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泉 王君杰
迁?不迁?因企而异
■文/魏泉 王君杰
产业转移的大潮已经从国际蔓延到国内市场。与其被动地受这股大潮的冲击,还不如顺势而为,主动前行。我国陶瓷产区分布广,广东佛山、山东淄博、辽宁法库及江西高安等地都建有大量陶瓷产业园,许多中小型陶瓷企业在市场经济下自发积聚力量,形成了大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有比较优势,就会引起产业转移。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东部沿海陶瓷产区曾经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然而,经过多年的聚集发展,这些区域的发展逐渐遇到瓶颈:水电负荷过重、人口密度高、地价和房价飙升、劳动力成本和生活成本提高……显然,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以广东陶瓷为例,作为沿海发达地区之一,广东经济具有两个特色:一是形成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二是中小企业数量多,大约占全部企业总数的8成以上。如今,迫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沿海地区的陶企向内陆转移成发展趋势,大、中、小型企业纷纷做好了产业转移的准备。
企业产业转移通常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企业发展受多个资源因素的制约。企业发展需要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低成本的生产要素,还有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企业所在地软、硬件基础设施,市场、信息和管理人才,以及企业发展的潜力等;二是受地方政策的影响。如政策优惠、银行贷款、人才吸引及媒体宣传等,优惠政策为企业带来现实的利益,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分布差异很大。经济发展差异导致各地的资源结构和比较优势都有很大的不同,成为推动产业转移的重要力量。产业转移能助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如为吸引人才、降低原材料成本,可以将劳动力密集的生产部门转移到劳动力丰富、生活成本较低的区域;或将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转移到环境容量较大、治理价格较低的地区等。通过产业转移,实行跨区域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创新能力对其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企业管理水平、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和技术人才是否充足,以及市场分析和产品创新能力、根据市场变化趋势和竞争对手运营情况,适时调整自身发展战略的能力,都可能影响企业的成长。企业经营者的市场分析与机会识别能力、重大决策能力等对企业制定相关决策也有较大影响。
在产业转移中,中小型民营企业往往非常活跃。但我国国情特点在于,积极推进产业转移的中小企业同时也是新兴的非国有企业,它们积极参与产业转移,不仅是迫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同时也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在这一企业群体中,不乏富有冒险精神、积极开拓进取的企业家,但是能够经历市场洗礼并留存下来的企业往往不多。因此,企业家的个人能力对企业的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影响。
资本是带动其他生产要素的关键。企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员工薪资支出、企业扩大规模的投资以及引进和创新技术等都需要资金支持。经济全球化为产业转移过程中引进外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有利于推进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深入发展。
据调查,大多数企业管理者最理想的转移地应该具备以下优势:
① 承接产业转移的地方政府为转入企业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并且能保证这些政策在长时间内的稳定性,企业家们会优先考虑;
② 当地政府为企业提供便捷的物流服务,或者当地政府有着较为通畅的交通优势,是对他们最大的吸引力;
③ 当地政府能够为企业提供便利的商业贷款,企业会将该地作为转移地的第一候选;
④ 能为企业提供大量的人才和劳动力也是众陶瓷转移企业考虑的重要因素。
很多陶瓷企业表示,自己正准备将生产工厂转移到内地,然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与预期有一定差距。比如,承接地虽有优惠扶持政策,但因政府组织结构调整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政策不具备延续性;此外,当地思想意识相对落后,相关配套设施跟不上,不利于企业升级优化。
他们表示,承接地的条件倘若无法改善,大半企业将考虑关闭承接地的工厂,另寻他地。可以看出,产业转移并非一厢情愿之事,转移时机和条件不成熟,势必会消耗企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所以,陶瓷企业在考虑产业转移时,最好能仔细研究和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承接地,避免再次转移。
东部陶企迁往中西部是大势所趋,但并非所有东部沿海陶企都要迁到中西部。某些企业的生产原料集中在东部,这些企业迁往中西部显然是不合适的;还有一些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较高,或是产品档次较高,企业利润好,在原产地能够继续很好地发展,这些企业也不必急于迁往中西部。而且,无论东部沿海地区新经济多么发达,总要保留一部分高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发达国家亦如此。
产业向中西部迁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件关乎行业是否科学发展的大事,一定要符合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规律,自愿、合理、循序渐进地完成。迁移要做到有层次、有步骤、分阶段,并且要根据企业的特点决定具体迁往中西部哪些地区。只有长远考虑,科学发展,才能保证西迁企业转移的顺利进行,确保达成产业转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