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明
擦亮矿山的“眼睛”
□张明明
地质测量在矿山建设中,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被喻为矿山建设的“眼睛”。今年42岁的王民,自1990年技校毕业,就一直扎根在井下,从事着矿山地质测量工作。21年后的今天,仍在这个岗位坚守的他,凭借精准的测绘算技术、严谨的工作态度,多次被集团公司授予“技术标兵”“优秀技能人才”“优秀地测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蝉联了两届兖矿集团公司技术比武地质测量团体冠军后,他被兖矿集团公司聘为首席技师。
勤奋好学源于一份热爱1994年8月,王民接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参与正在建设中的济三矿井下测量控制系统的测试、复测工作。建井初期的济三矿,井下淋水大,地质条件复杂,为了保证整个矿井的基本控制精度,及以后大型的贯通测量,王民与测量组的同事,把家安在了那间简易的办公室内。白天,他们扛着几十斤重的测量仪器,全副武装跟着一线工人下井,到现场测量、放线,实地勘测;晚上,再将数据汇总,核对设计图纸,确定可行参数。“为了不耽误施工进度,我们经常连夜对图纸进行核实、定稿,吃住都在办公室,几天不回家是常有的。”王民说。正是那段如火如荼的奋斗岁月,锻炼了王民坚韧不拔的性格,也让他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上了地质测量工作。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想要探寻和掌握更先进、精准的测算技艺,仅有技校理论功底是远远不够的。王民跟图纸和专业书较上了劲:他将井下复杂的环境原原本本地标定在图纸上,再对照图纸一点一点地抠,使每一处的施工进程及测绘情况都一目了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电子CAD制图技术,并在全矿推广,极大地提高了测量工作的效率;为了跟上仪器不断更新的步伐,他主动向仪器生产厂家咨询仪器的性能,防爆全站仪的应用,改善了井下导线测量的现状,真正实现了数据采集、处理和绘图的矿山自动测绘一体化。
好学加上丰富的操作实践经验,王民很快成为地质测量团队中的佼佼者。200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集团公司高级技师的评定,他撰写的《3下煤开采红层水影响区分析及涌水预计》一文荣获山东省煤炭行业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省级特等奖。
勇于创新源于一份执著济三矿井下地质环境复杂,70%在湖下开采,井下断层多、分岔点多、弯道多、巷道起伏大,给贯通测量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通过反复多次的实验,王民改变了传统测量方法中的每站推进式测量,通过设定两点间的通视点,再求出各测点相对于仪器横轴的高差,利用余弦定理,从而推算出各个测点间的高差。该方法在同一测点可以测出多个测点间的高差,尤其适用于长距离、起伏大的地质环境。截至2010年底,王民共参与完成了贯通测量大小190余处,其中5000米以上贯通8处,他的“全站仪巧测不通视点间高差”操作法,以标定次数少、占用施工时间短获得施工人员的一致好评,其精确度全部符合《煤矿测量规程》要求。
王民是地测中心有名的“点子王”,他层出不穷的小点子,为同事们解决了不少工作上的难题。由于测量仪器的使用环境和使用习惯不同,往往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缺陷,总会因“先天不足”而不能尽如人意。在长期的测量操作中,王民发现用测钎小垂球代替后视架腿的棱镜,不仅保证了测量的精度,还减少了一个架腿、一个棱镜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施测速度,这项革新还成为地测中心参加公司技能比武的“秘密武器”,为选手们赢得现场操作立下汗马功劳。不仅如此,他还在井下顺槽施工放线中总结出“粗瞄+精标”的中线快速标定法,使一次施测放线循环占用迎头时间由原来的1.5~2小时,缩短到现在的零占用,即利用锚网的时间就完成了放线工作。
无私传授源于一份情深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作为组长,王民不仅以精湛的技艺领衔同行,他还带出了一支团结、善战的优秀团队。工作中,他抓住一切时机,耐心细致地向同事们传授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他常说:“带着心去学习,用心去工作,工作才能回报你丰厚的成果。”
他是严师,工作起来“铁面无私”。上井后的交桩,是组员们最为紧张的时刻,王民的眼睛就像扫描仪,毫厘的差错,他都能准确指出。几乎每个组员都受过他的罚,小孔书写潦草被罚一天一篇正楷,小陈性子毛躁被罚清洁棱镜,可大家都能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肩上的责任太过重大。徒弟们从王民那里学到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时刻握着矿井的脉搏”。
他又是先锋,干起活来是典型的“冲锋在前”。每次王民带着组员下井,下车后,他总第一个背起测绘仪器走在前面。2008年底,井下拓展工作面,为了让年轻组员尽快适应井下环境,不致体力透支,他硬是背着近30斤重的仪器步行了4公里,到达工作面,支仪、架梯之后,他又率先爬上高梯布点、放线。大家都说,别看老师年过不惑,可登高上顶一点也不输年青人。
在王民以身作则的带动下,地测中心形成了“竞技、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和“勇为、开拓”的工作环境。2004年至2010年,济三矿地测中心连续3届蝉联兖矿集团公司地质测量技能比武团体冠军,受到集团公司的通令嘉奖。
(作者单位:兖矿集团济三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