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测量方法

2011-09-22 09:50:34李永敏
当代青年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维度指标

◎刘 刚 李永敏

青年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测量方法

◎刘 刚 李永敏

人是一切发展的决定因素,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根本上取决于青年一代的成长。构建青年发展指标体系,对青年群体发展状况进行概括性度量和综合性评估,是促进青年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加强青年事务管理的基础。本研究借鉴国内外其他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青少年发展指标体系的内容,结合我国青年发展的自身特色和环境因素,构建了以人口与家庭、教育与学习、就业与福利、健康与闲暇、人际与参与、犯罪与风险、价值与伦理、环境与政策为主要维度的上海青年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认为,青年发展指标体系应由精确化的统计数据、标准化的调查问卷和系列化的文献资料共同构成,需通过在实践中的应用来不断深化和积累。

青年发展 青年事务 指标体系 指标监测

青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青年群体更是未来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迁,“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极大地改变了个体与社会的联系方式;利益的分化与重组,剧烈而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原有秩序,青年的成长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全面把握青年在总体规模、基本构成、教育状况、就业层次、生育水平、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总体特征,总体上预测他们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分析当前青年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及影响其发展的社会因素,同时有助于促进青年更全面地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并分享城市进步的成果。因此,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青年发展指标体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青年发展指标体系的国际视野和时代特征

(一)国内外青年指标体系的主要框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梳理相关国际组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指标体系,可以总结不同体系所共同关注的青少年发展维度,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借鉴。

从国际层面看,联合国及其与青年事务相关的组织对青年发展予以了较多关注。199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将教育、就业、饥饿与贫穷、健康、环境、药物滥用、少年犯罪、闲暇活动、女孩和青年妇女、青年充分和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和决策作为促进青年发展的十个优先领域。在《2003世界青少年报告》中,则更进一步地提出了五个值得关注的新兴议题,包括全球化、信息及通讯技术、艾滋病、青年与冲突防止,以及代际关系。

美国、日本和新加坡都是东西方先进国家,较早就开始建立青少年发展的指标体系,运行至今经过多次调整已经较为成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综合比较三地的指标体系,在维度选择上大多涉及到人口、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教育、就业、价值观和犯罪及行为偏差这六个方面。对于具体指标的设计,总数控制在40—70个左右(日本39个、新加坡54个、美国69个),比较精炼,但也出现分布不平均的现象,例新加坡体系4个维度中,“价值观”维度包含40个指标,而“培育工作”维度只有1个指标。

相较于以上三个国家,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与上海更为接近,其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上海青年发展的水平。从维度上看,港、澳、台三地的指标体系同样涉及到人口、价值观等六个方面,但除此之外,还包含闲暇活动、社会参与、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三个方面,内容更为丰富。在具体指标的设计上,港、澳、台的指标总数分别为56、80和174个,稍显繁冗,且内容存在关联性和操作性的缺陷。如在香港体系中有两个反映身体健康维度的指标,“青少年减肥的原因分析”和“平日一般用家中电脑的时间”,两者在本质上没有联系,甚至后者不能直观地反映青少年的健康情况。

总的来说,国内外现有青少年发展指标体系在维度和指标的选择上各有侧重,但能反映出一定的总体趋势,对本文具有两点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人口、教育、健康、就业、价值观和犯罪是所有指标体系的共同维度,应作为建立指标体系的主要参考;社会参与、闲暇活动和社会政策与福利是港澳台等华语地区指标体系比较注重的维度,符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尽管社会制度不同,但各国家和地区都非常关注青年的价值选择,这说明,青年的发展应该是包括思想道德在内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二,不同指标体系的容量差异较大,维度从4个到10个,指标从39个到200多个不等,可见青年发展指标体系还缺乏通行的标准。本研究认为,青少年发展指标体系的维度数量应在10个左右,指标总量控制在40—70个,每个维度基本包含5—10个指标。此外,在体系的建构过程中,不仅要有反映国家性质的指标,强调普遍性,也要有反映地区(城市)性质的指标,突出本地特色。

(二)当代青年的总体特征

青年是一个历史范畴,青年发展指标体系必须能较好地反映青年发展的时代特征。当代我国青年指标的构建,需要考虑青年发展的七大特点:

1.青年人口及比例减少,独生子女增加

1991年,我国14—28岁青年有3.6亿,占总人口的33%;2000年有3.38亿,占总人口的27%;2006年有3.05亿,占总人口的23%,青年人口总量和占总人口比例呈逐年减少的趋势。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青年总量在减少,但独生子女比例大量增加。2005年,我国14—30岁青年中独生子女占同龄人口的19%,而该年出生的人口中,独生子女已占到64%。

