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霞
自二十世纪中期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以来,人类正经历着一场“媒介革命”过程。“数字化生存”不仅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正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尤其改变了人们的内在心灵。
一、“媒介革命”
既然各种媒介对人类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如何认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媒介革命”,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加拿大著名媒介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可能会赋予人一种永恒的集体和谐与太平”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人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对正在兴起的媒介革命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当然,数字化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对于人类来讲并非都是正面影响,国内外学界对此持悲观态度的也大有人在。法国“解构主义”大师雅克.德里达在《明信片》一书中就明确地说道:“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将不复存在。哲学、精神分析学都在劫难逃,甚至连情书也不能幸免……”②。
也许德里达是对的,当人们拥有了电话、手机和网络的时候情书真的会消失,重要的是随之一齐消失的还有那些动人的故事和美好的情感。如今,透过短信或E-mail的快捷问候语,我们会发现情感正变得粗糙,关系正变得草率。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在当今这个“媒介革命”时代,我们认知、体验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如何以一种文化关怀和文化批判的立场去对待?首先,让我们以“贾君鹏”事件为例来探析当代网民的内在心灵。
二、“贾君鹏”事件和“寂寞党”串红
2009年7月16日,魔兽世界吧发表的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短短五六个小时被390617名网友浏览,引來超过1.7万条回复,并在接下来的一天时间内吸引了710万点击和30万回复,被网友称为“网络奇迹”③,该事件的具体经过如下④:2009年7月16日,一个被无数网友称为“贾君鹏”的网友突然走红网络。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近乎调侃式的话,在5个小时便引来超过20万网友的点击浏览,近万名网友参与跟帖。不少网友对“贾君鹏”产生了强烈好奇心,发动了“人肉搜索”。贾君鹏的冲击甚至形成了各种山寨,“XX,回家吃饭”类句式频频出现,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台湾,祖国叫你回家吃饭”了。新浪,猫扑,网易,凤凰等也发表新闻。与此相关的则是“寂寞党”的走红⑤。虽然“寂寞党”由“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产生,但那时仅是小范围的传播,真正的串红要归功于“贾君鹏”事件。就“贾君鹏”事件的原因,一位网友给出了回答:“我们跟的不是帖子,是寂寞。”随即此话被据为经典反复引用。很快,网络刮起强劲“寂寞风”,更有系列恶搞。无论“贾君鹏”事件,还是“寂寞党”事件都创造了网络奇迹。
三、大众心理
由上述“贾君鹏”事件和“寂寞党”一族的网络串红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东西。这场网络大狂欢难掩亿万网民心灵深处的寂寞。或许,借用弗洛伊德的“暴露与窥视”的二元对立观可以做出解释。今天你露了吗?今天你窥了吗?已然成为网络流行语。也由此可见,现代人在巨大的工作压力、生活重担压迫之下内心的空虚、好奇与寂寞。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所阐释的观点也可证明:“即将到来的这个社会是文盲和计算机社会,这个社会也将没有文字,这是我们将来的原始社会”⑥。他认为技术的进步会造成世界的末日,人与人之间依靠的不再是面对面的交流而是手机、耳麦。传媒组建着我们认之为“公众意见”的东西,成为“囚禁其使用者的无墙的监狱”⑦,使启蒙思想家孕育的“理性人”不断流产。所以,古人慎独而今人慎众!
四、文化关怀
以上,即是笔者以“贾君鹏”事件和“寂寞党”的网络串红为视角对人类心灵所做出的批判性思考。但批判不代表拒绝,拒绝传媒没必要也不可能。看了《手机》就扔掉手机不免迂腐,但手机、电脑等现代媒介在给我们带来便捷与快乐时也制造了诸多烦恼。有了手机的人,每天如果没有人给他来短信或电话,他就会忍不住给别人发短信或电话,就像患了“手机综合症”一样,这就是现代媒介人的生活,不是骚扰就是被骚扰。所以,是技术给我们带来了烦恼,还是我们的欲望与害怕孤独让我们拒绝自由?这是一个有待思考的问题。信息化让人觉得生活在飞奔,我们的内心被一些无形而杂乱的东西塞满而少了起码的纯粹与宁静。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关切已经锈蚀的心灵和日益烦躁的心态,让我们的步伐不要总是那么匆忙,而要学会在都市的人潮中闲庭信步,或者像儿时那样和小伙伴们躺在坝子里数数夜空的繁星,嗅嗅山花的芬芳。让这些曾经轻而易举的事情回到现实,让我们纷繁杂乱的心灵回归宁静!
注释:
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②转引自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惨在吗?》,文学评论,2001。
③④http://baike.baidu.com/view/2641036.htm。
⑤http://baike.baidu.com/view/2613660.htm。
⑥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⑦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自考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