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与合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2011-09-25 12:19郝云宏
重庆与世界 2011年1期
关键词:竞争区域理论

曲 亮,郝云宏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杭州 310018)

竞争与合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曲 亮,郝云宏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杭州 310018)

围绕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无序竞争问题,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指出现有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逻辑起点在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通过对国内外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指出了现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以及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为今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竞争与合作;文献综述

一、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矛盾

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一问题涉及的方面有很多,包含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人口流动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等诸多问题。但就这一问题解决的途径而言,学界和实际工作中的共识是通过市场的有序竞争缩短区域之间的差距。

伴随这一共识,现实体现出来的却是分权化的制度安排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积极性,各级地方政府开始在制度、基础设施、投资环境、资本、人才、技术、原材料以及来自于上级政府的倾斜性的地区优惠政策等各方面展开了竞争。但经济转型时期的种种特征和制度上的不完善,却使得地方政府的行为表现出明显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分权化体制下的特点。地方政府在过渡时期明显表现出替代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角,而企业则较多地依附于地方政府寻求发展: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性资源和强制性手段进行地区封锁和市场保护,阻碍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地区资源成为项目投资的主体,表现出旺盛的投资与扩张冲动,并造成地区产业结构雷同和重复建设;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围绕制度创新、经济增长速度、财税资源分割以及地区优惠政策等方面展开竞争。这些都势必加大我国区域间的差距,严重阻碍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现代化进程。

此时凸显出一个逻辑的困境:竞争是解决当前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但竞争却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经济之间的不平衡,并阻碍了全局视角下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使区域现代化过程难以有效推进。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逻辑起点来重新审视这个复杂的问题,通过梳理以往研究的成果来确立区域经济发展的逻辑本质。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化路径体现为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主要基于区际经济发展非均衡这一普遍经济现象而展开,其焦点在于是否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区际的相对均衡发展。据此,形成了两种相互独立的区际经济发展观。一种认为市场机制能够实现区际经济的均衡发展,以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派萨缪尔森(1999)等人为代表,认为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状态的发生只会是暂时的,如果长期存在,一定是完全竞争的条件未得到充分满足,妨碍了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只要畅通要素的区际流动,这种非均衡程度就会趋向均衡;另一种则持相反的看法,认为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其说能够缩小区际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程度,不如说将加剧区际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程度,所以政府必须适时干预协调。由于这种观点反映了各国区际经济发展的现实,因而逐渐被理论界和政界所接受,并成为各国政府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这一观点细化为六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

1.“增长极”理论,以佩鲁(1955,1961)为代表。他认为,经济“增长并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们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和增长极上,然后沿着多种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该理论主要被应用于三个方面: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缓解大城市地区过度集中的压力;加快城市腹地的经济发展。

2.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以舒利金(1925)为代表。该理论作为区域开发的一种理论模式,是前苏联学者提出并在苏联付诸实施的。该理论是根据某一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按照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把建立专门化部门与建立为之服务的辅助性部门及其基础设施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发展地区经济的形式。

3.循环积累因果理论,以缪尔达尔(1957)、卡尔多(1973)为代表。该理论解释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的消除问题,认为循环因果关系将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回波效应,即劳动力、资金等受要素收益差异的影响,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从而进一步加剧地区差距;二是与之反向的扩散效应,地区经济能否得到发展主要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孰强孰弱。

4.“不平衡增长在区域间的传递”理论,以艾伯特·赫希曼(1958)为代表。该理论强调经济发展在本质上是不均衡的,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采取一系列脱离均衡的行动,但这些行动又会产生新的不平衡,该理论强调在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时,应该将投资集中于重点地区和部门,利用其发展产生的波及效应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

5.“核心-外围”理论,以弗里德曼(1966)为代表。他利用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建立了空间极化理论,认为发展可以看作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过程,而迅速发展的大城市系统,通常具备有利于创新活动扩散到外围地区的条件,从而形成核心和外围的完整空间系统。

6.区域差异变动的倒“U”型理论,以威廉姆逊(1960)为代表。他使用变差系数对24个国家的区域人均收入差异进行了剖面分析,得出一国经济差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呈现倒“U”型的结论,在经济发展初期,地区间差距逐渐扩大,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差异趋于稳定;在经济成熟期,差距逐渐趋于缩小。上述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既可以用来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也可以解释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

三、竞争与一体化:政府干预区域经济发展的两极

(一)政府竞争导致地区市场的分割

既然理论界承认了区域经济之间的非均衡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市场配置资源导致的必然结果,那么引导政府有效的配置资源,以及解释现有地方政府行为就成为区域经济研究中新的主题。在我国,分权的市场化改革导致了地方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具有一定的管辖权和参与经济活动的权利,地方政府正是利用这些权利对外地厂商、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或本地企业,资源等流向外地加以限制或歧视性的行为,最终形成地方市场分割或“诸侯经济”(沈立人等,1999;Young,2000)。这种地方政府行为背后体现出的政府竞争,在现有的主流经济学研究中,体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路径。