2.青年流动更加频繁

人口流动日益活跃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青年更是流动人口的主体。2005年,14—35岁的青年流动人口为7639万人,超过总流动人口的一半。上海是流动人口高度集中地区,外地青年来沪、郊区农村青年进城的规模和速度都在快速增长。据统计,2000年上海市常住外来青年有231.32万,2008年达到323.90万,增长了四成。

3.青年民间组织发展迅猛

青年民间组织的蓬勃兴起是近年来青年中出现的一个突出现象。2007年调查显示,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青年民间组织,总数估计在80万左右,参加过青年民间组织活动的青年超过1亿人。青年民间组织类型多样,几乎覆盖了青年社会生活的方方方面,特别是公益类的组织满足了青年社会参与的需求,成员规模和活跃程度都在迅速提高。

4.青年受互联网影响越来越大

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其中35岁以下网民占80%以上,网络已成为青年最主要的信息来源渠道。网络促进了青年的成长发展,但网络成瘾和网络犯罪的情况也日渐突出。200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中学生中轻度网络成瘾发生率为11.6%,中度网络成瘾发生率为2.5%,重度网络成瘾发生率为0.1%。

5.青年成长和发展的压力普遍增大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婚恋、住房等发展成本的急剧增加,使当代青年在成长和发展中普遍感到压力增大,并带来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导致死亡。据统计,在15—34岁青年中,自杀已成为全部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此外,在青年面临的各种压力中,就业压力最为突出。调查显示,我国15—29岁青年总体失业率为9%,远高于6.1%左右的社会平均失业率。

6.青年维权需求比较迫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青年维权意识明显增强,但维权难度仍然很大,特别是两大弱势群体:其一是进城务工青年,主要集中在克扣拖欠工资、强迫加班、工伤难以赔偿、不签订劳动合同等劳资纠纷;其二是未成年人,他们保护自己的能力较弱,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甚至受到犯罪团伙的控制和操纵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7.青年价值观更加务实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得到了认可和尊重,青年的价值取向积极而务实。一方面,青年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青年用行动证明了他们对祖国的赤诚。另一方面,青年的价值追求正向终极目标生活化的方向演进,这就必然导致青年价值取向的世俗化和行为方式的功利化,以及作为价值选择的实用主义倾向会进一步强化。

二、上海青年发展指标体系的维度选择和指标设计

结合国内外已有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当代青年的发展特征,本文确定青年发展指标体系包括八个主要维度(子系统),共65个具体指标。

“人口与家庭”维度是关于青年人口规模、人口构成及婚姻生育等状况的综合性度量。常见指标有:人口总数及占总人口比例、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出生率与死亡率、已婚比率、初婚年龄、离婚率等。在我国,独生子女、人口流动等是特殊国情,在指标设计中应有体现。

“教育与学习”维度是关于青年受教育水平、学习状况、科学素养等要素的综合性度量。常见指标有受教育程度、入学率(升学率)、失学率(辍学率)、各级学校在校生人数、教育期望等。在我国,科学素养、终身教育等观念在青年中日渐普及,指标设计中应有所反映。

“就业与福利”维度是关于劳动参与、劳动收入、社会保障、职业稳定等青年职业活动状况的综合性度量。常见指标有就业率、失业率、平均收入、职业构成、职业流动率等。在我国,大学生群体在青年就业中最受关注,考虑将相关指标纳入指标体系。

“健康与闲暇”维度是关于青年体质状况、心理状态以及闲暇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度量。常见指标有身体发育情况(身高、体重、胸围等)、近视眼比例、吸烟酗酒情况、非正常死亡率、参与体育活动频率、闲暇生活满意度等。关于心理健康的测量,较多采用PHI、CMI、SRHMS等量表。在我国,青年身体素质最近20年持续下降,指标体系中应纳入可横向比较的参考指标。

“人际与参与”维度是关于青年人际关系及参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状况的综合性度量。常见指标有代际关系、同辈关系、选举投票率、公益活动参与率、青年社团状况等。我国国情决定了政治参与路径的特殊,但随着志愿者、社团的不断发展,青年社会参与渐成热潮。

“犯罪与风险”维度是关于青年(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状况、潜在风险以及预防和矫正的综合性度量。常见指标有犯罪人数及比例、犯罪(偏差行为)类型及比例等。在我国,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角度出发,青年犯罪的潜在风险因素更需引起重视,可考虑将贫穷、网瘾等有关指标纳入这一子系统。

“价值与伦理”维度是关于青年国家观、民族观、人生观、家庭观、职业观等价值取向的综合性度量。常见指标有国家和社会认同、人生态度、家庭观念、宗教信仰等。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共同思想基础,指标设计应反映青年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与认同。

