谈及过往,史贤明教授很珍视他的大学学习生涯,并指出,其间的一些经历对后来的工作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他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一,他在课外阅读了大量关于我国解放后历届政治运动期间的各种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演变的纪实等作品,加上他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这使他对困难时期、动乱时期的人生哲理有较深的思考,他深深认识到人品和人格塑造对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性,在他的人生生涯中他一直将品行修养看做是第一位的。其二,体育锻炼。大学四年他风雨无阻的坚持长跑、三年不间断的冷水浴使史贤明原来较弱的体质大大增强,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意志力。
“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那两届大学生造就了大学校园里的一道别样的风景,即同班同学年龄有时相差十多岁,前后累积十多年的考生一起挤着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而那两年进入大学殿堂的“佼佼者”们则是大浪淘沙,经过千难万险后才走在一起的,他们对学习的珍视和勤奋度是后来的学生难以想象的。同时,复杂的班级组成使工农兵走进了同一教室,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叔叔阿姨和侄子侄女走进了同一课堂。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影响,造就了特殊的一代群体,他们大多数都胸怀大志,勇于拼搏、勤奋踏实、团结奋进、坚忍不拔,一直在努力谱写精美的人生篇章。史贤明在那个群体中则是年纪较小的一位,大学毕业时年仅21岁,但他的豪情壮志却毫不逊色,在毕业留言簿上,他自勉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何况吾乃风华正茂之岁。”史贤明就是这样满怀远大理想和雄心壮志开始了他努力拼搏的人生旅程。
1982年大学毕业
1982年8月,史贤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坐落在天津的农业部环境保护研究所工作,那时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所也刚成立,条件还很艰苦。但是,史贤明凭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大学期间打下的坚实基础,很快找到了研究工作的切入点,并取得了进展,后来得到了国家环保部的奖励。他的能力很快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和同事的认可,工作三个月后,便被选举为该所团委书记。值得一提的是,文革后的两届大学毕业生是团委的主体,史贤明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要担起团委书记的重任是具有挑战性的。当时全国面临人才奇缺、干部断层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十分重视团组织建设等各项工作,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带领全国团干部开创了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1984年10月1日,天津市委组织了几十万人的群众集会,庆祝国庆35周年,由于史贤明工作成绩突出,他被邀请到庆祝大会的主席台上,作为主席台上最年轻的他,仕途的成功并没让他沾沾自喜,史贤明在工作中深深认识到了知识的力量和自己知识的贫乏,决定继续深造。1985年,他成为了一名分子生物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生,受到了来自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著名大学教授的面授和培训。1988年在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史贤明留校到新成立的食品科技系食品微生物教研室任教。虽然他在环保所的工作和硕士阶段的学习同食品科学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他学到的环境科学和分子生物学知识与技能,他摸索得到的研究和工作方法为他在食品科学领域开拓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当他阅读国外食品微生物学著作和论文时,发现有大量的文献是介绍同食品卫生、食品安全相关的内容,而当时在我国食品科学领域少有涉及。针对这样的差异,史贤明经过充分的准备,得到领导的批准后,自编讲义,在当年便开始给硕士研究生开设了《食品安全》课程,这在全国的食品专业可能是最早开设这一课程的。从此,史贤明便同食品安全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8年第二届武汉市科技创业“杰出青年”
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踏实工作几年后,史贤明出色的专业工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同仁的关注及认可,1993年,他受到美国华盛顿大学微生物系的James Staley教授的邀请,他得以成行访美。
Staley教授当时是《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被喻为微生物学的《圣经》)第三卷的主编,后来成为该手册编委会主席。在这位世界著名的环境微生物学专家和细菌分类学学术大师的指导下,史贤明在环境微生物学和生态学等方面受到了极为严格的训练,学术视野和实验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对南极低温假单胞菌冰聚核作用的分子机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美期间,史贤明一边满怀激情地开展低温细菌的研究,另一方面,利用Staley教授的社会联系和华盛顿大学食品与渔业学院的条件,对美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和科研热点予以了解和关注,并开展了交流与研究;同时他还对西雅图的一家绿色食品公司的理念、食品安全监管程序和控制体系进行了探讨,从而对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所认识。
1994年10月,为了进一步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在访问学者签证转学生签证遇到了困难时,史贤明离开美国来到了东方之珠——香港,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个人的工作基础与兴趣,史贤明的博士论文课题选定为“小球藻异养培养体系的优化与叶黄素的高效生产”。由于导师是新到任的教师,实验室也是新建的。史贤明作为实验室的第一个研究生,协助导师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开创工作的新局面,他的部分研究成果于1997年5月在第三届亚太藻类生物技术大会上发表后,获得了大会最佳论文奖,并被大会评价为“开辟了微藻规模培养的一条新道路”。毕业后,他被香港大学评为最优秀的毕业生。
