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之殇

2011-10-28 05:38程新友
检察风云 2011年23期
关键词:网络书店庆云复旦

文/程新友

书店之殇

文/程新友

书店一个个倒闭了,谁能相信人们还在真的读书呢?(图/CFP)

新一轮传统书店倒闭潮,正以一种令人沮丧的速度在全国蔓延。继北京“风入松”、上海“季风书店”各分店等赫赫有名的书店纷纷倒下后,广州的联合书店开张一年停业,杭州的真友、铁驴也在近几个月内纷纷关门……

曾经号称国内最大的民营连锁书店“光合作用”,最近噩耗连连,先是传出资金链断裂,高管集体辞职的消息,后又有几家门店遭遇供货商堵门讨债,甚至搬走店内图书。

在这个文化已经成为热门产业的时代,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之际,这似乎是一个让人尴尬的局面。看着书店所代表的某种精神的坍塌,人们无可奈何。阅读需求虽然一直都在,但书店一个个倒了,谁能相信人们还在真的读书呢?

传统的纸质阅读,是精神性的、非功利的,让人在阅读中获得情操的升华和陶冶。一个民族,任何时代都不能缺少精神的追求,也不能缺少纯粹的阅读。

不能承受之重的书店

2011年6月,复旦大学南区生活街上的老字号书店——庆云书店停业。以前的庆云书店是个专卖3-4折书的小资场所,书店里永远是昏黄的灯光,顺着屋中央的楼梯可以爬到二层,踏在木头地板上咯吱有声。

沪上爱书之人没有不熟悉庆云书店的。1999年,第一家“庆云”开在国年路;2003年,随着复旦大学南区建成生活街,第二家“庆云”入驻其中。在复旦大学周遭乃至全上海的书店中,“庆云”图书价格之“平”数一数二,全场三折,并且是清一色的人文社科类新书,物超所值。

庆云书店的老板张庆是复旦职工,有着26年的复旦情结。他当初认为,100个复旦人中,有80个人是读书的,开书店不怕没生意,尤其是开在大学边上。

1995年,张庆将书店命名“庆云”,取自“卿云”的谐音,卿云楼是复旦大学的一栋老楼。

1999年,第一家“庆云”开在国年路。此后,但凡在复旦待过一段时间的人,几乎都熟悉“庆云”。

2003年,随着复旦南区建成生活街,张庆趁热打铁将第二家“庆云”入驻其中。新“庆云”一开始就打出“全场三折”的牌子。

那是“庆云”最好的时光,之后,很多事发生了改变。

如此价廉物美,也抵不过网络对书店生意造成的巨大冲击。买书的人越来越少,租金却越来越高,从2007年开始,“庆云”的利润每况愈下,终于到了关门这一天。

笔者也曾流连于此,为“庆云”里的“偏门”书籍所吸引,常能在此淘到很多打折的专业类学术书,还记得庆云书店的缩影——双层书架、铁质隔栏、木梯阁楼、上百本小书的书脊。

在清仓告示贴出当天,整个书店内人山人海。有人说,挺住意味着一切。但是哀莫大于心死,大环境变了,再坚持有何意义?互联网占据了大多数人的读书时间。如今,人们花在电脑前的时间,远远超过捧本书耐着性子仔细品味的时间。

现在,庆云书店改头换面,成了“庆云单衣”。招牌没变、店员没变,满屋书香却被五颜六色的外单服饰所取代了。

网络兴起冲击实体书店

自2008年始,一股倒闭潮开始席卷复旦周边的校园书店。那一年,左岸书店率先闭门停业;此后半年间,另有三家倒闭。在国年路、国权路一带,原来的“志达”和“学友”书店面积也减少了一半。有的书店甚至一半租给店铺,一边在卖书,一边在吆喝生意,大煞风景。

为此,有复旦校友感叹,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南区一条街”购书,却发现此处的书店已所剩无几,不由大失所望。目前,复旦周围有一贯走专业路线的“鹿鸣”仍在坚守;上海书城仍在开张;复旦旧书店依然傲立在政肃路55号,虽然矗立在嘈杂而又脏乱的菜市场楼上,但依然改变不了读书人向往之情——“读书随处净土”。

倒闭潮,不仅仅在复旦的校园书店发生,华东师大的心中书社同样未能幸免。心中书社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于2010年初关张。

此外,上师大也有一家校园书店转战网络,叫卖儿童读物、考试用书。和心中书社相比,两者似乎于无意中为校园书店的未来,提供了不同的注脚。

近年来,许多实体书店在与网络书店动辄六折以下的折扣战中败下阵来,无力负担实体书店经营所需的人事成本、店铺租金等支出,黯然歇业。

上海书城店员王先生提到网络书店造成的影响说:“现在很多客人到店里随手翻书和抄书,然后到网上买,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网络书店确实便宜很多,有些‘组合套餐’更便宜,像最近京东商城搞活动,购书打六七折,满200元后再打五折,相当于打了三折,三个小时就售书300万册,超过我们一年的销售额。书这么便宜卖给读者,市场都被填满了,估计那些买特价书的读者,一年都不用买书了。我们实体书店有房租压力,自然不能和它们比。”

