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军,吴映梅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对策研究
刘建军,吴映梅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区域创新是区域竞争力的源泉,其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了地区发展的效益和潜力。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一直较低,近几年在全国的排名虽有很大提高,但通过对2009年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各指标的分析可知,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区域产业层次低、外资企业比重偏低及产、学、研联系不紧密等仍是制约云南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为云南省制定下一步区域发展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对策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作为国家创新能力在区域层次上的具体实现,区域创新能力代表了创新要素在一定区域内聚集、整合以及推动持续创新的基本能力[1]。通过提升创新能力,一个地区不仅能加快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也有利于开发本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化投资环境。云南作为西部一个欠发达的省份,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区域创新能力弱,要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尽快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区域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核心是促进创新机构间的互动和联系,表现为对区域经济系统贡献能力的提高。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编著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显示,在2009年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排名中,云南省以综合指标效用值24.32的得分,在全国排名第22位,较之2007年的28位、2008年的23位都有很大提高,但是与我国较发达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区域创新能力第一的江苏省相差多达31.31分,在全国仍处于下游水平。从对各省区综合创新能力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看,云南近年一直位于创新能力最低的第五类。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的经济效益5类,这5大类又包含23项指标。在区域创新能力5类主要指标中,云南省在全国的排名相对于2008年各有升降,创新综合排名比2008年上升1位,这主要归功于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的提高,分别比上年上升了8位和4位。但是其他3类指标的排名相对于2008年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知识获取下降最多(见表1)。
表1 2008-2009年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各项指标排名变化
由于区域发展投入的各要素发挥成效具有延迟 性的特点,本文运用2007-200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分析。
(一)知识创造能力
知识创造综合指标包括三个分指标:研究开发投入、专利和科研论文综合指标。2007年,云南省研究与实验发展全时人员当量为17 819人年,居全国第24位,与排名第22位的广西(人员当量20 141人年)相差也较大;政府科技投入21.54亿元,居第19位,投入占地区 GDP的0.45%,排在第14位,但政府科技投入增幅仅列全国第28位;专利方面总体产出水平不高,但效率相对较高,每亿元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产生的发明专利申请数达到了6.12件,居全国第4位。科技论文产出水平较低,仅列全国第 28位[2]。
(二)知识获取能力
知识获取方面,近几年云南在全国的排名变化较大,2007年至2009年的排名分别为29、16和24位,2009年比2008年下降了8位,主要是因为技术转移和外资企业投资综合指标排名较上年分别下滑了7位和6位。具体来看,科技合作综合指标居第27位,与2008年位次一样;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活动筹集资金中来自企业的比例仅为6.0%,排在第26位;技术转移方面,技术市场交易额居全国第16位,国内技术成交金额和国外技术引进分别居国内第13位和第19位,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国外技术引进金额增长率为-22.12%;外资企业投资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资金中外资部分45.42亿美元,居全国第25位。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云南省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低,2007年在全国排名甚至跌至30位,2009年回升至26位。具体看,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为1.01%,居26位;大中型企业仅有研发人员1.74万人,居26位;企业设计能力较弱,总体排名全国最后一位,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与增长率均列全国24名以外;企业制造和生产能力水平也比较低,较2008年的21位下降了5位。但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综合指标排名由上年的26位跃升至2009年的14位,销售收入达到335亿元,增长率位居全国第一。
(四)技术创新环境与管理能力
近年来云南创新环境排名波动较大,2009年在全国排名第19位,与2005年和2007年基本相当,但比2008年上升了8位。其中创新基础设施综合指标位居全国22位,公路总量和人均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电话、国际互联网等基础设施仍亟待改善;劳动者素质指标位居全国第10位,比上年有大幅度的提高,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和增长率分别占全国第4位和第6位,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增长位居全国第2位;金融环境综合指标居22位,其中:国家创新基金获得资金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获得金融机构贷款均列全国第23位,地方创新基金匹配资金居全国第19位。创业水平综合指标排名第8位,较2008年上升了23位,高新技术企业较上年增长了38.73%,居全国第3位。
(五)创新的经济绩效能力
云南创新的经济绩效能力较弱,其综合指标位居全国第22位,比2008年上升了4位。其中,宏观经济指标排名第26位,与上年基本相当;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例较上年提高了0.54个百分点;出口额为47.68亿美元,位居全国21位,但增长速度达到了40.6%,居全国第8位;高新技术方面有所进步;就业比2008年有所改善,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指标居全国前列。
总而言之,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如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企业创新意识淡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太少,与国外缺乏技术交流,产、学、研联系不紧密,等等,这一系列因素都制约了当前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尽管近年来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与国内很多省区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从创新能力各项指标在全国的排名分析,制约云南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云南作为我国的一个边疆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而在科研经费投入上也很有限。据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云南省政府科技投入21.54亿元,占 GDP的比例仅为0.45%,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按照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标准,只有当R&D投入强度达到2.5%时,地区才具有科技竞争能力,参照这一标准,云南在科技投入方面任重道远。
企业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从企业的研究与开发(R&D)经费上看,美国、德国、日本乃至韩国,全国平均工业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20世纪80年代即已达到3%以上,跨国公司的这一指标多在5%以上,最高可达20%。而云南省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偏低,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云南省产值过百亿的十大企业集团,没有一家企业用于研发的经费达到总收入的3%。实力强的大企业,由于创新意识淡薄,在研发上投入不足,倾向于把剩余资本流向那些能在短期内便获得高额回报的行业,如房地产。中小企业数量不多,且经济实力比较弱,没有过多的钱投向科研。这种恶性循环的直接后果便是企业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弱,产业发展也越来越缓慢。
(二)区域产业层次低
区域产业技术层次高低不同,所产生的效益也是不同的。云南省地处经济不发达的内陆环境,企业多为依托本土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资源型企业,长期单纯依靠量的扩张来发展,导致企业创新意识淡薄。在几大产业中,烟草目前仍是云南龙头支柱产业;非烟工业主要集中在以有色金属、磷化工为代表的矿产业,属传统的原料型、资源型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生产业在云南还很薄弱。工业产品以初级加工品为主,产业链短,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例如,云南铜矿产量占全国的29.1%,铜金属产量只占全国的13.2%,而铜加工产品产量仅占全国的2.2%,加工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6.7%。云南省电解铝年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但铝加工能力只有4万吨,其中高附加值的铸造合金生产能力只有5 000吨。从高新技术企业来看,2007年,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为240家,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8.9%。而同期国内近半数省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都超过了千家,北京已经达到19 172家,江苏和广东也达到了5 000多家。
