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调的广阔弥漫
——鲁迅作品的色调意象分析

2011-10-11 02:00:02金禹彤延边大学汉语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名作欣赏 2011年8期
关键词:色调灰色鲁迅

⊙金禹彤[延边大学汉语学院, 吉林 延吉 133002]

灰调的广阔弥漫
——鲁迅作品的色调意象分析

⊙金禹彤[延边大学汉语学院, 吉林 延吉 133002]

灰色是具有极大包容性的色彩,鲁迅在作品中善于利用灰色调来统照全篇,以其沉郁的视知心理学效应,或营设了旧中国令人压抑的罗网感,或渲染了笼罩文本的悲剧气氛。灰色调在不同文本中被反复使用,透露了作家内心深处终其一生的精神寂寥与感伤。

鲁迅作品 灰色调 意象

灰色是具有极大包容性的色彩,色彩理论告诉我们,灰色既是黑色与白色的调和,也是万色之和,即纳含了万物之色的成分。根据视知心理学,因为灰色成为各种色彩的共性空间,反而使感受者面对灰色时容易产生色彩能指意义上的“空白”,从而产生心理扩展和延伸,人的意识也由此进入到一个更为广阔、邈远的空间。

鲁迅在作品中善于利用色调来统照全篇,表现某种气氛,这些色调少见热烈的暖色调或清新的冷色调,而是多为沉郁的灰色调。当灰色在文本的情境空间中弥漫至广大,灰色调就以其独特的视知心理学效应,或营设了旧中国令人压抑的罗网感,或渲染了笼罩文本的悲剧气氛。在《彷徨·祝福》中,鲁迅就是将那些没有面孔区别、没有思想能力的蒙昧民众置身于鲁镇灰浊污蒙的色调中来表现的:

小说通篇景色都笼罩在阴沉、灰暗的深冬色调中,仅有的几柄昏黄灯火和送灶的爆竹也难以穿透这苍茫的世界照亮鲁镇。在黯然、昏灰中,鲁迅展开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述说,灰色调为读者打开了一条走进祥林嫂不幸命运的情绪通道,同时在寂寥、昏沉的岁更冬日里追问灵魂的有无,更令文本意味深远悠长。相似的色调铺展在《彷徨·在酒楼上》也有充分表现:

鲁迅以天色、雪霭织就了冷灰的文本色调,这些铅色、阴郁的罗网正如《呐喊·自序》中提到的那间“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无光无色的鲁镇、故乡(《呐喊·故乡》)、S城(《彷徨·孤独者》)都如“地狱”(《野草·失掉的好地狱》)、“社庙”(《彷徨·长明灯》)、“活埋庵”(《华盖集·通讯》)一般象征着中国的昏沉和自闭,交结着鲁迅深切的思想和生命体验。

鲁迅在日本弘文学院学习期间,开始思考三个最为关心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对此的寻解促成了鲁迅人生目标的确立。鲁迅弃医从文,意味着鲁迅开始超越个体生命追求而选择国民性改造为人生使命,因此终其一生,鲁迅既未投笔从戎,也不愿成为清斋学者,就是因为他选择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能够选择的最艰难、最深刻的目标为人生事业。所以茅盾说:“我看到了古往今来若干伟大的Humanist中间的一个——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三十年工夫的努力,在我看来,除了其他重大意义外,尚有一同样或许更重大的贡献,就是给三个关联的问题开创的光辉的道路。”①

然而,开辟这个光辉道路的尝试是相当艰难、备受打击的。鲁迅在日本以办杂志、译小说进行文学和思想启蒙伊始,就遇到窘境:新杂志《新生》的出版期将至,满怀期望的鲁迅安排好了封面和文中插图,封面是一位女子跪坐在大地上,弹着琴弦,充满向往而向太空遥望,图画饱含寓意,然而杂志终因同志隐去、资金遁迹而流产。好梦的破灭,使鲁迅慨叹给一个久已尘封、漆黑无光的“屋子”开个窗子是件多么艰难的事,鲁迅感到了“未尝经验的无聊”,内心充满了“荒原”的寂寞感:“凡是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是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②然而这悲哀和寂寞却无处宣泄,因为中国历来是“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了不合意的人”,这些“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是“无物之阵中的无物之物”③,无可视触,然而又无处不在。在独自咀嚼痛苦中,“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④,而“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黯然、阴抑的灰色调就是这种情绪在文本中的折射。即使在鲁迅一度对社会革命产生希望时,仍然说:“我确切的相信无产阶级社会一定要出现,……但在创作上,则因为我不在革命的漩涡中心,而且久不能到各处去考察,所以我大约仍然只能暴露旧社会的坏处”⑤,这种创作重心也决定了鲁迅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灰色调,以渲染“旧社会”的沉郁气氛:

