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应在传承中建设在发展中创新

2011-10-21 01:45李丽娜郭媛媛
前线 2011年11期
关键词:人文北京历史

李丽娜 郭媛媛

编者按:为深化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理解,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清史室主办,前线杂志社协办的2011“人文北京与文化创新”主题论坛于近日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和学者围绕“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人文北京与文化创新能力建设”主题,对北京城市人文的变迁、当下与未来北京社会的文化建设、文化及文化创新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共識:文化要在传承中建设在发展中创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柯文进提出,以“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人文北京与文化创新能力建设”为主题,使本次论坛具有了历史纵深感和时代感。文化本就要在传承和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形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使文化建设与创新的论题有了更加紧迫和重要的意义。

北京市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崔新建认为,文化的功能主要是为了保存人类的活动成果,实现成果在人际、代际间的传承,是人类在生理记忆能力以外的社会记忆。因此,文化具有天然的惰性,作为可能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保守成分,需要加以创新。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史研究室的郭松义、杨珍、吴伯娅与李娜等研究员,则通过对清朝北京人口、紫禁城的演变、南书房与北京城市文化的关系等研究,佐证了北京作为文化遗存最为丰厚的城市,其本身就是在传承和兼容并蓄中得到建设而不断创新、发展的事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李丽娜教授和北京市委党校梁骏教授以利玛窦墓地的开发与利用为视角,对北京文化建设中如何利用历史人文资源进行了分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郭媛媛在对文化存在与发展理论的阐述中,提出北京的文化创新特别不能敝帚自珍、抱残守缺,而是要用时代精神观照历史、观照传统、观照文化,并落实在现实的社会发展中进行创新性的保护。其中,需要创新性地结合北京原有的资源基础,对历史留存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北京地域文化予以去粗取精、推陈出新。

经过交流、研讨,论坛与会者一致认为,文化应在承继传统中建设,在发展中实现创新。这是文化存在的方式,也是文化创新的途径。

研讨:文化建设与创新的理论与理念

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轴上,2011“人文北京与文化创新”主题论坛展开对文化、文化创新、北京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全方位的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荣誉学部委员郭松义研究员指出,文化是有层次、有等级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杨珍研究员则用事实证明,北京文化在清朝时呈现的是满汉兼容、文化多元的状态。

对文化是有层次建构的观点表示赞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毛峰认为中国文化具有宏大精深与源远流长的特性,并始终对人类文明进程施以深刻影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刘建一副教授认为,当下中国社会主流文化主要由几种文化构成,即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社会中严肃的文化艺术和大众的文化艺术,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要素。历代特别是当代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经验与愿望,是主流文化构成的关键要素。

什么是文化创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吴伟凡副教授认为创新是文化的本质,是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同时,因为文化具有事业性与产业性双重特性,她指出北京必须通过市场化运作、国际化手段,通过文化演绎、创意产业等创新方式进行展现。

关注:文化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对于北京市如何实现文化创新,其途径和方法有哪些?与会学者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与会者认为,文化创新应贴近群众,进行理念创新、理论建设创新、实践创新和传播创新;要积极借取、吸纳、融汇四种文化,即先进科技文化、外国当代优秀文化、当代民间文化、国内其他城市的当代文化;要挖掘、利用和发挥北京优势资源,包括其悠久的历史、雄厚文化的基础和完备的文化基础设施以及在政策、创新人才、资金、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激发文化创造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总社社长于启武教授介绍了国外评价文化创新能力的情况和衡量北京文化创新能力的标准——文化创意指数的研究。

部分与会学者还对社会实践层面阻碍文化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围绕文化建设、文化创新的研究主题,2011“人文北京与文化创新”主题论坛。未来关于北京社会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研究,必将在更加务实的层面上,关注文化创新具体实践的开展,关注文化创新实现与推进的机理等。文化创新的研究正逢其时,北京市的文化发展正逢其时。

(作者:李丽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郭媛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魏晔玲

猜你喜欢
人文北京历史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新历史
人文社科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