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运宝
宿迁力量
■本刊记者 王运宝
作为一个后发型城市,宿迁的改变,相比拥有多种政治经济资源的省会城市来说,更能代表“第三中国”的崛起。
宿迁是一个从来不缺少关注的地方。
但比新闻事件更能吸引眼球的,是宿迁城市奇迹般的洼地崛起。1996年7月才组建成立的宿迁市,恰好走到第15个年头。2011年元月,当本刊记者行走宿迁采访时,比经济数字更加强烈的冲击,是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人心变奏”正悄悄沁润着意杨葱茏的宿迁大地,滋润着540万宿迁人。
现如今,宿迁追赶式崛起所形成的冲击波,早已超出苏北。在周边的安徽、山东、河南等省,许多像亳州、滁州、蚌埠相类似的后发地区,提出以宿迁为标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地方都选择学习宿迁?其背后一定蕴涵着某些独特之处。
在零基础、零起点上崛起一座地区性中心城市,是宿迁洼地崛起的重要体现,更是宿迁改变的一个重要力量。
那么,宿迁是如何实现的呢?只有剥开纷繁的数字之变,才能真切感受宿迁起跳的力量。
一座“霸王举鼎雕塑”成了力量的象征。每一位进入宿迁的人,都能感受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冲劲。
发展大道是宿迁中心城区的一条主干道,大道两旁,宿迁新城区一望无际,而且建设速度惊人。沿发展大道从霸王举鼎商务区一路向北直达湖滨新城,记者看到道路两旁还有若干旧房等待拆迁,但画上“拆”字的旧房区,已经被不同的开发商划进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在旧房区道路沿边,大都已经插上了雄伟的模型图,并且用眩目的广告语讲述着未来中心城市的美好生活。
宿城区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里,在宿迁规划建设的霸王举鼎中心商务区,一座“霸王举鼎雕塑”成了力量的象征。这尊雕塑面对着长途汽车站,让每一位进入宿迁的人,第一眼就能感受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冲劲。
15年来,宿迁所取得的经济数字,无需再次重复。与经济一起跳跃的,是宿迁中心城市建设走出了一条组团式、跳跃式发展之路,精彩演绎了三个辩证法,即有与无、大与小、高与低。
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告诉《决策》:“宿迁中心城市建设是从零基础、零起点开始起步的”。1996年建市之初,宿迁中心城区只有12平方公里、13万人口,城市化率12%,在全国所有地级市中没有第二个。放在江苏省区域经济的版图中,宿迁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化状态。宿迁周边是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经济禀赋与发展基础都远远好于宿迁。如果说苏北是江苏经济的“洼地”,宿迁就是“洼地中的谷底”。
面对这种状况,宿迁要想不被边缘化,只有自身强大,经济总量要做大,城市发展更要做大。由此,“宿迁城市发展第一个五年解决的,就是有与没有的问题。”宿迁市政协副主席、宿迁市规划局局长华志明介绍说,“首先一个改变是综合交通建设,随着高速公路、水运通道的畅通,带动宿迁的区位优势显著增强,从一个边缘化区域变成地区性中心城市。”与此同时,在宿迁中心城市建设上,“走出‘两河’相夹的狭小空间,向西跳过古黄河,建设市府新区;向东跳过大运河,建设宿豫新区,开始形成组团式发展的总体格局。”宿迁市建设局局长房庆忠告诉《决策》。
进入2000年后,“集中力量、拉开框架,攻坚中心城区,宿迁开始‘引湖纳山’,将骆马湖引入中心城区,形成滨水城市特色。”华志明手拿地图对《决策》描述说,现在宿迁主城区二环路围合城区面积达到220平方公里,正在形成新的三环。
到2010年,宿迁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2平方公里扩展到65平方公里,人口由14万人增长到60万人,城市化率由12.5%增加到41%。这相当于15年再造了5个新宿迁。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五年,再造了一个宿迁新城区。
同时,宿迁城市总体规划面积扩大到2100多平方公里,是建市之初的170多倍,形成了老城区、市府新区、宿豫新区、宿城新区、经济开发区、湖滨新城、苏州工业园区“七区联动”的发展格局。
曾几何时,宿迁建设大城市,被外人嗤笑为天方夜谭,但发展的事实却是宿迁用神话打破了别人的笑话。
“全力打造滨湖新城,加快从‘两河’时代全面进入‘滨湖’时代。”这是宿迁市“十二五”规划中,对宿迁中心城市发展方向的定位。一个灵动的“大宿迁城”,正款款走来。
在宿迁主城区,很多城市主干道都以“大道”来命名,这些在今天看来规划理念都很超前的大道,是宿迁城市生长的一根根骨架。当我们站在宿迁城的大道上时,自然会发问:宿迁从“谷底”起跳,难不难?答案肯定是——难,非常难!但宿迁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迎难而上。那么,宿迁是怎么做到的呢?
