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

2011-10-13 09:16付治国刘国忠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目标体育学校

付治国,刘国忠

(朝阳师专,辽宁 朝阳 122000)

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

付治国,刘国忠

(朝阳师专,辽宁 朝阳 122000)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其设计要遵循科学性、整体性、具体性、层次性、灵活性和发展性原则;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对学校体育主要体育功能、体育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学校的物质条件、每一目标的上位目标、教学系统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按照著名体育教育教学论专家西登拓朴的体育教学目标内部组成因素或著名教育学家泰勒的教学目标表述的四要素进行编写。

新课程理念;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编写

体育教学目标,是指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但由于传统的教学目标太笼统、抽象、单一,缺乏达成目标、发展目标的设计和不同年龄阶段目标的衔接,无法实施具体的观察和测量,因而教学过程与结果及评估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应是对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观察到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达,以克服教学目标的表述中的缺点与不足。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设计与编写应是教学活动、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一、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导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其实现的可能性。各要点的目标不一定都能达到最高层次,通常应选择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即能促进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层次要求,同时也应考虑学生的潜在发展趋势。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要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2)要全面性;(3)要根据教材特点,突出重点难点;(4)具体、明确、可操作性;(5)难度要适中。

2.整体性原则:任何一种特定教学目标,都是一系列教学目标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其他教学目标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性。从纵向上看,它要体现不同学段、不同学年、不同单元、不同课时之间的贯穿性和衔接性;从横向上看,不同领域之间的目标要相互配合、彼此补充。这样纵横连贯的设计教学目标,才能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终级目标及其教育目的的实现。

3.具体性原则:是指导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明确、具体、有针对性。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基础等把教学目标具体化。因此,一个具体明确要求的体育教学目标一般应具备以下两方面的要求:(1)要表明教师可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的结果;(2)要能表明学生行为结果衡量条件和标准。因此,目标中应详细说明学生应该做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做、做到什么程度,才能为教学活动的具体操作提供导向,也才能为教学评价提供可测量的标准。

4.层次性原则: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每次课可能包括五个学习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教学目标,但通常情况下,由于受到教材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场地器材等因素的限制,一节课中要实现所有目标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制定每次课教学目标时,首先选择既重要又具有关键性、迫切性的目标作为主干,对其他教学目标作出妥善安排和调整。

5.灵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应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教学目标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尽管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每个学生受益,但由于学生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变化和调整,将教材按照难度设为不同等级,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其应达到的相应等级;二教学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教学是一种动态活动,将受到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技能、场地器材、气侯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事先制定的主要体现教育者主观意志的教学目标是否合适,还要通过教学实践加以判断。单元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目标的上位目标,若干个课堂教学目标组成单元教学目标,每个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也就完成了单元教学目标。因此,要根据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原定的教学目标或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对相临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行调整,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连续性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6.发展性原则:学生是体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体育教学的效果最终要在学生身上落实并体现出来。但由于受体育教学的本身特点、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和人体生长发育规律等所决定,教学效果不是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时间不断地积累才能显现出它的综合效果。,因而体育教学效果表现出它的滞后性、持效性。所以,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着眼于学生现在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的需要,又要考虑学生潜在的发展和下一阶段或走向社会的需要。只有把学校体育的阶段效益与长远效益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二、体育教学目标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1.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制定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它对教学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内容标准、设计思路和评价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起到限制和具体指导作用。《课标》把课程构建分为五个领域和六个水平的课程目标结构,即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2.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学校体育目标最终是为了实现学校体育总目标。而学校体育目标要通过学校体育自身价值和作用来实现,学校体育功能是学校体育价值的体现。学校体育具有多元文化的功能。因此,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必须体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

3.每一目标的上位目标。体育教学目标是由学段、学年、单元、课时教学目标所构成,各目标之间层次分明连续递增,每一上位目标都是下一目标的积累,下位目标是上位的具体化,多个下位目标组成上位目标。上位目标是在下位目标达成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考虑其上位单元教学目标,包括学校体育目标。

4.体育教学内容。《课标》以目标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尽管多种教学内容都具有完成同一目标的特点,但各教材完成同一目标的效果却不尽相同,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分析,掌握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分析其中的教育元素,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为达成目标奠定基础。

5.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对学生的状况进行分析,包括学生的身体发展规律、认知结构、学生已学知识、技能和现有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状况、学习兴趣、爱好、态度等个性因素,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人数等,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这样设计出的目标才能符合学生的需要,才能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

6.学校的物质条件。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考虑学校现有的体育教学所用的场地、器材、设施、质量和数量等,以便所设计的目标具有可行性。

7.教学系统环境的因素。要对教学系统环境进行分析,如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校风与班风、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规章制度,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社区、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等,以使我们的教学能符合社会环境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的编写

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全面、清析、准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观察的特点,教学目标必须指明教学结束后在学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目标的表述也应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引导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体育教学目标的内部组成因素。美国著名体育教学论专家西登拓朴认为,具有指导性的体育教学目标应包括“达成什么样的课题”、“在什么条件下达成课题”、“用什么标准评价”三方面内容,这就是体育教学目标的内部因素。

根据著名教育家泰勒观点,一个规范、明确的教学目标表述应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环境或条件、表现程度。

(1)行为主体: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所以描述学习目标时应指明特定的教学对象——学生。例如:“学生能准确做出前滚翻的保护帮助的方法”。若教学对象已经明确,也可以在目标的描述中省去(学生)这个要素。

(2)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经过学习后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能做什么和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层次学习目标,选择的动词也不一样。①认知:记忆、理解、陈述、选出、比较、应用等。②技能:体验、模仿、示范、改编、组合、协调、自动化等。③情感:接受、服从、拒绝、兴趣、自觉表现等。

(3)情境或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主要说明学生在什么情境或条件下完成指定的练习。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①环境因素:对学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如“在沙坑完成纵跳”;②作业条件因素: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或辅助手段,以及器材的重量和高度的规定等。如“在同学的帮助保护下跳过山羊”,或“用五公斤的铅球向前抛”;③提供信息或提示:如“根据跨越式跳高挂图,说出……”④完成行为的情境:如“在课堂讨论时,能说出……要点”。

(4)行为表现程度(行为标准):这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质量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它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表现程度一般采用定量指标或标准。①完成行为的时间限制:如“一分种内完成仰卧起坐……次”;②准确性:“95%以上正确”或篮球罚球“90%投中”;③成功的特征:如“引体向上一组至少完成5次……”在编写行为标准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行为出发,而不能以教师的行为为标准。

由于体育教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教学目标的表述既要考虑其具体、可测性,也要考虑某些目标的特殊性。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切实把握好教学过程中教什么、学什么、评价什么、达成什么的问题,才能够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目标 课题 条件 条件踢手抛球5次,其中有4次超过27米手抛球 踢球 5次中有4次超过27米找出三种以上快速向后移动的方法面对3米以外站立的同伴传球,球传到同伴身前60厘米处快速向后移动 找方法 三种不同的方法传球 两对3米外同伴球传到同伴身前60厘米处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5]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G642

A

1673-0046(2011)03-0133-02

猜你喜欢
目标体育学校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