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中国经济第二次转型

2011-10-10 11:08本刊编辑部
中国报道 2011年3期
关键词:经济

攻坚:中国经济第二次转型

“十二五”规划如是说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有观点认为,如果要选用一个词来形容2010年的中国经济,“两难”最为贴切。“不仅要大力解决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同时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存在的紧迫性问题”,换言之,就是既要“保增长”,又要“调结构”。

一直喊着“调结构”,中国经济到底存在怎样的结构性矛盾?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方面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资金流动性过剩,使得经济运行存在大起大落的风险。从经济发展的平衡性方面来看,过分依赖土地财政,推波助澜房地产价格虚高,使地产行业极不均衡地挤占了其他行业的各种资源,将住房从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消费品变成了少数人进行资本游戏的投资品。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方面来说,投资和消费不协调;物价上涨压力与薪酬增长水平不协调;国民经济增长与国民收入增长不协调。

真的是两难。改革开放30年,在创造了一系列经济奇迹、累积了巨额财富之后,我们终于认识到,发展的意义在于让民众充分、合理、及时地分享发展所带来的红利。这一点,也是调结构能得以见效的首要动力。当然,以上的种种看法,认识起来容易,实际制定、操作起来则需要相当的智慧,而且,也不要期望在即将到来的2011年可以全面开花,这至少是贯穿整个“十二五”的发展路径。

I“微”观第二次经济转型 I

@menghongqun

中国的GDP总量达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好事啊!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人均GDP还很低,还是处在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我们需要的是“冰山型”的经济结构。我们要加紧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大力发展科技理论和科学技术。要打好硬仗。

@#中国经济健康吗#

中国经济过去的二三十年是健康的,也算平衡。很多说法认为中国经济要走向更健康、更平衡,这个说法本身可能是一个伪命题。像刘翔和姚明,他们是体育明星,是最有肌肉的人,应该说是最健康的。但是,我们会发现,他们两个总是被不健康、不平衡困扰,伤病缠身。

@yunlsui7233

很显然,民工荒现象已经清楚地表明,中国经济、社会已经到了一个重大转折关口。未来的经济增长很可能不再能够保持原来那么高的速度,这必然导致产业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进而波及社会结构。

@黔黑津京粤

有了实体经济的复兴,才会有稳定长远的内需,才会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尽管这必然使得经济增速慢下来,但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增长方式的转型,却是必需的。

@#第一时间#

现在小企业太难做了,税务部门给你设定赢利率,工人工资大幅上涨,原材料也上涨,人民币升值,这些对中小企业的赢利能力造成巨大压力。国家应该对中小企业大幅减税,扶植中小企业,扩大就业,才能完成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I专家观点 I

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

对于纠正经济结构不平衡的必要性,政府早就有了认识。事实上,在“十一五”规划中就规定了要在2010年实现经常项目的基本平衡。但是实施结果却与计划目标大相径庭。个中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涉及风险偏好、路径依赖、利益平衡等等。总是希望步子慢一点、震动少一点,结果机会就丧失了。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是非常正确和非常重要的。我以为,“紧迫性”三个字十分重要。在过去一年中,为了遏制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我们所推行的一些刺激政策使得中国的一些结构性问题进一步复杂了。我们必须带着强烈的紧迫感调整结构。否则积重难返,当最后不得不调整时,我们将付出更为巨大的代价。

2010年12月20日,位于杭州市长板巷的一家家政服务部门口,张贴着“急聘保姆,薪水给力”的招牌,负责人杨长友正为年关保姆的供不应求而有些犯愁

中国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投资率过高。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的投资率就高达45%左右。目前,由于刺激政策引入,中国的投资率应该已经突破50%。这样高的投资率在世界上大概是绝无仅有的。更令人担心的是,中国的投资率不仅过高而且自2001年以来在不断上升。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投资率过高,必然导致投资效率的下降。事实上,中国目前的增量资本产出率已经超过6。大大高于一般国家(日本增量资本产出率为3左右)和中国过去的水平(1991至2003年中国的增量资本产出率为4左右)。换言之,为了取得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中国现在的资本使用量比五六年前增长了50%。

此外,投资率的不断提高,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是不稳定、不可持续的。在初始阶段,投资率的提高必然导致经济的过热。例如,2003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偏热和过热主要是投资过热导致的。但是,投资过热导致的经济过热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就会转化为产能过剩。