在香港大学学习期间,史贤明深入到香港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食品企业进行调研和考察,同时多次参加了由国际组织和著名专家举办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培训班”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培训班”,收集了大量的食品安全相关的书籍和文献,为后来的食品安全学术生涯做了充分的准备。
史贤明在国外境外取得的辉煌成就得到了他的母校——华中农业大学的关注,并呼唤他学成后回母校工作。1997年下半年,华中农业大学出台了吸引人才、破格晋升职称的政策,经过严格评审,史贤明成为该校第一位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的教师。1998年3月,史贤明完成学业后回到了华中农业大学,立刻积极参与了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筹建工作,负责完成了发酵工程博士点的申报工作。2001年以后,他被委任负责食品学院的学科建设工作,成功申报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农业部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这些学科平台建设为华中农业大学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特别是食品安全方面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16年后在华盛顿大学与James Staley教授重逢 (2010)
2008年同美国著名食品安全专家Frank Busta博士一起主持国际会议
2001年4月,史教授作为组委会主席,成功地负责举办了“第一届中美食品安全全程控制研讨会”,这是在我国举办的第一个大型食品安全国际会议,它聚集了国内外食品安全相关的知名学者,包括陈焕春院士和邓秀新院士,罗云波、刘秀梅、曹小红、李蓉、许扬、郑晓冬教授等我国科技界的顶尖人物。会议对食品安全的状况、发展趋势以及监管体系建设、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此外,会议还取得了两项重要成果:(1)倡导建立食品安全本科专业,不少与会专家积极响应,会后便开始论证,使这一倡导在两年后变为了现实。(2)史教授计划编写我国第一部食品安全全国统编教材《食品安全与卫生学》,在会议期间组建了这部教材的编委会,两年后,这一教材正式出版。研讨会之后,史贤明教授同来自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的专家合作,举办了第一期“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培训班”。后来,这一培训班又举办了两期,为全国培养了几百名这方面的学术骨干。
2002年前后,有关食品安全的绿色技术壁垒已经严重影响着食品国际贸易的发展,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已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瓶颈”,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已刻不容缓。在这样的背景下,史贤明教授积极筹备组织召开“第二届中美食品安全全程控制研讨会”,得到了国家和上海有关政府机构、学会以及《中国食品报》的大力支持,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著名大学以及国内一些单位也给予了一些协作和帮助。这次学术活动围绕整个食物链(食品原料生产到食品消费)来开展讨论,希望充分集成最新的科学技术,来创建一个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控-预警-应急-保障”立体网络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和食品国际贸易的发展。
近几年,史贤明教授用敏锐的眼光洞悉到建立和完善上海世博会及北京奥运会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迫切需要。经过充分的策划和准备,凭借各方的努力和各界同仁的支持,史贤明教授作为组委会主席,于2007年5月成功组织举办了“第三届食品安全国际论坛”。来自十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食品相关企业等126家单位的280名左右专家和代表出席了本次论坛。
在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保障与防御体系建设方面,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的知名专家分别介绍了悉尼奥运会、亚特兰大奥运会和八国首脑会议以及爱知世博会等重大国际活动期间的食品安全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的经验教训。论坛结束后,史教授安排部分特邀专家同上海食品药品监管局的主要官员进行了为期半天的圆桌会议,围绕上海大都市和2010年世博会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讨论。
这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盛会,内容涵盖了世界各国包括大型国际活动期间食品安全监管的先进经验和支撑科技的最新研究进展,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科技水平,而且对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些正是史贤明教授最希望看到的。
史贤明教授在搭建研究平台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上海交通大学引进史贤明教授作为该校食品安全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任职后,史教授积极努力工作,先后建立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三个研究中心,并且经过几年的努力拼搏,在国内外已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在上海交通大学领导和校友的支持下,史教授和其他同仁共同努力争取,于2005年4月25日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史教授具体负责该中心的日常运转。为了促进上海交大食品安全学科建设和发展,史贤明还积极促成原美国农业部副部长的任筑山博士于2006年8月开始担任上海交通大学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主席。史贤明积极利用国内外的资源,与同仁一道将上海交通大学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已建设成为在海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食品安全研究和培训机构。
