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商人在中国城市的跨文化适应调研

2011-09-28 03:46徐腾飞
关键词:外籍义乌商人

徐腾飞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07)

外籍商人在中国城市的跨文化适应调研

徐腾飞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07)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浙江义乌外籍商人为被试对象,调查外籍商人在中国城市的跨文化适应状况。结果显示,外籍商人在中国城市的文化适应与居住时间呈N形水平波动关系;他们在中国城市的文化适应和社会交往状况良好,但带有非同化适应特征;对中国城市的社会支持与服务保障满意度高。

跨文化适应;旅居时间;文化距离;社会交往;社会服务支持

跨文化适应(cross-cultural adaptation)是指对一种新文化的适应过程,一般可划分为包括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心理适应(psychological adaptation),以及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环境能力的社会文化适应(sociocultural adaptation)。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最初是由美国人类学家Oberg(1960)用来指那些旅居者由于面对陌生的社交符号和环境而引起的心理压抑,并由此Oberg提出进行跨文化接触的人会经历蜜月、危机、恢复、适应四个阶段。[1]后来美国心理学家Adler(1975)把文化适应看成是自我文化觉醒从低到高的一个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接触、分裂、重新整合、自律和独立。[2]在此基础上,加拿大跨文化心理学家Berry(1990)提出了一个与心身、行为变化程度相关联的文化融入与适应模式。[3]近年来的研究一般把跨文化适应看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并用U型曲线来表示,即从最初的兴奋陶醉,到适应水平下降,然后又逐渐恢复。国内陈向明(1998)、徐光兴(2000)通过对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美国的适应研究也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4][5]随着到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增多,逐步有国内学者从学术角度研究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阶段、内在结构与维度以及影响因素、应对策略等问题。吕玉兰(2000)对来华欧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不局限于欧美的“四阶段”、“五阶段”的划分,而立足于实证调查与分析,把跨文化适应过程分为“观光心理阶段”、“严重文化休克阶段”、“文化基本适应阶段”。[6]陈慧(2003)则把来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分为生活适应、公德意识适应、交往适应、社会支持适应、服务模式适应、社会环境适应和当地人生活习惯适应等七个维度,并从中国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提出,中国社会特殊的运行规则如“差序格局”、情景中心、中国人看待“自我”和朋友的方式等这些价值观极大地影响了留学生的社会适应。[7][8]

通过文献回顾笔者发现,目前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多是以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资料为基础,通常聚焦于在美国留学的各国学生,主要研究层面也是基于跨文化教育与管理对策的心理学领域,而对于来华旅居的商人、专业技术人员、旅行者等对象的文化适应研究少之又少,特别是从城市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层面进行的研究及其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本研究试图对外籍商人在中国异质文化情景中的生活满意度和社会适应状况作初步探讨,为跨文化适应问题增添研究视角。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在样本选择上,本研究选取在浙江义乌的外籍商人为被试,并依据在浙江义乌外籍商人的构成特点和文化距离远近把调研群体分为日韩籍商人、中东籍商人以及欧美籍商人。

(二)调研问卷

借鉴Furham&Bochner(1986)[9]以及Ward&Kennedy(1999)[10]等人的文化适应量表,并根据本次调研主要问题从文化距离和时间这两个维度进行修订设计,采用五点量表,记分1~5分;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社会文化生活”适应度共25个项目,第二部分“社会文化活动”参与度共10个项目,第三部分“社会服务支持”满意度共12个项目。

(三)数据收集

本研究以问卷的形式对外籍商人在浙江义乌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进行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共发出102份问卷,回收87份,有效问卷79份,有效率90.8%。问卷语言是英语,主要发放于外籍商人相对集中的国际贸易城、国际会展中心以及义乌江东街道等。被试对象中18~23岁占20.4%,24~29岁占33.3%,30~35岁占13%,36~40岁占24.1%,大于40岁的占9.2%;其中中东阿拉伯国家外籍商人群体占多数,比例为68.4%,日韩籍商人占20.2%,欧美籍商人占11.4%。

二、分析与讨论

(一)在时间维度上适应状况呈N形水平波动

通过适应困难程度与旅居时间对应关系的问卷得分表明,外籍商人在中国城市(义乌)的文化适应状况随着时间的增加呈N形水平波动,没有出现期待中的U型曲线。这可能是因为数据取自不同国家的商人,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年龄、适应历程各不相同,这就使得时间维度上的规律性变得难以捕捉。

