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占善钦
跟陈云学调查研究方法
文 /占善钦
1960年10月,陈云视察河南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长期以来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陈云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经济建设时期都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效。1962年,毛泽东曾在七千人大会上称赞陈云:“陈云同志,特别是他,懂得较多。他的方法是调查研究,不调查清楚他就不讲话。”陈云关于调查研究的方法,值得我们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认真地学习和继承。
交换调查法中的“交换”,“就是互相交换意见”。“交换意见,不仅要听正面意见,更要听反面意见。”陈云强调:“交换时要特别找同自己相反的意见,相反的意见可以补充我们对事物认识的不足。相反的意见即使错了,也有可能反映了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包括一些历史经验的推论。因此,对同自己相反的意见,我们也要作些分析,吸取其中有用的部分。”因此,陈云在“交换”中鼓励大家提反面意见。如果没有反对意见怎么办?陈云指出:“我看可以作假设,从反面和各个侧面来考虑问题,并且研究各种条件和可能性,这就可以使我们的认识更全面些。”“这样做,本来是片面的看法,就可以逐渐全面起来;本来不太清楚的事物,就可以逐渐明白起来;本来意见有分歧的问题,就可以逐渐一致起来。”
在所有的调查研究中,陈云对三门峡水库修建极为遗憾。1957年三门峡水库开工建设后不久,陈云就意识到工程没有充分讨论,将会产生不少严重问题。他指出:“三门峡要搞,应该提出方案,在报上公布,全国讨论。现在,党内党外都有意见,对坝高坝低、淹地多了少了、搞不搞都有一些意见。治涝也应该提出方案,报上公布,全国讨论。棉花、化肥、化学纤维的问题,也要公开讨论。只有经过全民讨论,把好的意见吸收下来,才可以少犯一点错误。现在,我们有些问题决定得太快。”他后来还坦承:“三门峡工程是我经过手的,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是一次失败的教训。”1978年,得知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确定,陈云立即致函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为了接受过去在三门峡工程中的教训,避免可能出现的弊病,我认为还应该专门召开几次有不同意见人的座谈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
比较调查法中的“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即“不但要和现行的作比较,和过去的作比较,还要和外国的作比较。这样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可以把情况弄得更清楚,判断得更准确”。陈云提出: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决定计划,要把各种方案拿来比较。多比较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他总是依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或发动群众提出各种方案,对各种方案的利弊进行分析比较,然后从中选择最佳方案。他指出:“所有正确的分析,都是进行比较的。这是‘试金石’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1986年5月,陈云(左一)视察宝钢
“不经过比较,就看不清事物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要害和本质是什么。”
1962年,陈云调查了美英德日苏等国90年来钢产量的统计数字,发现美英德日等国的钢产量在500万吨到1000万吨之间,就成了帝国主义国家;苏联也是在这样的生产水平上,成了工业强国。大体说来,这些国家钢产量在500万吨的时候,各种工业就比较齐全,并有了坚实的基础。日本在发动“七七事变”的时候,钢产量还不到700万吨,而1962年我国的钢产量已经有700万吨了。陈云通过中外比较调查,得出结论:我们不能一味追求钢的数量,要把钢的质量搞上去,打好工业基础,以后进步再快。1987年,陈云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还特别提出:“建议书记处讨论决定重大问题时,事先要调查研究,要准备好方案,而且要准备两个方案,不要只准备一个方案。”
反复调查法中的“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陈云认为:“作了比较以后,不要马上决定问题,还要进行反复考虑。对于有些问题的决定,当时看来是正确的,但是过了一个时期就可能发现不正确,或者不完全正确。因此,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最好过一个时候再看看,然后再作出决定。”而且,陈云提出“反复”有两个层面,“反复则既是认识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而最要紧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反复认识。凡是正确的,就坚持和发展。如果发现缺点就加以弥补,发现错误就立即改正。总之,判断,行动,再认识,修正之,这样就可以不犯大的错误”。
1979年,对于宝钢如何建设,陈云考虑了一个半月,并且经过3次反复:第一次是5月上旬,那时考虑基本立足于国内,买技术,自己生产设备;第二次是5月底到上海,实地了解情况,为确保宝钢建设的成功,又打算进口全部设备,同时买技术资料和专利;第三次是从上海回北京后,综合研究考虑,还是决定引进主体设备,也买技术和专利,但为了节约外汇和增加自制设备的能力,立足国内多制造一些设备。陈云说:“这3次反复,对我来说是很有益处的。”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