2008年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2004年初,在科技部和上海市签署“部市合作协议”的准备过程中,史教授同科技部当时的农业科技及食品安全主管领导和上海市科委有关领导沟通,建议在上海建立“食品安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部市合作协议”的一项内容,由于科技部主管领导的支持和上海市科委主管领导的努力,后来他的这一建议被采纳。2005年12月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正式启动“上海食品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筹建工作,史教授主持该中心的工作。目前,这个中心正在准备申报“食品安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我国科技部和美国农业部于2002年签署了农业领域的科技合作协议。近几年,史贤明一直在和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项目官员联系,商讨建立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的可能性。他在2005年第二届中美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安全高层论坛上,同美方相关官员和科学家探讨了开展中美食品安全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方式,2006年11月达成了交换学者计划。现在,已从他的实验室派出1名副教授和5名研究生赴美国农业部东部研究中心和普渡大学开展时间为6-18个月研究合作。2007年7—8月,史教授应邀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农业部东部研究中心工作,除了合作研究和学习他们管理经验以外,还讨论了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筹建的细节,准备相关文件,其主要内容已列入2007年10月下旬在华盛顿举行的中美副部长级会谈时签署的第二轮中美农业科技合作备忘录和2007年12月在北京两国部长签署的第二轮中美农业科技合作协议之中。该协议的六项行动方案之一就是建立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2008年5月12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和第一届年会。目前,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已得到我国科技部和美国农业部的正式认可,该中心的中方依托单位是上海交大。这些学科和研究平台建设为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科发展、学校同政府和企业进行沟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特别是食品安全方面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十多年来,史贤明教授的研究团队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科研不断取得了国际学术界认可的成果,他主要在以下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大显身手:
史贤明教授致力于研究开发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食源性致病细菌快速自动检测技术,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降低检测成本。在国际上普遍使用已知功能蛋白或调控因子的序列作为检测靶点时,史贤明教授敏锐地注意到一个事实,几乎所有这些广为采用的靶点都是2000年以前发表的,这意味着近几年细菌基因组测序的结果并未在检测靶点发掘上得到充分的利用,大量的未知功能的基因序列有可能成为更具特异性的细菌检测靶点,而那时在这个领域却几乎无相关研究报道涉及。在此背景下,史教授果断地作出战略部署,希望用5到10年的时间,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大规模发掘特异性的细菌检测靶点。在2003年左右,这个想法是很大胆的,因为当时还没有一个成型基因组比对生物软件在食源性致病菌特异性检测靶点的发掘上加以应用,所以困难重重。但是怀抱着梦想,史教授多方走访计算机和生物计算领域的专家,借助生物信息学的工具和平台,利用公共基因组数据库的庞大信息,将沙门氏菌等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基因组加以比对,发掘了数以万计的属(种)特异性候选检测靶点,以这些候选检测靶点为对象,开展生物学验证,筛选到了特异性、灵敏度、抗干扰能力等各项检测指标俱优的检测靶点。
2005年带领上海交大研究生在日本大阪大学开展学术交流
为了避免分子检测方法备受诟病的假阴性问题,史教授带领研究小组开发了系列的食源性致病菌分子检测内标,包括核酸内标和活菌内标,可以指示食品微生物检测从取样增菌到最后的PCR扩增反应过程中是否存在抑制因子,这一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他的团队利用特异性检测靶点结合内标建立了多种分子检测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检测产品,在多家检测单位加以试用,检测性能良好,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史教授的科研经历证明,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技术和产品可以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竞争,只要敢为天下先,另辟蹊径,就一定能走出一条自主研发的科技之路。
此外,史教授还积极开展相关检测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工作,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国际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培训中心合作,开办了三期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培训班,每期参加培训的人员都超过100人,主要为国家检测机构、企业相关检测部门培养技术骨干。由于他在快速检测检测技术研发和培训方面的卓越成就,2003年获国际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培训中心授予的“Quarter Century Fellow”称号,他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人。