图1

调查图表显示,外籍商人在1~12个月里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总分达到为179.82的高分,适应能力处于上升状态,但这个适应期的时间比较长,说明来华的外籍商人对不同于本国的社会文化和人文风俗等充满着好奇并不断扩张,但第一次离开熟悉的环境、家人和朋友,特别是存在沟通上的语言困难,他们心理难免会感觉到挫折感,所以文化适应能力缓慢增强。从6~12个月到30~35个月,再从36~40个月里他们的适应能力总分一直处于下降阶段。从6~12个月的179.82分到30~35个月的167.33分,下降程度不是很大,可能外籍商人在文化适应中处于初步纠葛期,在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些许困难。而36~40个月从167.33分下降到146分,下降的幅度相对比较大,说明外籍商人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已不止存在于表面的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深层次不适应的东西开始显露出来。[11]40个月以后的外籍商人文化适应能力由146分上升到156.36分,虽然上升幅度不大,但也说明经过纠葛困难期后,外籍商人学会了面对困难、解决困难,从好奇心的感性适应过渡到了理性生活。但40个月后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得分低于1~12个月期间的能力分,并且整个调研时间段内适应能力上下波动没有预期的强烈,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二)在文化距离维度上适应状况总体良好

当社会生活变化给人带来压力时,母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差异性会起到调节作用。跨文化适应的一般假说是文化距离越大,适应就越困难。

以下是本调研问卷中针对包括物质生活维度、人际行为维度和认知价值维度的社会文化适应难易度提出的25个项目的平均分(分值越高越难:1=没有任何困难,2=很少困难,3=一般,4=较大困难,5=很困难)。

表1:社会文化生活适应状况平均分

根据以上25项内容,外籍商人的社会文化适应平均分2.68,应该说他们在中国城市(义乌)的社会文化适应状况总体上良好。

1.物质生活适应状况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外籍商人的物质生活适应状况较好(平均分2.50),其中感到最不适应的项目内容依次是:“办理出入境签证等手续”、“找到我喜欢吃的食物”、“日常的医疗保健”和“适应当地人口密度”。在面对面的访谈中,许多外籍商人都提出在办理出入境签证等手续时存在较大的困难,他们希望中国可以对此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由于被试对象阿拉伯商人占了绝大多数,宗教文化与信仰的差异导致饮食是阿拉伯商人每天直接面对的一个日常生活问题,尽管在义乌当地也有很多的阿拉伯餐厅、埃及餐厅、土耳其餐厅,但在普遍接受程度上有一定限制,而日韩、欧美籍商人明显容易“找到我喜欢吃的食物(平均分2.36)”。在日常的医疗保健上反映出与西方国家的全民医疗服务、全民健康保险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我国“看病贵”、“看病难”仍是个大问题。中国义乌和大部分中国地区一样气候良好,四季分明,因此除了人口密度大以外,当地的气候与城市卫生环境对于外籍商人来说问题不是很多,所以“当地气候与城市卫生环境”最容易适应,同时“当地居住条件”、“交通购物以及使用中国货币”等也是外籍商人容易适应的项目,这说明中国的居住条件令人满意,中国的商品特别是义乌小商品种类繁多,外籍商人很容易购买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在当地就业”问题不大说明大部分的外籍商人不是给别人打工,而是自己当老板、开办事处。当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解决子女入学问题”比较容易适应时,笔者带着困惑回访了部分外籍商人,原因是样本中年龄24~29岁的占了33.3%,是所占比例最高的一个年龄段,因此他们现在的事业也如他们的年龄一样处于发展阶段,很少时间和精力去安排解决子女在中国学习,而且在他们本国对于子女学习有提供一定的优惠和补贴,因此大部分的外籍商人子女还是选择在本国上学。在生活节奏上,调查数据显示主要是中东阿拉伯商人比较难以适应,阿拉伯商人天生性子有点懒散,明显不太适应中国义乌人们比较快的生活节奏。