第一,立足于行政管理视角,以地方政府为研究主体,采用新古典的分析框架将问题聚焦在地方政府竞争,注重政治过程和经济过程的统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是政府竞争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能够纳入现代政府竞争分析框架的新古典的有助于说明政府竞争的内容,主要也是关于公共物品的提供方面的。有关政府竞争可追溯到亚当·斯密(1776),他分析了政府税收对可移动要素和不可移动要素的影响,进而对君主和社会收入的影响。这一研究为以后研究政府竞争的作用机制和效应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维克塞尔和林达尔的模型试图找出民主国家选定公共产品产出的合理水平和决定人们之间税负合理分布所需的原则和决策章程。布雷顿在其1996年出版的《竞争性政府》一书中,其分析就是采用了基于这一模型的“维克塞尔-林达尔效率”(W icksell-Lindahl eficiency)。萨缪尔森(1982)在维克塞尔-林达尔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公共品供给模型,确立了公共品最佳供给条件。维克塞尔-林达尔模型主要是模仿私人物品在市场调节下完成供求均衡的路径,来确定公共物品均衡的位置(即有效供应的水平)及其实现条件,这一模型是在一个区域内部来考虑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的。而阿波尔特(1999)则在考虑有其他辖区存在而且两个辖区之间存在竞争的状况下,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会形成什么样的影响,提出了辖区政府间竞争分析模型。西伯特(1990)的模型所关注的是两国间最优政府活动模型,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制度竞争是否会导致零管制。

新古典理论总是以制度作为给定的条件而抽象掉了制度,从而形成一种“制度真空”(institutional nirvana)。也就是说,新古典分析法是一种制度真空分析法(nirvana approach)。因此就引发了另一个注重制度和过程的进化论分析框架。

第二,立足于制度分析视角,以地方政府的制度(政策)为研究主体,采用进化论的分析框架将地方政府竞争归结为政府制度的竞争。

在熊彼特(1934)、威廉姆森(1970、1975、1979、1981)、艾尔奇安(1950)、法雷尔(1970)哈耶克(1988)等学者的努力下形成了进化论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在分析的前提和假设上突破了新古典的瓶颈,引入了制度要素,肯定了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进化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马尔科夫过程,即某一时期一个行业的状况决定它在下一时期状况的概率分布,即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在政府间竞争中,也存在着路径依赖性,即某一时期政府体系的竞争格局和竞争力状况决定了一个政府的竞争力在下一时期的状况。除了路径依赖,政府竞争还体现在制度选择。对于两个地方政府来说,制度竞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遵循最有利(或更有利)的制度的地方政府,在竞争当中会比那些行为方式不利的地方政府占有优势。伯恩斯(2000)解释了这一原因,他认为,选择过程的进行分两种途径:其一是通过造成使某种行动无法发生的环境,或者使得这种行动的发生代价高昂,这是一种强制途径:其二是通过资源配置进行,有选择地分配资源是个体或群体行动的重要功能。由此可见政府竞争的本质在于制度的依赖和选择,而且政府间竞争规则是不断进化的,是伴随竞争博弈规则的进化而进行的。

(二)政府合作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

另一种研究思路则主要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入手,强调对区域内的经济体进行协调和控制,结合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着眼于采用不同经济组织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等关系,这一研究主要作为国际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按现实中的经济组织划分,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分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四种基本类型和以APEC为代表的新型经济组织。其中最具理论参考价值的是欧洲联盟和APEC。欧盟的特点在于其是制度导向和封闭一体化的典型,拥有紧密的制度性联合和较强的组织机构,在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上拥有高度一致性; APEC则体现为市场导向和开放型一体化,以开放性、灵活性和渐进性推进一体化。需要指出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主要针对的是地域间有密切联系的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是一种国际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而不是一国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我国国内的省份之间也在形成区域联合发展的态势,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行政区划之间也在寻求一种合作发展的途径,逐步走向经济一体化。

(三)区域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合作的直接目标

无论是区域之间的竞争还是区域之间的合作都是在追求所辖区域的竞争力水平,竞争和合作仅仅是寻求这一目标过程中采用的不同手段。因此,国内外学者直接以区域竞争力作为研究的直接导向。

该类研究从大区域的角度出发,讨论如何提升区域竞争力,创造竞争优势,为本区域的经济发展而在大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势配置。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 IMD区域竞争力模型(1997)和波特区域竞争力模型(1980,1985)。 IMD认为,区域竞争力就是一国或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它将区域竞争力分解为企业管理、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政府作用、国际化程度、基础设施和金融环境等八大方面加以评估。而波特认为,区域竞争力集中体现在一个区域的产业竞争上,即其产业在大市场中的竞争表现。并用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机遇作用以及政府作用等六大因素构成著名的“钻石模型”加以分析。上述区域竞争力理论既可以用来解释一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可以用来解释――地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或市场竞争力。