史贤明教授的一个重要的科研方向,就是以整个食品链为对象,研究食源性致病菌分布、活动和消长规律及其危害机理等基础研究课题。他带着研究生到养鸡场、牛奶厂、超市、农贸市场取样,分离鉴定各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株,总结它们的分布规律,探究包括食品种类差异、食品加工环节差异、季节差异、地域差异等因素对食源性致病菌活动规律的影响。得到的分离株在分类上具体属于哪一分支,在危害因子中处于什么地位,这些株系的进化和流行病学规律及溯源体系等问题都正在深入研究之中。在史教授的实验室里,目前保藏的各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标准菌株和分离菌株数以万计,以这些菌株的生物学特征为基础,再加上相应的分离信息和流行病学信息,建立了相关的数据库,为控制由它们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基本数据。
各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毒素及调控因子、其他抗逆因子等已成为史教授研究的重头戏,肠毒素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和菌膜的形成机制,都是史教授感兴趣的重要课题。
史贤明教授致力于开展食源性致病细菌快速检测方法的评价,为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国标方法的更新提供依据;对我国主要食源性致病细菌可能导致的食品安全性问题进行风险评估,为食品安全技术标准提供科技支撑。史教授的科研团队承担了上海市技术标准专项近10项,参与制定了系列国际国家技术标准,为快速检测技术和食品安全生产技术的标准化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正是由于史教授在这些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07年他获得了“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称号。
在国际食品保护学会2010年年会上作报告
史贤明教授不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食源性致病菌分子生物学颇有建树,而且他还是一个宏观方面的战略科学家。1998年他回国工作后,作为中国农学会农产品加工分会副秘书长,和其他同仁一道,多次参与向农业部和国务院建议:我国农业应重视农产品的贮藏加工和食品安全。这一建议后来得到了采纳,农业部成立了农产品加工领导小组,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行动。史教授在很多场合多次讲解和宣传“现代农业”和“大食品产业”的概念,他提出:现代农业不仅包括农业的初级生产,还包括农业的次级生产(即农产品加工);食品产业不仅包括食品加工业,还包括食品的原料生产和食品消费领域的产业(如餐饮业);农业不仅承担着生产食物和部分工业原料的重任,而且承担着生产洁净空气和水的重担,因此加强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也是农业的重要任务,同时这方面产业的效益也应该得到体现和补偿。如今,食品产业等概念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认可和运用。这些概念的形成、宣传和普及对我国农业、食品产业、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控制的健康发展已产生重要影响。
在史贤明教授的学术生涯中,他在多个领域开展过研究工作,但他对食品安全却情有独钟。1988年就自编讲义给研究生开设《食品安全》课程;1998年回国后就给本科生、研究生开设《食品安全现代控制体系》课程,指导学生同食品企业的生产实际结合,帮助企业建立食品安全现代控制体系,同时建立研究团队,搭建研究平台,开展食源性致病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为政府和企业的食品安全监管与控制提供技术支撑和学术咨询。
2000年10月,史贤明教授在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的年会上做了《食品安全与HACCP体系》的报告,那是会上唯一一个关于食品安全的报告,因此,受到了与会代表和媒体的高度关注。美国“911”事件后,史贤明教授开始在学术会议上做有关《食品安全与生物恐怖》的报告,从而唤起政府和民众的重视。
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都是首次在我国召开的重大国际盛会,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承办城市和全国人民极为关心的大事。史贤明教授作为特邀专家参加了北京奥运会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研讨会,并献计献策。上海世博会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史教授更是责无旁贷,他向上海市食品学会建议,亲自负责筹建,于2004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组织举办了上海市食品学会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大会,并和几位同仁一道负责该专业委员会的运转,几年来为上海世博会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建设多次组织召开或参与论坛和研讨会,并同上海食品药品监管局密切合作,利用国内外的智力资源,共同筑建了上海世博会食品安全的“钢铁长城”。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谢幕后,史贤明教授又多次建议将奥运会和世博会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在全国选择性和调整性地推广,从而构建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四川和青海地震后,史贤明教授向政府、企业和媒体提供咨询意见,向民众做科普宣传。他编写出版了《灾区食品安全手册》,并印刷1万册及时送到灾区,指导灾区的食品安全控制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因此2008年他获得了“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青海地震后,史贤明教授又将《灾区食品安全手册》印刷5千册及时送到灾区,指导灾区的食品安全控制工作,发挥科普的指导作用。
作为国家食品安全“十一五”规划实施专项核心专家组成员,史教授参与国家食品安全中长远规划和“十一五”规划的讨论和编写,他还参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草案的建议、讨论与修改。对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和修改,他更身先士卒,利用他团队的研究成果来支撑相关标准的制订与修改。
史教授不仅在近几年的农业和食品安全的法规政策和规划制定方面做出了贡献,而且在一些具体学术概念和名称表述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2002年史教授在撰写他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绪论时,为了用精炼的语句道出食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他从治国安民的古训中寻找或提练出十五字:“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十五个字在近几年引用率相当高,也说明史教授具有高瞻远瞩的视野。