在推出刺激方案时,为了避免进一步恶化产能过剩,资金主要投向了基础设施领域。这是一种明智的做法。但也仅仅是一种次优的做法。基础设施投资本来就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收回投资,而单纯的基础设施投资则根本不能创造收入。我们已经听到了高速铁路运营收入不足已维持运营成本的故事,现在我们不能不对今后银行是否能够收回贷款和利息、政府当下的财政支出是否会转化为未来财政收入感到担心。因此,调整经济结构在“十二五”期间是一个不得不攻坚的战略选择。

I“微”观经济生活 I

@肖弦弈

中国终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看着从身边经过的老外,自己顿时萌生了世界富翁排行榜上老二的自豪感。但好景不长,明天又要给女儿交幼儿园赞助费了,我斜着眼看着老婆,老婆狠狠地瞪着我说:“全地球都知道你这么富了,咋兜里就掏不出钱来呢?!”

@深邃的蓝火热的品红

准备金率又上调了,2900不保了,CPI被指下调了,油价又拉高了,有色金属又是历史高位了。今年必将是加息年,我们的收入也再次被摊薄了。

@巴曙松

各种预测表明,2011年CPI会略高于4%,中位数可能在4.5%左右。在过去5年,政策制定的通胀目标有三年是3%、一年4%、一年5%。“金砖四国”中其他三个国家的物价水平早已达到5%~10%的区间。

@韩志国

归根到底,通胀还是流通中的货币太多。短期应对之道,就是把过量的票子收回来,才能真正物价稳定。长期来看,回收货币的同时也要改变GDP至上的倾向,还要改变土地财政制度,加快财政体制向公共财政转变。

@以公正的名义

2011年房价走势让人纠结,是不是进入了加息通道让人纠结,CPI结构的调整是否有更深的含义让人纠结,工资涨跟不上物价涨让人纠结。这不,一大早说油价又涨了……纠结何时了?

@快八八

如果中央这次调整房价的定位是在调整经济结构背景下的整理,那么目的就是让资金撤离房地产,从而转移投入到新的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行业项目上,进而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如果这个前提成立,那么房价下跌是必然的。因为房价已经妨碍了国家利益,可持续发展的利益。

@叶檀

无论房地产市场对于中国GDP有多重要,但所有理智的人都已经认识到房地产对中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风险。如果中国融资抵押担保、资金的流动之源全部来自于房地产,如果中国的GDP来自于水泥砖块,中国就是下一轮资产泡沫与产业空心化的圣殿。

@许小年

政策多变,地产商谨慎观望,开发速度放慢,未来供给下降。影响供给预期的还有18亿亩红线、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等等。理解了预期,晚上就不必去小区数电灯了,空置率再高,房价也下不来。黄金的空置率是多少?接近100%,谁买黄金是为了使用?预期通胀和有限供给决定金价。

@张欣然

“京15条”调控除解决本行业的问题之外,还应兼有控制城市人口规模、调整全市经济结构之重任,而为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北京市“限购、限贷、限外”等政策恐将“常态化”。

I专家观点 I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理论上可以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胀必定与货币超发有关,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过度发放的货币现在已经显示出很大的副作用。但等大家对此都形成统一认识并不易,所以处理通胀问题往往显得滞后。

同时还应该看到,通胀又不只是一种货币现象,如果有商品或广义的资源供应入市,则价格当可回落或平缓。增加商品或资源供应,可以有很多选择,比如,应增加有质量的服务,如医疗、教育等。

目前政府已经采取较多方面的措施,希望稳定总体价格水平,包括价格管制。不过,我早就提出,如果政府压价把供给也压制住了,则是愚蠢之举。此外,扩大进口也可以缓和国内通胀。

加息就像是给货币老虎多喂块肉,当然有助于暂时把它稳在笼子里。可是,老虎却因此变得体型更大,胃口也更好了。但问题尚未根治。消除负利率还不等于消除通胀的压力。道理很简单,即使利率在物价指数之上,物价总水平也可以升到不被接受的高水平。高利率不过有助于抑制高通胀预期可能转为恶性通胀的几率,但并没有根除通胀压力。

加息也是“加价”。物价总水平过高的根源是货币总供给过大,非到源头下工夫无法根除。仅仅调控金融机构与其客户的关系还不够,正本清源,还要调节金融机构与央行的关系,特别是根除当下央行在开放条件下被动超发货币的机制。

