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本刊编辑部
2011(第一季度)外企流动指数发布
编制·本刊编辑部
2011年第一季度,在华跨国企业在北京地区的人才需求量较2010年第四季度明显上升,而外企员工的流失情况则有所回落,使得外企员工流动指数达到53%,是2008年第一季度以来历史最低点。
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在继续为世界提供商品的同时,也逐步开放自己巨大的市场,中国进口的快速增长为其他国家创造了大量利润和就业机会,使许多经济体受益。数据显示,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口规模增长了4.7倍,贸易总量也已占到世界贸易的1/10。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39.8万亿元,同比增长10.3%;不断扩大的内需也促进了中国进口,2010年中国进口总额达1.39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说,在今后十年左右时间里,中国整个国内市场可能会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一个市场,届时中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将更大。
作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中国对于外资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156家,同比下降10.9%;实际使用外资78亿美元,同比增长32.2%。2011年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99家,同比增长7.4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78.23亿美元,同比增长27.09%。
图一 2009-2011年(第一季度)外企员工流动指数
图二 2011年第一季度人员流动趋势
依据跨国公司在北京地区的员工数量变化,《中国新时代》编制了“2009-2011年外企员工流动指数”(流动指数=流失人数/增加人数)。指数变动以百分比显示,数值越高说明变动状况越剧烈,人员流失情况比较严重,或需求市场不佳,人员增加缓慢;反之,数值越低,说明变化幅度较小,或人员需求呈上扬趋势。
本刊以北京地区上百家跨国企业为样本的调查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在华跨国企业在北京地区的人才需求量较2010年第四季度明显上升,而外企员工的流失情况则有所回落,使得外企员工流动指数达到53%,是2008年第一季度以来历史最低点。
如图一所示,跨国公司的员工流动指数虽在近年来多呈现震荡走势,尤其是2010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相差24个百分点。2011年第一季度延续了这一动荡的变化,流动指数保持在53%,较2010年第四季度的83%下降了整整30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7%,环比下降36%,达到历史最大降幅。根据流动指数定义分析得出,这一情况主要是由于第一季度外企新增员工大幅上升造成的。
从数据上我们可以得知,相比较于2010年第四季度人才需求量骤减,2011年第一季度对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如图二所示)。据统计,2011年第一季度外企人员新增员工总量比2010年第四季度增长了49%,同时,流失人数则稍减1%。据业内人士分析:国外企业在本国总部近3年来的经济危机中逐步复苏,在中国的业务却一直保持较强增势。但对比优势逐渐降低,很多公司认为今年是中国业务的关键年,业绩好坏决定着公司总部是否持续投资中国业务决心和信心,因此人才需求量较大。同时,外企人员流失在本季度则进一步回落。
从《中国新时代》编制的“2009-2011年外企流动指数”来看(如图三所示),外企流动指数则在2010年第四季度大幅回落的基础上再次反弹,一举达到31%,环比增长35%,同比增长138%。如图四所示,本季度新增外企公司数量比上一季度有所增加,增幅达16%;另一方面,流失外企公司总数则环比增幅高达154%。如此高企数据背后,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力成本也在不断增加,这将促使外商在华投资时在投资结构、投资水平进一步优化。另一方面,与我国政府对引进外资的态度转变有关。2010年,中国境内所有内外资企业统一了全部税制,外资享受“超国民待遇”的时代正式终结。进入2011年,政府对外商在华投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如《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管理条例》、《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这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反映出国家和政府对待外商投资越来越理性化。目前,外资正处于政策消化期内,加之对未来发展的不甚明朗,流动指数出现震荡徘徊。
图三 2008-2011(第一季度)跨国公司流动指数
图四 2011年第一季度外企流动趋势
图五 2011年第一季度外企最具人气行业
随着“十二五”规划出台,中国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的水平。对于接下来五年中国利用外资的方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智力资源,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总体水平和综合效益。抓紧修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
在2011年第一季度外企最具人气行业中,根据《中国新时代》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如图五所示,IT行业在外企总体新增人数中所占比例为24%,以微弱优势居榜首;医药行业比上季度略降3个百分点,占到22%;金融行业表现强劲,一举增长9个百分点,涨至19%;能源行业略降,占到总体的18%;其他行业则有较大降幅,遭到腰斩,从上季度第一到本季度最末一位,仅有15%。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今年IT和医药、金融行业发展迅速,人员需求量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