“环境与政策”维度是关于青年发展外部环境以及青年对政府服务知晓度、满意度的综合性度量。国内外青年发展指标体系有关环境与政策的指标不多,相似指标更少,多是结合各自实际设计的指标。在我国,青年发展的社会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指标设计应考虑对相关政策的推动。

此外,本研究考虑到国内省市差异、国际(地区)比较及上海地方特点,在指标设计上进行层级和年龄分组。各维度指标均分为A级指标(通用)和B级指标(非通用),A级指标国家和省市普遍适用,B级指标则更多着眼上海市情。同时,以14—35岁青年作为统计口径,部分指标设定或增加特定年龄组,以提高测量效度和便于横向比较。

三、上海青年发展指标体系的测量思路和测量方法

青年发展指标体系要在实践中得以运用,还需要构建一套相对稳定、规范的统计与监测机制作为支撑,从而实现指标的量化(见表1)。

(一)统计指标的获取

统计指标主要依靠统计局等政府职能部门提供。从长远发展来看,应仿照妇女发展指标、儿童发展指标的做法,将青年发展指标整体纳入政府统计序列,由政府统计部门统筹实施指标监测,这样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有利于体现指标数据的整体性、权威性。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因为妇女儿童发展在国家层面有法律、规划、机构等制度保障,所以相关指标才能有效纳入统计序列中。对于青年发展指标而言,暂时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从当前来看,根据统计来源将统计指标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是比较可行的做法。对于可能出现的统计误差,必要时可通过抽样验证做加权处理。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政府统计部门的支持,将青年发展的部分常规指标纳入统计序列,并进行规范化处理。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对现有统计指标进行二次开发,这样既可以大大降低统计成本,又能提高数据有效利用率。比如,有些统计指标,只需要在原有的统计类别和分层中增添一个年龄组变量,便可以满足青年发展指标的统计要求。

(二)意向指标的获取

与统计指标可以广泛借用现有的统计渠道不同,青年发展的意向指标的获取需要依托科学的抽样调查系统和标准化的测量工具。

表1 上海青年发展指标体系统计口径和类型

维度 级别 指标名称 指标说明 统计口径 指标类型平均初次就业年龄 初次就业年龄指第一次走上职业岗位的实际年龄统计指标輥輲訛青年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是指经济活动人口 (包括实际有工作的就业者与正在找工作的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状况16-35岁常住人口增加16-29岁年龄组 统计指标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指就业、创业、升学、出国学生人数占高校毕业生总数的比率 适龄常住人口 统计指标⑤就业与福利(16至35周岁)A级 青年整体创业活动率 整体创业活动率是指参与创业活动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 增加25-35岁年龄组 统计指标⑥青年日(周)平均工作时间 增加 16-20和25-29岁年龄组 统计指标輥輲訛青年月收入中位数 收入特指工资性收入 增加16-20和25-29岁年龄组 统计指标⑥青年社会保险享有率青年社会保障享有率是指在职和失业青年中参加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综合保险等社会保险的比例统计指标輥輲訛B级青年职业流动状况 本指标以一定时间内就业单位变化次数来衡量青年职业流动状况统计指标輥輲訛申领人才类《上海市居住证》的青年比例18-35岁常住外来人口统计指标⑥青年平均身高(男性/女性) 18岁年龄组 统计指标⑦青年视力不良检出率 (肥胖检出率、患龋率)青年达到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比例14-18岁在校学生 统计指标⑤15岁和18岁在校学生统计指标⑤健康与闲暇A级B级青年残疾人口占总残疾人口比例增加14-29岁年龄组 统计指标輥輰訛青年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状况采用量表测量 增加18-22岁年龄组 意向指标青年日平均睡眠时间 增加14-18岁年龄组 统计指标輥輲訛青年经常性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经常性参加体育活动是指平均每周三次及以上,每次时间30分钟及以上增加14-18岁和25-35 岁 年 龄 组 统 计 指 标 輥輲訛闲暇时间中上网所占的比重 闲暇时间泛指工作、学习、睡眠、家务、个人卫生以外的时间增加14-18岁和18-22 岁 年 龄 组 统 计 指 标 輥輲訛青年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 增加14-18岁年龄组 统计指标輥輲訛青年在一年中到市外旅游累计时间增加25-35岁年龄组 统计指标輥輲訛青年与父母关系的亲密程度 增加14-22岁年龄组 意向指标青年对同学(同事)关系的满意度增加在职、在学分组统计 意向指标人际与参与A级青年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的满足感比较增加14-22岁年龄组 意向指标新发展党员中青年所占比例 18-35岁常住人口 统计指标⑩参加过人大代表选举 (居村直选)投票的青年比例16-35岁常住人口增加沪籍、非沪籍分组统计统计指标輥輲訛

