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特约记者 李奇松
战冰雪:在应急中砺炼应战能力
——贵州省军区部队从容应对低温凝冻灾害启示
■ 文/特约记者 李奇松
2008年,凝冻灾害侵袭贵州;2011年,凝冻灾害再次来袭。
贵州省军区部队官兵从容应对两次灾难,磨砺锻炼了应战能力,并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
对贵州省军区官兵来说,2008年那场雪凝灾害仿佛就在昨天。
当时,省军区官兵全力以赴攻坚抢险,但在思想反应、应急预案、应急力量等方面仍暴露出诸多问题。
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
三年后,雪凝再次来袭。
2011年,贵州省军区官兵又一次出征,各级指挥员从容应对,部队抢险救灾快速高效。同样的灾害,不一样的局面——这验证了省军区部队近年来按“平时应急、战时应战”要求建设部队的丰硕成果。
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展开救援……贵州省军区在这次抗凝救灾中反应快、行动快,在“第一”中争分夺秒,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年伊始,一场大范围的凝冻灾害突袭黔中大地,一条条交通动脉被迫中断,一座座城镇顿时封冻,一个个苗乡侗寨变为“孤岛”……全省79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当预报凝冻天气要持续10多天时,尽管还在新年放假中,省军区司令员凌峰、政委石晓主动请战,召开紧急会议,下发紧急通知,官兵们纷纷停止休假返回营区。10个师级单位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抗凝救灾指挥部,700多名党员干部深入一线组织指挥。
“哪里有凝冻,哪里就有子弟兵身影”、“哪里有百姓受困,哪里就有军人解围”……几天时间,就动员组织了3万多名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投入破冰除障、疏导交通、救助滞留旅客、抢运油料物资、抢修水电气等救灾行动。大山中处处可见“迷彩”的身影。
总结2008年抗凝冻灾害,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官兵的“实战”能力不强,存在应急方案不够完善、各级军地指挥不畅、救灾力量整体较弱等问题,为此,省军区几年来重点强化“建为战”“练为战”的观念,时刻为豁得出去备战。
——着眼高效建军地联合指挥体系。省军区机关建立了与省应急办、气象局、民政部门、公安交警等部门的军地协作机制,互通情况,科学抢险救灾。
——紧贴实情制定应急预案。省军区按照军民融合式发展要求,充分预想各种复杂困难情况,反复修订和完善了各级各类应急预案,针对抗凝救灾省军区机关建立指挥所编组、装备器材保障等8个预案。各级开展了200多场次的针对性演练。
——确保畅通建设应急通信。目前,省军区初步建成集卫星通信、短波通信、数据通信等为一体的应急通信体系。
哪里有凝冻,哪里就有子弟兵身影。图为贵州省军区官兵在火车站除冰雪。(许开伟/摄)
——着力锻造89支应急骨干力量。贵州省军地积极探索组建民兵应急骨干分队,去年,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联合制定下发了《加强民兵应急队伍骨干分队建设的意见》,在全省各地组建了89支骨干分队,成为了这次应急的拳头力量。
凡事预则立。由于准备充分,军地协调配合密切,调兵遣将能力大增。在凝冻严重的各方向上,贵阳警备区、贵州预师先后组织3000多名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投入到各条交通要道;凯里、都匀军分区一天内动员20多支民兵专业救援队伍共5000余人组成抗击冰冻第一梯队;安顺、兴义军分区短时间内动员1万多民兵到各条高速公路和桥梁保畅……
关键时刻打硬仗。在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大娄山脉,上演了一出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大戏,决战苗王坡、打通老山口、坚守梅花山、鏖战冷水塘山……
(作者单位:贵州省军区政治部宣传处 编辑/张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