鉴于中国食品安全恶性事件的频频发生,史贤明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近年来三聚氰胺、苏丹红一号、孔雀绿等导致的类似食品安全事件,究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违规添加了不该添加的物质。针对媒体对“为何事先没有建立相关标准和检测方法”等问题的质疑,史教授提出了让媒体和公众都认可的客观解释:在自然界有毒有害物质有上千万种,尚且不说是否已将这些物质都认识清楚,就是这些物质究竟有多大的毒性和害处、潜在的风险有多大,即便再过几十年,可能也没有办法完全了解清楚。换言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对自然界所有可能的有害物质完成风险评估工作,以及建立快速的检验方法。要对所有的自然界存在可能被添加的有毒物质进行一一排查,在短期内并不现实,因为这样的监测成本可能是任何一个政府都无法承担的。史教授指出:“食品安全,当然要靠企业诚信与自律、政府的监管、舆论和消费者的监督,但是从政府监管来讲,采取什么样的监管方式和力度,可能也是我们要思考的。坦诚、勇于承担责任,对企业、政府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的形成原因、应采取的措施和在科技方面应开展的研究工作,史教授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多次在媒体和学术会议上予以阐述。
2009年同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官员一起考察美国嘉吉食品公司总部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在国际舞台上,史贤明教授展露着中国的身影,2006年在法国召开的第十三届世界食品科技大会上他作为中国食品安全专家的唯一代表做了特邀报告;2009年他作为中国食品安全专家的唯一代表又参与了沙门氏菌国际标准文件的起草工作。在多个重大国际会议上,史贤明教授都做出了精彩而意义深远的报告,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的最强音,也为中国食品安全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史贤明教授非常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特别重视教育,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是言传身教,重视学生品性的磨练。在中小学阶段,有几位老师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仍然拜见那些恩师;以后的三十多年,许许多多的老师和长者给他深深教诲、热情帮助和无私奉献,使他不断成长,他更是永远牢记,时刻珍藏在心中,默默地用他的行动予以回报,并将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关爱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史贤明教授作为一个默默的耕耘者秉着蜡烛“燃烧”的品格和精神一路奉献着。201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首届“吾爱吾师”优秀研究生导师的评选中他获得了“十佳导师”的荣誉称号。
史贤明教授渊博的知识、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永不松懈的敬业精神及平易近人的作风一直影响着他研究团队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他非常注重人格和人品的塑造与培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史贤明教授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为学生做出表率,践行着自己做人和教书育人的宗旨。大家总是能看到他办公室的灯光亮到最后,总是能看到他悉心细致地为同学把文章改过一遍又一遍,总是能看到他耐心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又总是能看到他虚心聆听学生见解,与他们讨论问题的一幕一幕……史贤明教授“身教”育人的同时也在“言教”育人。他对学生的错误从不姑息,及时予以纠正;他经常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从基本的样品称量实验至精细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同学们总会从中捕捉到很多的经验和技巧,这些宝贵的财富让同学们受益匪浅;每次遇到难懂的问题,史贤明教授常常能深入浅出,运用打比方、举例子等方法让大家深刻理解,语言还不失幽默。
课堂教学与学术指导中,史教授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的传授。就像他经常提到的,对于一个想获得猎物的人来说,送给他猎物,他只能一时拥有,如给他猎枪并教会他使用猎枪的本领,那他将终生不断拥有猎物。史教授传授给同学们的正是掌握技术和创造价值的要诀和技能,这将是一生受益的宝贵财富。
史教授注意将研究成果用于教学,他从1998年就开始面向食品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食品安全现代控制体系》选修课,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培训、调查和科学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史贤明教授不拘泥于教材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他常常结合食品科学专业特点、当前社会热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实施专题授课。目前,史教授已培养了五十多名研究生、数以千计的本科生和其他类型的学生,他们不少在国外为人类的科学与进步贡献青春,更多的是在国内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已成为国家的栋梁。
平时史贤明教授对同学们和蔼可亲,他从不吝啬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关心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在紧张学习和科研之余,史教授要求每位研究生在每周六下午参加由实验室组织的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每逢佳节,史教授还热情地组织他研究团队的学生举行庆祝活动,2010年的元宵节,他把同学们邀请到他家做客,大家一起放爆竹、吃汤圆,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在学术生涯中,史贤明教授严格要求,同学们对他饱含敬意;而在日常生活中,他善意待人,同学们对他饱含深情。
史教授带领的团队不断壮大(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