2.人际行为适应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外籍商人在中国城市(义乌)的人际交往行为方面基本适应(平均分2.79),其中“克服思乡的情绪”最困难,说明在中国城市长时间居住的外籍商人最难抑制和克服的问题就是思乡的情绪,在生活最困难最无聊的时候,在为事业和生活不断拼搏而劳累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想起亲爱的亲人和可爱的家乡。“接受当地中国人的交际礼仪方式”相对困难,可能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充满着神奇色彩的礼仪方式、当地居民的复杂人际交往给外籍商人的社会适应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访谈中阿拉伯商人说自己很不理解在中国为什么亲人见面也不拥抱。外籍商人心里明白与中国人合作就必须“和中国人交朋友”、“与中国异性交往”、“与不同种族的群体交流”,但适应得分低于“让我自己被理解”,这说明中国居民的态度友好,外籍商人相对容易交到朋友,但在实际交往交流中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双方存在一定的理解问题,特别是在“面对并处理不满意的服务”时外籍商人感到交流沟通困难。在浙江义乌的外籍商人非常多,对当地的居民来说看到外国人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所以外籍商人基本上不存在应对“盯住看”的困难。

3.认知价值适应状况

在三个维度的适应上,认知价值方面的适应是最困难的(平均分2.87)。“尊重中国人的道德规范”、“理解当地人的价值观”存在着很大的适应困难,说明外籍商人在中国城市的文化适应中基本保持了自己母文化的默认,并往往以这种默认作为他们行动(判断、处事和交往)的认知基础,也就使得他们在遇到不同的文化价值碰撞冲突时不会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外籍商人在中国接触的是全新的政治体系,又因为语言和价值观的不同,他们对中国的政治表现冷淡。访谈中笔者提了一个问题:“中国现任的主席是谁?”这个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答案的问题,住在中国城市多年的外籍商人却不知道,可见他们在政治文化上的距离偏向较远。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水平,外籍商人要理解中国语言的深层含义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面对面的访谈中,笔者明白中国有真实情感和客套的区分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比如说中国人很客气,在生意的达成之后主动要求客户去用餐,但同时心里又希望人家的拒绝,因此这样使得外籍商人分不出中国人的真实情感或客套,不明白中国人到底怎么想的,想怎么样。由于他们不懂中国浓厚的文化底蕴,当中国人提起笑话的时候,除了跟着大笑,他们基本上是一头雾水。

(三)在文化活动参与上主要呈现业缘关系

为了进一步探索外籍商人在中国城市的文化适应状况,笔者设计了第二部分“社会文化活动”参与度10个项目(分值越高参与度越高:1=从不参加,2=很少参加,3=有时参加,4=经常参加,5=频繁参加),调查在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自然环境以及中国独特的生活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准则下,外籍商人在中国城市的实际参与文化活动程度如何。

表2:社会文化活动参与度平均分

从以上调查结果数据表明,融入中国当地主流文化活动的内驱动力在外籍商人中是基本不存在的。访谈中,在中国城市(义乌)的外籍商人社会交往对象主要集中在外国朋友和同事之间,与中国人的交往基本上仅限于同事,而且由于外籍商人的工作特殊性,其在当地结交的朋友往往是业缘关系的同事或合作伙伴,所以经常“拜访我的同事和朋友”,其中工作交往频率最高,生活交往次之,私人交往频率最低。被试者对所居住城市的社区与政府活动参与度极低,对“当地社区组织的活动如卫生检查、巡逻”,以及“当地的政府行为如旁听政府工作报告、出席官方座谈会”等,除了极少部分中东阿拉伯商人之外,多数被试者表示并无参与的意愿,而访谈中却有多位外籍商人对自己单位里的业余活动或商业协会、贸易促进联合会的活动参与愿望相对强烈。因此,外籍商人在中国城市的社会活动交往主要集中在业缘关系中,业缘关系的社会活动参与度高于地缘关系。

外籍商人在中国城市的生活适应也是一种选择性的适应,如果说在他们身上能看到某些改变的话,可以说基本上是属于马斯洛所说的一些基本需要层面上的变化,如为了吃中国菜学习使用筷子,为了生意谈判、看懂中国电视报纸而学习汉语等等。从访谈中可知,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是如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入乡随俗”地去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的文化生活,比如“我参加中国文化课,如绘画、地方音乐、书法、烹饪等”的比例就很低。调查数据显示,外籍商人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更看重些,除了经商赚钱,他们把来中国工作看成是丰富人生阅历、提升自己职业生涯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难得机会,所以愿意“有空的时候在中国各地旅行”、“参观中国文化展,看中文电视和电影,读中文报纸等”,在保持自身独立的同时有选择地去接受当地的文化风俗。

(四)在社会服务支持的满意度上反映较高

学术界认为社会服务支持网络对旅居者的适应有很大的影响。问卷第三部分12个项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外籍商人对中国城市(义乌)社会支持以及商业服务网络的满意程度(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1=非常不满意,2=不满意,3=一般,4=满意,5=非常满意)。