区域竞争力的概念更多的是沿袭产业竞争力的范畴,在我国区域发展主要体现为区域的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当前转型期更是体现为区域内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和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发展,部分学者称其为区域第一次现代化水平,并提出了衡量的具体指标体系(何传启,2006)。

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演变

我国对于区域竞争与合作问题的研究继承了现代政府竞争理论的分析框架,更多的是综合了新古典和进化论的观点和方法,立足于转型期政府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从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在肯定地方政府行为合理性和必要性的前提下(郝云宏,王淑贤,1999),何梦笔(2001)继承和发展了布雷顿(1996)和阿波尔特(1999)等人的政府竞争理论,并对政府竞争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用来分析中国这样一个转型大国的政府竞争。这一理论分析范式包括纵向和横向的竞争:这意味着任何一个政府机构都与上级机构在资源和控制权的分配上处于互相竞争的状况,同时,这个政府机构又与类似机构在横向的层面上展开竞争。分析政府间竞争的框架条件包括初始结构条件、政治体制、政治文化和对外经济关系等。何梦笔(2001)、李扬和冯兴元(2001)等应用政府间竞争理论分析了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与公共产品融资问题。柯武刚和史漫飞(2000)是从国与国之间以及一国内部各政区之间两个层次来分析制度竞争的,探讨了制度竞争过程中政治过程与经济过程的互动关系。冯兴元(2001)对布雷顿、阿波尔特、何梦笔、柯武刚和史漫飞等的政府竞争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并试图建立起中国辖区政府间竞争理论的分析框架。

另有一些学者从另外的角度来探讨政府竞争问题。杨瑞龙(2000)深入研究了中国地方政府制度供给进入权竞争问题,提出了著名的中间扩散理论。李军鹏(2001)对政区竞争理论进行了归纳,探讨了政区竞争理论的内容、机制和作用以及规范竞争的原则。面对当前政府行为存在的弊端,李军杰(2005)指出转型期地方政府所面临的相对“软化”的制度约束环境导致其产生激励变异;缺乏微观主体的有效监督和约束的上下级政府间直接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其产生代理变异;“准联邦式”政府间竞争强化和放大了地方政府上述行为的变异程度。刘君德和舒庆、刘君德(2000)研究的则是由于行政区划这一“看不见的墙”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奇特的区域经济现象——“行政区经济”。针对这一现象,王健、鲍静、刘小康、王佃利(2004)提出“复合行政”是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

区域经济一体化把空间这一维度引入到经济发展理论当中,研究资源在空间的不同配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和效应。姚先国、谢晓波(2004)指出,尽管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也强调政府的作用,但是从主体上来说,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并未对同一国家内不同区域政府间的竞争问题予以足够重视。正因为如此,政府竞争理论中对地方政府竞争的分析,可以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分析的重要补充。魏后凯(2003)研究了WTO后外商在华投资的区位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地区不均衡引发的地方政府行为特别是地方政策的差异,正是从政府和空间这两个维度的结合上,使市场竞争与政府竞争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当中紧密联系起来,这两种竞争的结合及规范有序无疑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就政府视角而言,我国的区域政策演变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以及同一时期的不同区域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特别是区域竞争与合作的主体之一的地方政府和企业,都体现出对应性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时期区域政策导向及地方政府行为特征

五、解决区域竞争与合作问题的路径分析

在现有的研究过程中,区域竞争与合作体现为三个层次: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地方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介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中间型组织的协调。

吴强(2005)通过对政府行为在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中的理论界定和历史演变的实证考察,明确提出“市场协调”和“政府协调”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两种手段与两种机制。政府能够通过制度安排在微观层面影响所有制结构和产权结构,并通过激活企业的方式促进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通过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杠杆作用,在宏观层面上影响公共品的产出水平;更为直接的是地方政府行为几乎可以影响到所有资源和要素的空间流动,因而能够真正意义上解决区域竞争与合作问题。

“市场协调”对于区域之间的竞合问题更多的是通过企业来完成的,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已经取代地方政府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体,也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承担者(陆大道,2000)。除了企业竞争带动市场竞争优化区域的要素配置外,企业合作特别是跨区合作对于区域之间发展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贾若祥、刘毅、马丽,2006)。企业合作是市场利益驱动、社会关系网络以及政府推动的共同结果,通过研发合作、生产合作、销售合作、资金合作等不同活动形式,带动区域经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企业合作而形成的产业集群更是区域之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缉慈,1999)。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形成的合资企业、独资企业也对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

