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文
“他们”如何表现我们
How to express us by them
杨卫/文
失落的天堂 布面油画 380cmx1000cm 2009年至2010年 赖圣予 杨晓钢
“他们”是一个艺术创作小组,成员就两个人,他们是赖圣予和杨晓钢。为什么取名“他们”,我并不清楚,猜想可能是为了冷眼看世界。所谓旁观者清,清就清在旁观者没有落入思维定式的俗套。“他们”正是这样做的。从最初入道,“他们”以戏谑的方式来演绎艺术界的各种事件,冷眼旁观的视角便成为了“他们”的创作理念。当然,这种旁观并不是逃离,也不是熟视无睹,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对现实更深的介入,是拂去事物表面的尘垢,揭示存在的本质。这就像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认为存在本身就是荒诞一样。事实上,人从生到死,只不过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来临之前,存在便已经存在,只是有些暗淡无光,有些荒诞不经。如何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使存在发出亮泽,获得实实在在的质感?唯一的方式就是逃离存在的荒谬,继而通过对意义的发现,哪怕是假设,让自己的存在于黑暗中燃起希望。这是存在主义的深刻,也是存在主义的绝望。我不知道赖圣予和杨晓钢是不是受过存在主义的影响,但作为当代的知识青年,一定会或多或少有过接触,所以“他们”横空出世,以诙谐的幽默、戏谑的调侃博得大家关注之后,并没有继续这种玩世不恭,而是抽身远离,从先前的玩笑现实转到了冷眼看世界。如果追究起来,这应该还是存在主义所起的作用,是存在主义让“他们”意识到了还有一个高于现实的“意义”。
上 西藏 布面油画 180cmx280cm 2008年 赖圣予 杨晓钢
下 地产 布面油画 TIF图像 180cmx280cm 2007年 赖圣予 杨晓钢
上 卫星基地 布面油画 180cmx280cm 2008年 赖圣予 杨晓钢
下 坦克 布面油画 180cmx280cm 2007年 赖圣予 杨晓钢
“同一间房子”系列是“他们”的成名作之一。在这批作品中,“他们”营造了一座空中楼阁,房间内部的陈设尽管均取材于现实生活,但又都好像与世隔绝,带有某种形而上的意味。房间里面不断变幻的内容,如前世今生的对话、古今中外的交错,以及人与人的过招等等,与窗外闪烁不定的场景遥相呼应,又无不反映出了当今存在的社会现实。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的取镜方式,以不变应万变,就好像一部电影,从小小的银幕中演绎出了人间万象和世态炎凉。这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并置,即所谓“陌生化”处理。其陌生之处就在于形而上的理念与形而下的生活相交织,呈现出了天堂与地狱共舞的景象。在这样的一幕幕景象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顿时变得陌生了,就好像飘浮在云上,让我们感觉到现实存在的荒诞。这就是“他们”的批判性,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通过将现实陌生化的悬置,带给我们反思。可以说,这也是“他们”为我们打开的一扇认识之窗,为的是棒喝我们这些执迷不悟的芸芸众生,让我们也能够跳出三界之外去寻找意义的归宿。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寻找意义的冲动,“他们”才没有把自己的探索止于“同一间房子”系列,而是从窗口跳出,冲到屋外又创作了许多大幅直面当下社会现实的作品。不过,我有一种感觉,总感觉“他们”还会往形而上的层次跃进,去创作一些关乎理想社会的图景。这当然不只是依据“他们”在表现社会题材时仍然保持了先前的“陌生化”处理方式,将批判的精神植入了其中,而在于“他们”所享有的创作理念——从存在主义入手,必然也会像加缪把自己作为“局外人”一样,越过存在的围墙,去点燃意义的灯火。
失落的天堂1 布面油画 280cmx600cm 2009年 赖圣予 杨晓钢
2010.12.22于通州
上 夜宴 布面油画 180cmx280cm 2008年 赖圣予 杨晓钢
下 家庭 布面油画 180cmx280cm 2007年 赖圣予 杨晓钢
上 看山 布面油画 180cmx280cm 2007年 赖圣予 杨晓钢
下 总统山 布面油画 200cmx300cm 2007年 赖圣予 杨晓钢
上 CCTV 布面油画 180cmx280cm 2006年 赖圣予 杨晓钢
下 上海之一 布面油画 180cmx280cm 2006年 赖圣予 杨晓钢
上 游园惊梦 布面油画 120cm 2011年赖圣予 杨晓钢
下 失落的天堂 布面油画 300cmx280cm 2008年赖圣予 杨晓钢
赖圣予(赖盛),男,1978年出生于湖南邵阳。200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现居北京。
杨晓钢,男,1979年出生于湖南宁乡。200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 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