处处弥漫的灰暗色调令读者浸埋于郁抑心境中,由此形成了鲁迅文本浓郁的感伤气氛,也为解读鲁迅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可资感受的通道。从《新生》失败起,鲁迅又陆续经历了诸多无可名状的悲哀,几经调职、几经辱诟,灵魂的寂寞也已达到煎熬的边缘“: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青年鲁迅有关时代宏旨的好梦破碎的这样无聊和无奈,唯剩下个体生命的悲哀和荒诞“: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⑥生命的感受是秋天的道路,让鲁迅觉得满目凄凉,而想象中的生机又一天天在黯淡、消逝,从渴望而绝望,唯余“荷戟独彷徨”的寂寥身影。于是“钞古碑”成为鲁迅努力麻醉自己的方式——以使“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这时的鲁迅刻了一石方印,曰“堂”,给自己选了一个号“俟堂”,“”、“俟”都是“待死”之意⑦,对人生开始了弃绝的态度。懂得了这点,也就理解了鲁迅做起小说来,何以始终贯穿着暗淡的灰冷色调。1926年11月,已经四十五岁的鲁迅于《写在〈坟〉后面》中说道:“然而我至今终于不明白我一向在做什么,比方做土工的罢,做着做着,而不明白是在筑台,还是在掘坑,所知道的是即使是筑台,也无非要将自己从那上面跌下来或者显示老死。倘掘坑,那就当然不过是埋掉而已。”⑧这种悲观的人生哲学始终占据着鲁迅的灵魂,无论怎样努力做事、怎样积极迎战、怎样俯首为牛、又怎样反抗绝望,鲁迅一生都在独自黯然体味这种灵魂深处无法解脱的悲哀和绝望,因此,这些幽抑的冷灰色调也就跟从了鲁迅一生,并日渐厚重。与早期文本不同,鲁迅晚年作品中甚至根本不再有任何亮色点缀⑨,到处都是灰调构成的、衰败而混沌的世界:

这些黄尘与灰土弥漫于天地间而令人窒息,没有色彩、没有光亮,世界被侵蚀为混浊、灰暗的景象。庄子在其中尴尬而逃,老子则消融于“关”外,墨子奔走其间进行和平事业却被在成功后受到冷遇,鲁迅对这些彪炳文化史之先秦诸子际遇的反讽令文本充满深意,灰调则深化了这种深意带来的回味与感喟。鲁迅作品中难得有一些美好和谐、光明舒朗的色调,在《彷徨·故乡》中曾有一幅金黄色调的海边沙地图,那是鲁迅对遥远理想世界的追怀,而郁抑、混浊的灰色调则代表了沉闷的现实。“色彩(调)……能在心灵里唤起言词不能表达的微妙感情”⑩,对于艺术直觉来说,色调的联想符号功能是强烈的。鲁迅作品灰色调的运用不仅增加了文本的艺术表现力,还成为解读鲁迅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穿越层层遮盖的灰调笼罩,读者似乎触摸到了晚年鲁迅心境的冷寂与荒寒以及由来已久的精神虚无感,由此,这些灰色调在其创造的独特视知觉心理效应中,成为具有内在言说魅力的艺术意象。

① 转引自许寿裳:《挚友的怀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② 鲁迅:《呐喊·序》,《鲁迅全集》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5页,出版社下同。

③ 鲁迅:《野草·这样的战士》,《鲁迅全集》2卷,第215页。

④ 鲁迅:《呐喊·故乡》,《鲁迅全集》1卷,第485页。

⑤ 鲁迅:《且介亭杂文·答国际文学社问》,《鲁迅全集》6卷,第18页。

⑥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1卷,第415页。

⑦ 王晓明:《鲁迅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⑧ 鲁迅:《坟·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1卷,第282页。

⑨ 参见拙著:《鲁迅作品绘画意象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⑩ 康定斯基:《论艺术里的精神》,四川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86-87页。

作 者:金禹彤,文学博士,延边大学汉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色调灰色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浅灰色的小猪
湖光水色调
色调会说话
童话世界(2019年14期)2019-06-25 10:11:46
分离色调与色调曲线
鲁迅《自嘲》句
灰色时代
Coco薇(2017年2期)2017-04-25 17:59:38
她、它的灰色时髦观
Coco薇(2017年2期)2017-04-25 17:57:49
鲁迅看书
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