网络对书籍购买方式的影响不容小觑,根据全球市场研究公司AC尼尔森的统计,4亿中国网民中,56%上网购书。

根据中国出版行业协会的报告,2010年,网络书店占到整个图书市场销售额的10%。

网络书店提供的不仅是更广的选择范围和更便捷的运送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提供比实体书店优厚得多的折扣价格。没有像实体书店那样的运营成本,网络书店可以将图书最低打到五折,仍然可以获利。

出版界早有书籍应该“涨价”的呼声,现在整个图书产业链长期处于微利状态,致使作者、出版商、书店都面临困难,国内书籍的价格与其他文化消费相比,与国外书价相比,都太低。

文化其实应该渗透进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进城市的细节中。各种具有人文特色的书店,就是城市动人的文化细节,也是对普通人生活来讲,十分亲近易得的一种方式。实体书店面临困局,是一种无奈。

实体书店发展困难,一和阅读的变化有关,二和社会整体的环境有关,三和政策有关。生存危机早就出现,利润薄,税负沉重,中间环节繁多,基本上只能艰难维持,但这种维持能坚持多久,尚未可知。

近年来,书店的运营成本日渐高涨,门店租金飞涨,加上纸质出版本身的成本上涨,图书价格却难以上升,再加上税负问题,利润难以保证自然难免。此外还要面对网络书店的步步紧逼,诸多知名民营书店相继关张也就顺理成章。

然而,在另一方面,它们的关张又有些不同寻常。至少到目前为止,只能看到各民营书店的困境,究竟会不会有转机,还尚未可知。书店“光合作用”倒了,还会有下一个倒闭的书店,民营书店倒了,也同样还会有下一个。

如今,唯一还算红火的只有网络书店,在这个网络营销的时代,作为新兴的产业,网络书店借助现代化手段,仍旧能保持相对的水准,然而,它同样也有自己的尴尬。

实际上,最近两年来,网络书店也并非一帆风顺。网络书店往往以高额度的打折吸引读者,虽然网络书店由于中间环节的减少,仍能保持利润,但实际上并不丰厚。在图书业已经走到微利时代的今天,依靠微薄的利润维持生存,并不容易。此外,除了几家专业的图书网店之外,新兴的网站多数是把图书当做附属品,作为吸引消费者的道具,因此常有不盈利甚至倒贴钱吸引关注的现象,这对图书业来说也并非好事。

书店倒闭背后的精神失落

“人,诗意地栖居”,这揭示了实体书店存在的意义。宁静舒适的书店,是众多文化人的知识沃土,在这里,人们择书而栖。而现在,一连串的实体书店倒闭,让人不胜唏嘘。

书店关张,纸质阅读陷入危局,其背后更多的是当今时代社会阅读本身的异化。

这些年来,社会阅读越来越向轻阅读、浅阅读、娱乐化阅读、乃至功利阅读转变,传统的经典阅读日渐萎缩,这不仅仅是阅读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另外,阅读方式也越分越细,不仅有纸质书,还有电脑、手机、iPad、电子书阅读器等。后面几样显然成本更低,更新起来更方便,再加上购书途径增多,最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自然会减少纸质书的购买量,或是减少到书店买书的次数。

不得不承认,这是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普及后带来的时代变革。在时代的车轮下,除了大型综合性书店以及社科、艺术、科技等专业书店仍能坚持传统经营模式活下去外,其他的书店必然要创新转型,否则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一家书店的倒闭可能仅仅是个案,而诸多书店纷纷倒闭的背后,反映的正是传统读书文化的失落。这和文化教育有关,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正面的主流的宣传教育,赶不上社会对人们的影响。娱乐化、功利化、时尚化的阅读流行,这些阅读方式,一方面来自于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则是经济追求之下的结果。阅读以功利和实用为目的,变成了信息的浏览,变成了利益获取的手段,人们总是希望能够在阅读中得到一些帮助自己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这让阅读不再纯粹。

阅读本来和精神有关,当它变成追求利益的手段时,就必然会异化。传统的纸质阅读,是精神性的,非功利的,让人在阅读中获得情操的升华和陶冶。任何时代,一个民族都不能缺少精神的追求,也不能缺少纯粹的阅读,不然一个民族就会失去精神追求。而我们的阅读现状,的确堪忧,很多人看起来是在读书,但那种阅读是没有质量的。

在没有书店的年代,我们将如何阅读,这是我们即将面对的问题。

猜你喜欢
网络书店庆云复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石庆云
乐娅菲,C919背后的复旦人
网络书店价格战的博弈分析与规避对策探究
数字出版时代下网络书店的发展趋势研究
退行性肩袖撕裂修补特点
以“复旦投毒案”为例反思我国的死刑制度
身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复旦“女神学霸”的成功秘诀值得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