尹中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对于当今的中国投资者而言,所谓的资产价格主要包括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就目前的时点来说,投资者更关注的是房地产价格,因为如果房地产泡沫破灭,股市一定会受到巨大冲击。

如果说当前的中国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的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反对的人应该不会太多(当然,一定有反对者),一个简单的对比是:最近10年来,这些城市的房价上涨幅度超过200%,部分市场涨幅超过500%。从横向比较看,中国北京、上海等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远低于日本的东京和韩国的首尔,但当前北京、上海的房价已经高于东京和首尔。对于投资者而言,泡沫不可怕,没有资产价格的泡沫就没有迅速致富的机会。问题的关键是资产价格泡沫何时破裂?为何破裂?依个人之见,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的时点很难预测,但清楚了泡沫破裂的原因就能够在泡沫破裂之前做到未雨绸缪,对泡沫的破裂作出充分的估计。

2010年1月7日,上海一家超市的产品促销宣传单。目前各种粮品价格已较2010年初有了较大幅度的上涨。这对居民生活造成了较大压力

I延伸阅读 I

学会喜欢通胀

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已成为全世界最受关注的数字之一。本周公布的数据表明,1月份通胀率为4.9%,去年同期只有1.5%。这一数字比预期要小,但并未平息人们对政府会因通胀爬升而给经济踩急刹车的担忧。不过,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应该欢迎较高的通胀率,它可以比货币升值更有效地使中国经济实现再平衡。

中国近期通胀率升高主要是受食品价格推动,但非食品通胀率亦升高至2.6%,为2001年首次发布数据以来的最高值。工资涨幅更快。多年来,巨大的劳动力储备使得中国平均工资增长率一直不及生产率。但随着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愈来愈少,如今的工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生产率。

欢迎更高的通胀——那些从一开始就被灌输通胀无论怎样都是件坏事的经济学家定会唾弃这样的观点。但事实上,通胀率略有提高能够帮助中国经济实现再平衡。中国的最大不平衡在于消费不振,主要原因是工资占国民收入的份额在减少。只要工资增长赶不上生产率,经济中的产出就会多于消费,从而出现经常项目盈余。如果工资能够以比生产率更快的速度增长,工人分得的蛋糕就会更大,消费就能得到提振,外部盈余就会有所减少。

工资推动型通胀还能提高出口品的价格,从而有助于中国减小贸易盈余。传统智慧认为,人民币升值会削弱中国经常项目盈余。但这一观点并没有多少实证证据支持。

另一条提高真实汇率之路是让国内通胀率高于国外。对美国进口商来说,中国出口品的人民币价格提高5%和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并无区别。如果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升值,将造成出口企业大量裁员。如果人民币逐渐升值,又会如2005—2008年那样吸引大量投机资本流入。通胀在改变真实汇率方面的作用已经有所提高了。自2009年年初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只升值了4%,但根据本刊(英《经济学人》)的计算,人民币对美元真实汇率(以单位工业劳动力成本衡量)升值幅度高达17%,因为中国劳动成本增长远快于美国。

出现通胀失控的风险又有多高?这一情形曾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在拉美发生过,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也发生过。引起失控风险的原因通常是财政支出过度以至于不得不以印钱的方式融资;或是劳动力市场僵化以至于央行无法阻止工资—价格螺旋。中国与过去的拉美不同,在财政纪律方面有着良好的记录。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也要比绝大部分工人都在国有部门上班的20世纪80年代有了很大提升。

中国的情形更像是日本和韩国的快速增长时代,而不是拉美。日本在1972年之前、韩国在1996年之前都经历了超过15年的高增长阶段,GDP平均增长率在9%左右。两国的平均通胀率保持在5%-6%,并没有加速到失控的程度。中国政府当然不能满不在乎地坐视物价上涨。中国需要设置一个明确的通胀目标以稳定预期。银行存款利率应随通胀的升高而升高,以促使家庭将钱存入银行,而不是投入房市和股市进行投机,否则负真实利率会吹起资产泡沫。这意味着中国还需要一个更为灵活的汇率机制,从而能够在美国维持低利率时升息。但略有提高的通胀率对于中国来说也是值得欢迎的。

摘录自2月17日英国《经济学人》:“Learning to like inflation:Higher inflation could help to rebalance China’s economy.”

猜你喜欢
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搞活一座城,搞好“夜经济”
夜经济 十人谈 激荡另一种美
经济下行不等同于经济停滞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分享经济能给民营经济带来什么好处?
拥抱新经济
“怀旧经济”未来会否变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