企业和政府是影响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两极,但是在两极中间,民间商会、区域之间的协调组织和产业发展的中介组织同样对与区域的协调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却显得较为薄弱。

六、结束语

纵观国内外对于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和进步,其中一个十分清晰的发展趋势就是,在研究地方政府行为的时候都引入空间变量,在一个区域发展的背景下进行探讨,这使得从区域治理角度研究地方政府行为有可能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但是,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欠缺,主要是没有建立起一个涵盖区域内部资源配置主体,即体现企业、市场和政府博弈关系的区域治理结构分析框架,进而难以形成一个旨在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区域政府行为及其政策机理的研究体系。

具体表现为:(1)在地方政府行为研究的出发点上,以往的研究往往服从于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宏观经济导向,相对忽视在区域内部地方政府行为与企业和市场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忽视企业、市场和政府在配置区域资源,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过程中的运行机理,实际上否认了区域治理结构的存在;(2)在研究地方政府行为的竞争机理时,无论是新古典还是进化论观点,都没有立足于区域内部资源配置主体:政府、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博弈关系,而是单纯从行政主体政府出发,将企业和市场作为外生变量或产出结果,将地方政府行为引入政治体系,将当前存在的显示弊端都归结为体制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上存在偏差;(3)在对地方政策的分析研究上,以往的研究往往将其作为地方政府行为行政产出品或中央政策的体现,因而不存在政策的边界和底线,这就相对忽视了区域内部治理结构中企业和市场对政府行为的约束,造成政策的低效率甚至负效率;(4)在研究区域之间的协同关系时,现有的研究往往集中于政府层面的沟通、协商,缺乏一个涵盖企业、市场和政府的多角度、多层面的交流界面研究;(5)在地方政府行为研究的规范和应用方面,以往的研究偏好于自身体系内的逻辑关系分析和系统封闭,相对忽略对于地方政府行为的优化机理研究,缺乏基于系统分析思想的开放式分析框架,使得研究结果及对策难以被检验和广泛认可,实际上限制了现有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的规范性、适用性。这些都是当前研究中值得关注的方向。

[1]Dunning J.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d the global Economy[M].Unpin Hyman Published,1992.

[2]AlfredD chandler.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London: TheM IT Press,1962.

[3]Andrews KR.The Conceptof Corporate Strategy.Homewood,Ill,Richard D Irwin,1965.

[4]Ansoff H I.Corporate Strategy:An Analytic Approach to Business Policy for Growth and Expansion.New York: McGraw-Hill,1965.

[5]Michael E Porter.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ion.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0.

[6]Prahalad C K,Hamel C.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 Review,1990(5):79 -91.

[8]McGee J V,Prusak L.Managing Information Strategically.New York:JohnW iley&Sons,1993.

[9]Martin R.The New“Geographical Turn”in Economics: Some Critical Reflections[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23):65-91.

[10]Nelson Richard.Recent Economic Theorizing about Evolutionary Change[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3, No.l,48-91.

[11]Tiebout C.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416-42.

[12]Siebert,Horst.The Harmonization Issue in Europe:PriorAgreement or a Competitive Process in:The completion of the internal market,Horst Siebert(Hrsg.)[J]. Institut fuserWeltwirtschaft,Kiel,1990:62-68.

[13]魏后凯,贺灿飞,王新.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决策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4]何梦笔.我国辖区竞争、地方公共品的融资与政府的作用项目分析框架.陈凌,译.天则内部文稿系列,1999.

[15]何梦笔.政府竞争:大国体制转型理论的分析范式[J].天则内部文稿系列,2001(1).

[16]李军鹏.论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政区竞争理论[J].唯实,2001(4).

[17]杨瑞龙,杨其静.阶梯式的渐进制度变迁模型——再论地方政府在我国制度变迁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 2000(3).

[18]王健,鲍静,刘小康,等.“复合行政”的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4(3).

[19]姚先国,谢晓波.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3).

[20]冯兴元.中国辖区政府间竞争理论分析框架.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2001.

[21]郝云宏,王淑贤.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财经研究,1999(7).

[22]李军杰.经济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变异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1).

[23]徐现祥,李郇.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J].经济研究,2005(12).

[24]王国成,黄涛,葛新权.经济行为的异质性和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全国首届实验经济学发展研讨会述评, 2005(10).

[25]胡家勇.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研讨会述评[J].经济研究,2005(8).

[26]胡向婷,张璐.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2).

[27]林毅夫,刘培林.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从发展战略的角度考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内部讨论稿NO.C2004015.

[28]刘培林.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损失[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29]张旭昆,魏伟忠.政区竞争与厂商区位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2).

(责任编辑周江川)

F207

A

1007-7111(2011)01-0048-05

2010-11-29

曲亮(1980—),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企业战略。

猜你喜欢
竞争区域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分割区域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感谢竞争
区域发展篇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