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济亦是“竹林经济”

2011-10-19 07:38柳博隽
浙江经济 2011年7期
关键词:浙商竹林竹子

文/柳博隽

借用《经济学家》的说法,将浙江经济冠之“竹林经济”,远比“小狗经济”来得贴切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今年3月12日刊发了以“竹林经济:崛起中的中国企业”(Bamboocapitalism:Theriseofentrepreneurialchina)为题的封面文章。文中谈到:“很少有人否认,中国近年来成了经济方面的超级明星。由于持续的两位数年增长率,它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很多方面都最具活力。……中国的经济活力要归功于自下而上的努力。正如德国有强大的中型企业,中国有众多充满活力的中小私企。据估计,非国有企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中国4300万家公司中90%多是私有企业。竹林经济正在改变中国。来自私有企业的竞争推高了薪资和奖金,帮助创造了中国及其公司需要的消费者。私有企业在提高生活水平、使中国经济走向依赖内需而非单纯出口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与封面标题相配的图片,则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竹林及众多破土而出的竹笋。

欧洲各国是浙江重要的出口国家,“走出去”的浙商在欧洲遍布开花,民间早有“学会青田、温州话,走遍欧洲不用怕”的说法。由此看来,笔者觉得借用《经济学家》的说法,将以民企闻名天下的浙江经济冠之“竹林经济”,真是再贴切不过了。这远比多年前将浙江称之为“小狗经济”,来得更为贴切和准确。

说浙江经济是“竹林经济”,是因为浙企偏小的规模及其垂直式内部管理。浙江众多中小企业是“竹子”般的垂直型组织,管理上也以家族式为主。其优点是内部关系简单,层级制度严明,决策与执行较为高效,也即“船小好调头”。缺点是管理者负担重,当企业规模扩大时难以有效领导与管理。

说浙江经济是“竹林经济”,是因为众多浙企采取抱团成长、集群发展的组织模式。虽然单个浙企规模不大,但通过建立在地缘、亲缘基础上的隐形而又强大的关系网,各个企业间互通信息、技术、市场渠道乃至资金,实现共同发展。这就像竹子与竹子之间通过鞭根来传递养分,最终蔚然成林。

说浙江经济是“竹林经济”,是因为浙企具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改革开放之初,浙江企业一直在体制外的夹缝中求生存,凭着“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和“想千方百计、说千言万语、跑千山万水、经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犹如竹子般在最贫瘠的穷山恶水间孕育壮大。

说浙江经济是“竹林经济”,是因为浙企以其微薄之躯担当起了令人赞叹的社会责任。虽然在发展优势上不能与掌握垄断资源的庞然大物比肩,但就像竹子以最少的资源,覆盖了最大的山坡,涵养了最多的水土一样,浙江民企贡献了浙江全省60%的税收、70%的出口、80%的善款捐助和90%的就业,也造就了浙江“富民强省”和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的传奇。

说浙江经济是“竹林经济”,是因为浙企在商场并不是厮杀掠夺的食肉者,而是共生共长式的开拓者。浙商信奉的是寻求共赢的“蓝海战略”,浙江民企往往能带动当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走出去”的浙商将财富的种子播撒各地,充沛的民间资本推动了一穷二白的欠发达地区实现大开发、大建设。就像竹子一样,最先扎根于贫瘠的山地石缝间,从星星点点的绿色,最终造就了整个山林的郁郁葱葱。

蓬勃发展的浙江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市场洗礼,不仅孕育出了一望无际的“大竹海”,也不乏在众多竹子中茁壮成才的“巨竹”,乃至“参天大树”。但无论体型如何,规模如何,浙企依然保留着最初的“竹子”基因——蓬勃的生命力,不畏困阻的韧劲,勇于开拓的闯劲。

(供稿: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猜你喜欢
浙商竹林竹子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寻访竹林隐士
从新闻报道看“浙商”——《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评读
竹林奇俊
楼顶竹林间
新时代浙商走向新天地
和竹子在一起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