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风筝飞满天

2011-09-28 00:34:30
浙江林业 2011年2期
关键词:斗笠韩信飞鸟

春日风筝飞满天

春回大地,微风拂面,又是放风筝的好时节。风筝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2000多年。在延绵的历史长河中,风筝在众多领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风筝的起源

斗笠、树叶说。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吹走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像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的习俗。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的。

帆船、帐篷说。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已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产。后来又有了帆船。传说大禹时期,船上已有了风帆。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作出来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飞鸟说。从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为多。因而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作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翟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翟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李邺说。明代陈沂在《询刍录?风筝》中这样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指的是相传在五代时,有个叫李邺的人,在风筝上拴上竹笛,微风吹动,嗡嗡有声,很像“挣筝”声,因而得名风筝。

各国风筝的传说

柬埔寨: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伦波。他和一个朋友捕捉到一对金色的鹰。他们没有把鹰卖掉,只是随身携带着。一次,有两位公主到市场去,看见那两位青年,一见钟情。她们要求买下金鹰,但青年不同意卖。于是她们便借那两只金鹰到王宫前的广场放飞玩耍。他们四个人用线拴住鹰脚,把鹰放到空中飞翔,玩得兴高采烈。以后这两对男女青年每天一起放鹰玩耍,建立起深厚感情。两只金鹰由于被频繁地放飞,最后得病死去了。两对青年恋人也就在那时自愿结为夫妻。后来,为了纪念他们的爱情,四个人便用布做成鹰愉快地放飞。从那时起,柬埔寨就诞生了风筝,一直流传至今。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人喜欢放风筝,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据说是为了向稻神致意。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穷庄稼汉在田里遇到一个迷路的女孩,他把女孩领回家,悉心抚养,女孩越长越漂亮,他和乡亲们的收成也越来越好。谁知他老婆起了妒忌之心,把女孩赶出了家门,从此,村子里庄稼的收成就越来越差了。原来,那漂亮的姑娘就是稻神。有人告诉那庄稼汉,必须做一个漂亮的东西,放到空中稻神之处,向她表示忏悔。这庄稼汉便做了风筝。随着风筝的升空,人们的日子又富裕了起来。

泰国:传说中,素可泰王朝的开国君主帕峦王就是个风筝迷。有一天,年轻的国王正在放风筝,忽然一阵风吹来,线断了,风筝飘落到了不远处一家大宅的屋顶上。国王十分喜爱这只风筝,就等到天黑时,化装成平民潜入民宅去捡风筝。就在国王手拿风筝要回来时,刚巧遇到了这家的小姐,两人一见钟情,成就了一段浪漫故事。

当时在王室的典礼上,放飞一种人形的风筝,用于预测来年是否风调雨顺。到了随后的大城王朝,放风筝的王室典礼被沿袭下来。当时有一首诗记载典礼时的情形说:劲风吹袭,风筝上天,音乐声起,淑女纤纤,手牵细线……

大城王朝的国王也喜欢放风筝,有时候在风筝上拖一枚金币,谁捡到归谁。于是,每次放飞,男女老少都盯着国王的风筝看。后来,一个地方发生叛乱,国王率军队久攻不下。有人出主意,在风筝上拖一包火药,将长长的引信点燃,风筝飞入敌城,造成房屋大火,军队趁乱攻入城内。

风筝与军事

在中国古代,风筝最初常被利用为军事工具,用于三角测量信号、天空风向测查和通讯。

相传,在楚汉相争时,刘邦于垓下困住了项羽,小巧的张良坐上韩信制作的风筝,飞到楚营的上空,高唱楚歌,以瓦解项羽士兵的军心和斗志。楚军听到家乡熟悉的歌声,果然军心涣散。他们眼看着楚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于是纷纷开小差,就连项羽手下的大将季布也逃走了。这是传说,未必可信。但项羽被围垓下时,张良确曾使用过韩信制作的风筝,以放飞风筝为号,指挥各路大军协同进攻项羽。据《事物纪原》所载,汉高祖刘邦建汉朝后,猜忌韩信,韩信担心刘邦加害,于是和夏阳侯图谋里应外合,兴兵造反。当时韩信就使用了风筝来测量距离,“以量未央宫之远近”,打算凿地道攻入皇宫,打刘邦个措手不及,可惜事变未能成功。

公元549年,萧梁大将侯景在寿阳(今安徽寿县)拥兵造反,一直打到梁的都城建康(今南京),将梁武帝萧衍围困在建康的台城。危急之时,梁武帝的一名军事谋士羊侃(有的书上说华侃)为他出了一个主意:在城里放风筝,把讨救兵的告急信通过空中的风筝送出去。但风筝放出后被侯景发觉,乱箭射下。羊侃和梁武帝远远望见,束手无策,最后被困死于城内。

公元559年,北齐彭城太守王勰之孙王韶遭人陷害,被打入地牢。中国南北朝时的一位侠客黄头儿趁夜色掩护,潜入地牢,救出王韶。可宫墙高大,宫内岗哨密布,戒备森严,一时难以脱险,只得暂藏到僻静的金凤楼上。为了迅速越过无法攀登的宫墙,黄头儿便从楼内取出一只大风筝来,他将绳索一头拴在金凤楼门栓上,一头系好风筝,手一推,风筝乘风而起,黄头儿抓紧风筝一跃飞越宫墙,王韶也以黄头儿的做法,乘风筝脱险了。

公元782年,唐朝临洛守将张怀被敌军围困在城里,形势危急万分。这时,他想到了用风筝向外通报军情,便命人放风筝,高百余丈,从敌营上空通过,把消息传到了友军手中,从而解了城池之困。

宋代,风筝在军事上有新的作用,宋军在对敌作战时,在风筝上装上火药,导火线上缚上一段点燃的香火,把风筝放到敌营上空,燃烧爆炸,像炸弹那样破坏敌营的营栅,扰乱敌军,而后乘机出击,获取胜利。当时这种武器被誉为“神火飞鸦”,曾使敌兵闻而胆寒。

猜你喜欢
斗笠韩信飞鸟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华人时刊(2021年17期)2021-12-02 03:25:52
飞鸟与少年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10
斗笠
戴斗笠的小阿妹
心声歌刊(2019年4期)2019-09-18 01:15:30
戴斗笠的石头人
汉字买斗笠
快乐语文(2018年30期)2019-01-22 06:33:30
追韩信
飞鸟
岛与飞鸟
萤火(2016年7期)2016-07-19 08:18:54
飞鸟
小说月刊(2015年10期)2015-12-16 2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