开着车牌号为“苏N00000”的宾利小车,浙江芬莉集团董事长刘卫高无论在江苏还是浙江,都会引起瞩目。2005年7月,时任宿迁市长张新实到浙江义乌招商。3个月后,刘卫高北上宿迁。7个月后,首期40万平方米的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正式开业。
从宿迁霸王举鼎广场向南眺望,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犹如长龙盘踞,更似卧虎端坐。延绵千米的商城广场,车水马龙,人流如织。走进商城,划行归市的店铺足有5000多家,12类5万多种商品琳琅满目,到处充满生机盎然的商气、人气,已跻身中国商铺100强。
刘卫高在宿迁成功“复制”义乌模式,创造了一个商业传奇。如今,这种超大规模的商业综合体,比如淮海建材城、宝龙国际广场、金鹰国际广场等,在宿迁中心城区越来越多。走在宿迁市区,你就能感受到塔吊林立中,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活力。
回溯15年宿迁发展,刚建市时,宿迁市级财政为零基预算,县级财政为赤字财政,乡镇基本上是入不敷出,包袱沉重,百业待兴。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
“宿迁没有多少存量,只能招商引资,对外借力发展。”张新实对《决策》分析说。实际上,在仇和主政宿迁时,招商引资就是宿迁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仇和离开宿迁之后,招商引资依然是宿迁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市委书记的张新实带头招商,他因此被外界称为“招商书记”。“在生产要素高速流动的今天,城市竞争实质上是招商引资的竞争,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取决于招商引资的进度和成效。”张新实说。
像刘卫高这样投资宿迁的浙江商人,仅在2005年,就从不到2000人突然蹿升到11000多人,总投资超过150亿元。宿迁的变化还迎来了两个大奖,在浙商大会上,宿迁两次获得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奖,同时也捧走了大会唯一的浙商最具人气投资城市奖。
但是,后发型城市都在招商,宿迁有什么独特秘笈?
“宿迁的一个创举,就是发挥出了党委系统的作用。”宿迁市委副秘书长、宿迁市委政研室主任申斯春告诉《决策》,“在宿迁有四大激励杠杆。”
具体来说,招商引资的考核在组织部,一位副部长的日常工作就是考核招商引资,考核过关才能提拔,被称为“戴帽子”;软环境建设办公室放在市纪委,被称为“摘帽子”;招商引资目标考核在市发改委,完成得好重奖,称为“赏票子”;招商引资的曝光放在宣传部,叫做“曝面子”。对此,张新实说:“就是要让干部拿着军令状出征,带着责任书干事。”
在宿迁招商引资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宿迁不仅“无中生有”,而且走在了后发地区的最前列。
本刊记者赴宿迁采访时,进入中心城区,一座现代化大楼映入眼帘,楼顶上“宿迁软件园”5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据悉,为强力推进软件业发展,宿迁经济开发区将一座面积4.3万平方米、23层高的新商务中心改作“宿迁软件园”,自己的办公室全部挤进了辅楼。到2010年,仅入驻服务外包企业就有80家,注册资本达3亿元,初步发展成为一个IT精英汇集、知名企业集聚的“绿色硅谷”。
与南部宿迁经济开发区相呼应的,是宿迁城区北部的湖滨新城。在这个环境优美、绿色萦绕的城市新组团中,坐落其间的宿迁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已初具规模。宿迁抢抓新兴产业机遇,进而支撑中心城市品质提高的高超做法,引来周边无数城市的注目。按照发展规划,湖滨新城将打造成高端城区,是未来大宿迁的城市新中心。
实际上,这种组团式城市格局,是宿迁城市发展的一大特色。张新实对《决策》分析说:“组团式发展可以形成敞开式的城市布局,有利于集聚人口。通过城市快速路相互连接,既有绿带环绕,还能有效避免‘城市病’。”在宿迁采访,一个强烈感受是城区道路修得宽阔又平直,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格外浓密。采访中了解到,仇和担任宿迁市委书记时,对城市道路的规划与建设就格外关注,仇和曾站在道路中央,要求以45度角向两边看能够看到天际线。
但城市变大、人口倍增都只是一个横断面。而催生改变的力量,有前任书记打下的基础和搅动,也有现任书记张新实持续不断传播新理念带来的改变,那么,是如何改变的?
