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丽梅 唐玉雯
当代中国农民画孕育于传统的年画、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灵感多来自于农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体验,是农民在生产劳动之余,用画笔来描绘农村生活,其更讲究装饰性,注重色彩效果,追求强烈的视觉印象。
关东农民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并极富浓郁的乡土气息,造型夸张、生动、色彩对比强烈,多借鉴于传统的民间木板年画,形成具有关东地域特色的绘画风格。
关东靖宇农民画的作者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创造意象、形到意到,把自己的主观情思与个性融于笔情色趣之中,可称“画乃心印”。诚如清人戴熙在《习苦斋题画》中所说:“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而关东靖宇农民画正是在给人们的“惊喜”中,将其丰富的内涵传达给观众,极具耐人寻味、陶冶情操、振奋精神的审美作用。作者用画笔把农村生产生活、耕耘劳作的情景、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动的反映在绘画艺术中,热情讴歌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画面中处处洋溢着人们在这片热土上生机盎然的幸福生活与精神面貌。
农民画的创作一般不采用透视,解剖等原理。而是按照一定规律,变立体为平面,根据作者的想象,任意进行构图,内容丰富等艺术手法,直率地表达了作者向往的民间传统和现代美好生活,以及勤劳质朴情感和色彩的理想,又有充满欢乐的气氛和进取精神。在农民画创作中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地域性民族气息,对于艺术创作追求立意、注重构思,将独特、简练的创作手法运用到农民画创作中。
靖宇农民画以独特的关东地域民族风格形式的美和深受传统民间板画气息的熏陶,加上其对关东生活的体验,并逐渐融各家各派之长于艺术创作之中,形成具有独特的绘画风格,作品中的浓厚生活气息,朴实纯真的情感扑面而来。从靖宇农民画来看,作品不是表现客观物体原样,而是表现作者对客观物象的感受,即造型夸张、线条粗犷简洁、色彩明快大胆。绘画中的线条粗细有致、长短相宜、刚劲有力,又灵动活泼。充分体现关东地域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作者对古老的东北风土人情具有特殊的情感,在创作中捕捉自己喜欢的场景,就像采矿者把埋藏在地下深层的宝石挖掘出来一样,使关东风土人情、人物、神态、服饰、生活习俗等深深地刻在作者的脑海里,成为艺术创作的素材。在创作的作品中多为现代新生事物,生活场景的实录,具有地方特色。无论是色彩对比、构图方式,还是塑造对象、营造意境,都有自己独到之处。作者对艺术实践、基本是按照这个思路向前推进的;在保持中国传统的板画语言高雅格调与情趣的基础上,更关注着现代农民画的表现题材,丰富农民画的表现手法,但更注重的是怎样整合多种技巧,使作品更具民族精神,时代气息和个性特色。一方面继承传统板画的精髓,另一方面又吸取西方多种绘画元素,并融自己对关东风物的热爱之情,力求作品具有传统笔蕴,又有时代气息。
在绘画关东农民画风物作品中,将木板年画的粗线,沉重、枯涩的笔法,疏密有致和强烈的色彩结合起来,使其作品看上去厚实、淳朴、凝重,有一种浓郁的北方农家意韵,唐连全的作品《归来的山风》、《秋韵》、《进城》极富乡土气息、人物造型生动夸张,画面色彩对比强烈,将现代生活和传统技法融为一体。艺术表现手法简练,尤其是作品在坚持地方特色的同时,更追求一种质朴、厚实的风格。
关东靖宇农民画,有的是出自深思熟虑的构想和创造,有的是即兴感情舒发。《咱也尝尝老茅台》、《仓》以农村改革开放中新人新事为题材,歌颂党的富民政策。在创作上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也善于把生活中的美提炼为艺术的美。作品无论是创意,还是色彩的对比都很有特色,且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到意到,显示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酣畅的快意和激越的情感。
农村题材是美术界重要的表现题材,农民是创作的主体,这在美术界已是一个普遍现象。农民画是我们割舍不了的历史,农民画几个不同历史时期,是有区别的。现在的农民画,应该在前面加一个“新”字,以表示对过去的发展,表示对拓展创新元素的肯定。农民画不是从天而降,是有传承,有发展,有拓展,也有创新。在农业部、文化部、中国文联组办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中国农民画精品展”中,充分体现出重视农村建设的强音,但更支持农民画的创作、发掘,把新农民画、中国乡土艺术列到新农村建设里去。中国美术馆付馆长梁江也曾在“时代农民绘画展”秀洲研讨会中所提的将来邀请具有代表性的农民画题材作品进入中国美术馆,进入艺术最高殿堂里面去,使全社会重视当代乡土艺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大氛围中,推进农民画,推进中国乡土艺术的发展。
