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需要和谐“治堵”

2011-10-14 02:33朱宁
浙江经济 2011年4期
关键词:公交杭州交通

文/朱宁

城市需要和谐“治堵”

文/朱宁

近年来,杭州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还有日益拥堵的交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心情,难以与“生活品质之城”划上等号。和谐城市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组成和谐城市的要素包括城市交通、宜居环境等方面,任何环节的缺失都将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短板”。在和谐城市理念的指引下,探讨如何促进城市交通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之间、交通人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一种和谐、协调相处的良性互动关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在杭州主城区,武林核心区范围内,省市级机关、大型医院、购物中心、学校、交通枢纽等过于集中,而三个副城中的江南城和下沙城目前的社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功能不够齐全,“职住分离”(据统计,城西每天约有50万人去下沙和滨江上班)使潮汐式交通特征明显,加剧了杭州交通压力。应从方便群众、提升生活质量的思路出发,构建工作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城市功能和谐布局。可以考虑在副城内配备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完备的居民小区,50%左右的居民可不用穿越干线道路,即能就近购买主副食品和日常用品,形成良好的“邻里单位”关系,实现工作与居住的平衡,让副城居民“安居乐业”。城市规划要支持企事业单位就近建设住宿区、生活区和生活集约区,把一部分城市交通消化在小范围内,营造一种便利的生活模式。

为了缓解交通拥堵这一典型的大城市病,许多国家与地区提倡“公交优先,鼓励慢行”的综合交通发展策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和解决城市拥堵的有效途径。在“公交优先”的带动下,杭州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率从1997年8.7%提高到了2009年底约25%,但这一指标与发达国家城市60%的出行率仍有差距。建议有关部门在以下方面下大力气:实施智能化营运调度、优化公交线路、保证车辆准点运行,使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提高公交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线路和停靠站点要尽量向居民小区、商业区、学校聚集区等城市功能区拓展,提高公交可达性;随着未来地铁、快速公交的发展和延伸,努力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和“零换乘”并继续实施优惠票价政策,让私家车主走出舒适和便捷的小汽车,让更多的百姓享受到公共交通工具带来的便利。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由步行与非机动车系统两大部分构成,通常指的是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尽管杭州市慢行交通分担率逐年递减,但仍然在城市居民出行结构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数据显示,2005年慢行交通出行比例仍然接近65%。慢行交通模式符合现代社会休闲需求与老龄化社会的趋势,与杭州提倡的“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相吻合。然而,杭州市综合交通体系中的慢行交通建设相对滞后。加快慢行系统建设,营造人性化的慢行交通环境,应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尤其是利用运河(杭州段)和市区河道建设水上航运系统,并在河道两侧建立完备成网的慢行交通体系,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城市慢行交通模式,不但是缓解“交通”两难的好举措,更是体现城市特色的新亮点。而现有的步行街——湖滨路、河坊街和中山中路,主要功能定位为游览休闲以及历史文化传承,对缓解城市中心拥堵的作用不甚明显,建议通过建立城市广场、绿化步道、立体化人行步道系统等,逐渐形成有机、多功能、环境宜人、连续的步行网络,把城市的主要商业服务、文体休憩、交通设施以及居民区联系起来,协调好城市中心区内的交通组织关系。

(作者单位: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

猜你喜欢
公交杭州交通
杭州
一元公交开进太行深处
繁忙的交通
等公交
小小交通劝导员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