宿迁进入“兴市”阶段,步入集约发展、精明增长、打造城市品质的时期。
在宿迁市民广场,耸立着一座“大拇指”雕像,在雕像的基座上,写着“我能、我行、我成功”。张新实告诉《决策》:“这就是宿迁的强势心态。”
2月12日,在江苏省“两会”的分组讨论会上,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对宿迁评价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宿迁速度’,展示出后发快进的‘宿迁力量’,尤其是干部群众精神振奋,从过去的‘我穷、我难、我不行’转变成‘我能、我行、我成功’,这是宿迁最深刻、最难能可贵的变化。”
实质上,宿迁城市的改变经历了一个堪称“悲壮”的过程。以城市绿化为例,宿迁城区的每一段绿化带都标注上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不管是仇和还是张新实,在路上看到树倒了或者绿化带损害,都会直接找到责任人。张新实还会用数码照相机拍下照片,放在自己的博客上。正是在这样一系列强力措施的推动下,宿迁得以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华志明告诉《决策》:“宿迁的经济实力、自然条件都不是特别突出,但是能够与苏南的常州同时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被很多园林专家称为是经济欠发达、基础薄弱、土壤气候条件都不利地区的一个典范。”
张新实告诉《决策》:“经过1996-2005年的‘建市’阶段,宿迁从2005年开始由量的扩展进入功能提升时期。宿迁进入‘兴市’阶段,步入集约发展、精明增长、打造城市品质的时期。”为此,宿迁提出了一系列“新城市主义”的发展理念,如“不比高楼大厦,但比绿化美化”、“不比城市形态,但比环境生态”的发展策略,突出“生态宿迁、绿色家园”的城市定位,围绕“冬天看绿化、白天看美化、晚上看亮化、雨天看硬化、刮风看净化、长远看规划”的指导方针,“目标就是打造苏北最美丽的城市。”张新实平和的话语中透露着坚定。
更让外人津津乐道的,是张新实利用新兴媒体,对城市新理念的传播。
从2006年11月19日开始,张新实在新浪博客上发表博文,从未中断,他也由此被称为“博客书记”。张新实不仅写下自己的心得,更会在博客上记录下城市的一个个小细节,比如随地吐痰、银行一米线、广场上的口香糖等等,他还要求宿迁的男性干部每天都换一次衬衣。
有一次在无锡参观外资企业后,张新实写道,“使我感到更受震动的是,海力士总部财务部长崔先生介绍,之所以选择在无锡投资,是因为具有韩国员工喜欢的生活条件,包括风景、娱乐、餐饮、体育、电玩、高尔夫等舒适的城市生活。看来宿迁要改善投资环境,还必须在改善外来投资者特别是外国人需要的生活质量和现代服务业上下功夫!”现如今,这种“新城市主义”理念,已经融化进宿迁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
15年,足以成为观察一个后发型城市如何实现赶超的完整时间段。宿迁用一连串的惊叹号拉直了后发型城市如何跨越的问号。但宿迁真正感动人、震撼人的,不是城市发展的一组数字,而是干事精神状态的质变。从一位江苏省外的地方领导者口中,也能得到印证。在考察学习完宿迁之后,中部某省省会城市的主要领导人总结说:“到宿迁考察最大的感受是,在发展问题上,干部要有一股豪气霸气英雄气,以身先士卒的精神快干事干成事。”从这些话语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宿迁对外界的冲击。
“宿迁最大、最深刻、最深远的变化,是人的变化、干部的变化,是干部的素质、能力、作风的变化,是干部心灵、个性、气质的变化。宿迁干部要培养第三种特质,就是素质全面、引领潮流。”张新实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