表3:社会服务支持满意度平均分

调查显示,外籍商人对中国城市(义乌)社会支持和服务模式的满意度平均分在3.0之上,说明在中国城市(义乌)的外籍商人对生活工作条件、居民的公共道德、社会关系、开放程度、友好程度、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治安、城市公共设施、贸易交流环境和政府政策支持都较满意,体现了当地政府为外籍商人提供的社会支持和服务模式得到了认可。其中“社会保障体系”的平均分较低,从访谈中了解到其中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当地市政府还没有很好的专门为外籍商人提供比如关于医疗保险、法律咨询等方面的保障。

三、结语

(一)若干结论命题

基于以上分析讨论,本调查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命题:

1.居住时间长短对外籍商人在中国城市的文化适应有影响,但不显著。总体趋势是适应状况随着时间的增加呈N形水平波动,不同于U型曲线表现强烈,在36~40个月左右的生活期出现最大的文化适应困难。

2.外籍商人基本适应中国城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具体而言,他们在物质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适应状况要相对好于在认知价值维度上的适应。这个命题一是反映出了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独特性;二是说明在中国城市的外籍商人对自己的母文化有高度的认同感,空间的变换并未因此完全改变他们个人的文化身份,反而由于母文化和政治的差异,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孤独感;再是可以折射出他们在中国城市呈现的更多的是“商人”身份,物质生活条件和与中国人打交道是他们必须接受的选择,文化价值观念与政治道德标准在他们的生活天平秤上相对轻一些。

3.外籍商人在中国城市的社会交往以业缘关系为主。他们对所居住城市的社区与政府活动参与度极低,没有进入中国主流社会的主观愿望,他们当中有许多人不清楚所居住城市的主要产业、领导人,往往把最重要的交际圈子限定在与自己同类的有业缘关系的经商朋友、同事之间,社会关系结构具有有限的、封闭的“商人”属性。

4.实现自我价值是外籍商人在中国城市的业余生活追求。外籍商人在中国城市的休闲方式和内容都较丰富。旅行基本上是每位被试者提到的休闲活动,利用休假时间到中国各地旅行,欣赏风景的同时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另外学习中文也已经成为外籍商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业余活动。除了经商这个职业实践追求目标,他们在业余生活中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如何实现自我的价值、如何把握人生不同境遇中的机会。

5.外籍商人在中国城市的生活满意度较高。尽管外籍商人对某些中国政治文化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采取“和而不同”的非同化适应态度,尽管当地的医疗保险、法律援助服务不尽满意,但他们认为当地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支持网络对他们帮助很大,中国城市的商业服务模式和社会支持基本上能适应外籍商人的需求。

(一)研究不足之处

1.本研究的被试者主要来自单一城市(浙江义乌),且样本量在文化渊源上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中东国家籍商人身上,在调查结果上可能会影响数据的偏离。

2.本研究仅局限于外籍商人在中国城市的文化适应、社会交往和满意度等三方面的基本状况展开调查,对于这三方面影响因素以及个人因素(性别、年龄、国籍以及教育层次等)的相关分析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

(注:本文系2009年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9N57)

[1]Oberg K.Cultural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7(3):177-182.

[2]Adler P.S.The transitional experience an alternative view of culture shock[J].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1975,(15):13-23.

[3]Berry J.W.Psychology of acculturation:Understanding individuals moving between cultures[J].InBrislin Richard W.ed.Applied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Newbury Park,Ca:Sage,1990.232-253.

[4]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73-179.

[5]徐光兴.跨文化适应的留学生活——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援助[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84-188.

[6]吕玉兰.来华欧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调查与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增刊).

[7]陈慧.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社会心理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8]陈慧等.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704-780.

[9]Furnham A.,Bochner S.Culture shock:Psychological relations to unfamiliar environments[M].London:Methuen,1986.109-112.

[10]Ward C.,Kennedy A.The measurement of sociocultural adap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9,(23):659-677.

[11]练凤琴,等.外籍员工在中国的文化与心理适应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2).

猜你喜欢
外籍义乌商人
Preface of “Trends in Nanomaterials and Nanocomposites:Fundamentals,Modelling and Applications”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 Yiu-Wing Mai's 75th birthday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福利
义乌展
言而无信的商人
威尼斯商人
论高校如何加强外籍教师的管理
浙江义乌: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
我所见识的印度商人
为义乌试点聘任公务员制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