(三)产、学、研联系松散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沿海发达地区(如上海、广东等地)的企业都非常注重产、学、研合作,而在云南,科研人员大都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方面,长期重研究、轻应用,忽视“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专家因为受学术要求水平上的引导,在科研选题中,从文献中寻找科研申请项目,而不是从实际需要中选择,导致为数不多的成果往往脱离实际,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很难转化成现实生产力[3],而企业又由于创新意识淡薄或者资金投入有限,急需的、实用性技术无法开发应用。
(四)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偏低
一个地区要想获得更快发展,离不开经济资源的供给和投入,而招商引资带来的速度和效益,已成为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外资企业带来的大量资金,还有隐含在其中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对一个地区发展具有很大的助推作用。在很多地区,外商投资在区域创新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2003年区域创新能力最强的上海市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科技投入中有67%都是三资企业完成的[4]。从2007年云南省大中型企业科研经费投入来源看,大部分来自省内的内资企业,来自外资的仅占4.42%,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云南省外资企业偏少的现状。即使本区已有的外资企业,大多也不具备很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外资企业比例偏低成为制约云南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多方加大科技投入
充足的研发经费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没有资金,创新活动就无从谈起。第一,政府要充分重视科技创新,不断增加科研投入,依法保障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逐年提高;第二,要发挥政府的投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投入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强化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作用;第三,进一步完善担保贷款机制,支持企业通过吸引外资、银行贷款、产权融资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总之,要采取各项优惠措施调动各方积极性,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融资体系。
(二)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合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创新能力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针对云南多数企业产业链短、产品种类少、附加值低的现状,以后要不断加大对技术开发中心和新技术、新工艺的资金投入,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同时要围绕全省十大重点产业进行技术升级,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另外,政府要提供相应的条件,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建设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合作的平台。这样既可以发挥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搞创新的主动性,又能使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为企业服务,双方在价值链上有效整合资源,互相推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外资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区域创新能力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当前外资企业比例偏低的现状,云南省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招商引资来说,良好的环境是一种吸引力、凝聚力、竞争力,这些最终表现为生产力。在招商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方面,努力提高公共配套设施标准,加快园区配套建设,加大工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市政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全方位完善水、电、路、气、网的建设[5]。软环境方面,首先要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改进服务方式,特别是对一些重点客商、重点项目,实行特事特办。其次,要营造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创造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
(四)加快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
纵观国内区域创新能力强的地区,都是城市密布的发达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已经成为我国三大创新极。比如2009年,综合排名由连续7年第4位上升到第1位的江苏省,首先得益于依托长三角的创新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相互依赖,形成了不同于特大城市的区域创新体系模式。城市群基础设施完善,聚集着很强的人才、资金和技术优势,多个中等规模城市构成的城市群,通过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以及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其整体创新效率远高于其他单一的特大型城市,会产生“1+1>2”的集群效果。滇中城市经济圈,作为云南省发展基础最好、发展水平最高、发展前景最广阔的区域,具有交通、科技、文化、产业、人才等各方面的区位优势,无疑在区域创新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五)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
区域创新能力高低是各个方面综合的结果,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因此在区域发展中要扬长避短,加强合作。比如北京依托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创造能力远远强于全国其他省市。但区域创新能力一直位居国内前三甲的广东省,其知识创造能力并不是特别突出,但在其他方面很有优势,尤其是企业创新这一块得分很高,使之仍有较高的综合创新能力。云南作为创新能力较低的地区,应积极开展与外部的经济技术合作。要根据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需要,重点引进一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技术,拓宽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领域;积极参与泛珠三角、滇沪等区域科技合作;加强与次区域、东盟、南亚的科技合作,提高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1]高洪才,董素梅.“十五”以来辽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J].河南科技,2006(6):8-9.
[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司伟.兵团高校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服务途径探索[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8(2):117-119.
[4]李万明,郑国锋.提升新疆区域创新能力的战略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10中):231-234.
[5]洪莹.试论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与策略[J].经济师,2010(5):282.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for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construction in Yunnan province
LIU Jianjun,WU Yingmei
(College of Tourism and Geography Sciences,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92,China)
Regional innovation is the source of th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its ability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benefits and potential of regional development.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Yunnan province has been at a low level,although ranking in the country have greatly improved in recent years,but through analysis each index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Yunnan province in 2009,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shortage of research funding,the low level of regional industry,the low proportion of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es,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was not contact closely are still the important factors has restricted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enhanced,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d combine with the reality of Yunnan province,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Yunnan province formulate next step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Yunnan province;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countermeasure
F061.5
A
1671-9476(2011)01-0126-04
2010-11-02;
2010-11-19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云南边境民族贫困县返贫问题研究”(HZ2009028);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滇中城市经济圈主体功能演进的资源环境基础研究”(20082C048M)。
刘建军(1979-),男,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