农民画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概念,几乎每个省份至少都有一处农民画乡,因而对农民画进行系统的整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但农民画以往并没有受到过多的关注,几乎任意选择一个角度,都可以论述一个很大的命题,这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对农民画的关注以及相关的研究,实在太少了。此次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中国农民画精品展”紧扣当下时代脉搏,这样一次与农民息息相关的碰撞,堪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不仅关注了现代作品历史传承,也关注了作品创作与学术研究,更关注了民间艺术和专业领域,这样纵横主体的集中展示史无前例。
从艺术上看,农民画面临的最大难题应该看到:是普遍出现的僵化模式,这种僵化模式一方面表现在题材的接近与重复,另一方面则是形式语言上的直接挪用。农民画家大都要借助于一定的题材表达意向,但他们多不具备辨识题材和意向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偶然出现的一两张成名作,会引来大规模的抄袭模仿,这对农民画的发展危害极大。有很多的农民画作品中,还有一种非常典型的趋势,那就是画面过分追求装饰性。农民画来源的民间艺术也继承了民间艺术中的装饰功能,使装饰特征运用到绘画中的确可以使绘画产生新颖感,但也很容易陷入一种窠臼而难以自拔。农民画的创作实际上与专业画家的创作思路是异曲同工的,只有紧紧把握住生活,从生活中提炼艺术元素,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有的专家称,谁画好了农民,谁就拥有了广大的观众,谁就把握农民画的精髓,同样也适用于农民画家。农民画画好了与自我休戚相关的生产生活,也就拥有了最大的观众。
首届“中国农民画精品展”,是向社会各界展现我国农村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借鉴传统民间绘画风格与创新自我,昭示广大农民欣欣向荣的精神面貌,并蕴藏了绘画者的艺术创造力,从不同的方面展示民间绘画创作的进程,为繁荣民族艺术,弘扬民族精神增加艺术赏识,尤其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画发展的状况,来揭示中国农民画发展的纵深感。从他人角度、自我角度和历史角度,构成同样关注和一个聚焦的视点,使我们更清晰地来看待今天中国农民画的发展问题。
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提出农民画的身份和农民画存在的状态即生态等问题,从农民画发展来看,这两点非常值得深入思考,对于现在的农民在城市化进程这样一个社会大潮中,原本的农民身份已经渐渐解体,在来城市后,实际上“农民”的概念已经模糊了,他们具有了“新城”的一种身份、一种层次,这是值得思考和界定的问题。
在农民画存在状态即生态问题上,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代,农民画发展大至可分为三个时期,而且三个时期下的艺术语言的区别和变化有明显的区别,这主要来自于时代思潮的影响,也受到专业美术家思想的影响,很显然并不是单单因为风俗、民俗习惯等,或许和原来的土地某种联系,但同时也与专业美术紧密相联,这种农民画的生态发展是需要我们去考量的。很多專家认为当代的农民画是大相径庭,谈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画受到专家的指导和扶持非常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画还存在多少自身的价值,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当代农民画的生态与以往不同之处,不仅代表了农民画家自身自觉、自主意识的觉醒和鲜明化,也可能带有一定的农民身份,但是农民身份已经不突出,虽然他们可能从民间、从土地、从民众中自觉地得到一些养分,却不自觉地吸纳了多元化的时代下很多的艺术成分,这才是当下农民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农民画走向产业化,在大趋势下,实际有多少问题面临着分析 ,面临着引导,通过集中来自全国省份的农民画进行展示、探讨、研究,无疑会对农民画的发展,以及将来的产业化道路做出有益的推动。
(作者单位:吉林省靖宇县靖宇镇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