注:1.统计口径不作特别说明的,均为14—35岁常住人口。2.指标类型包括统计指标和意向指标,意向指标全部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统计指标的数据来源如下:①统计部门②民政部门③人口计生部门④公安部门⑤教育部门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⑦卫生部门⑧司法部门⑨法院⑩组织部门輥輯訛科学技术协会輥輰訛残联輥輱訛共青团輥輲訛问卷统计。

对于构建全国性的青年抽样系统,已有专门的研究(参见《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社会监测系统研究报告》,2004)。本研究将简要论述上海青年抽样系统的构建。

1.抽样方法

为了保证样本有较高的代表性并能由样本统计值推论总体参数值,选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也就是将总体分为多个互相区别的次级总体(层),在每层的所有单位中按照一定原则抽取若干单位组成该层的样本,每层抽出的样本合在一起就组成总体的样本。

上海青年抽样系统的构建选用分层抽样较为可行。第一,上海青年年龄跨度界定为14—35岁,包括各类青年群体,内部异质性较高,采用分层抽样法可以降低样本估计量的方差,是既科学又经济的抽样方法。第二,分层抽样允许在各层内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法或步骤,使得在对上海青年分层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最适宜的抽样方法,更具实践性。

2.调查总体及样本容量

调查总体为常住上海青年,既包括具有上海户籍且在调查时居住在本地的14—35岁青年,也包括不具上海户籍但在调查时已在本地连续居住满6个月的14—35岁青年。

样本容量估算公式(Austin,1983):

n=(σzα/2/E)2│

其中,n为样本量,σ│为总体标准差,zα/2│为概率度,E为抽样误差。

一般情况下,置信度 1-α│设定为 0.95,则 zα/2│=1.96。

由于未进行过同类调查,总体标准差σ│未知,故采取最“安全”的保守估计法,即取最大值 σ2│=0.25。

则 当抽样误差E=1%时,n=9604

当抽样误差E=2%时,n=2401

当抽样误差E=3%时,n=1067

当抽样误差E=4%时,n=600

由于社会调查抽样误差2%是允许的,加之对抽样设计经济性等因素的考虑,上海青年抽样系统将有效样本容量确定为2401。即,在置信度1-α│=95%,总体方差假设最大σ2│=0.25,可允许抽样误差=2%时,样本量n=2401。考虑到部分问卷可能不符合调查的要求,实际抽取样本数要大于理论值50%左右。

3.样本结构

上海青年抽样系统将上海青年分为在职青年、在学青年、非在职在学的社区闲散青年等三层,采用分层定比抽样的方法来分配各层样本容量。各层样本容量的确定是依据上海市统计局等部门公布的数据资料推算。比如,据统计数据,截至某年底,上海共有14—35岁青年2558608人。其中,在职青年1458736人,占总人数的57.01%;在学青年1047117人,占40.93%;社区闲散青年52755人,占2.06%。这样可以确定各层人数比为28∶20∶1。

在职青年层,进一步分为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和集体企业、三资和民营企业等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个体和自由职业者等五层,按等比例分配样本量。各层内先随机抽取若干个满足抽样要求的单位,再在单位内随机抽取样本。

在学青年层,进一步分为初中、高中(中专、职校)、大专院校三层,按等比例分配样本量。各层内先随机抽取若干个满足抽样要求的学校,再在学校内随机抽取样本。

社区闲散青年层,以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的社区闲散青年名单库为总体,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样本。

四、讨论和建议

第一,构建青年发展指标体系应当做,值得做。青年总是有理想的,因为他们正处在发展之中。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的理想与现实起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盲选”空间,也就是说,对于一个青年而言,无论他的理想有多么远大,都必须首先解决学习、就业等一系列不可逾越的现实问题,都必须首先解决足以自立的物质基础问题。这就是他们的现实,这就是他们需要特别关注的理由。因此,构建青年发展指标体系,直观地分析、比较和预测青年的发展程度,并通过青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引导青年的成长和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青年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需要。

第二,对青年发展状况的监测需要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和一个科学严密、稳定规范的监测系统互相支撑。否则,无论多么完善的指标体系也会因为监测网络不完备和调查方法不科学而前功尽弃。当然,形成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与监测系统,是一个探索性强、周期性长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根据应用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修正和完善。

第三,指标体系要系统体现青年发展的不同侧重点和认识角度,直观描述青年发展的基本状况,还要注重有稳定可靠的量化途径。指标设计要兼顾普遍适用和上海特色,充分借鉴部分国家和地区现有的较为成熟的指标及口径,以便于横向比较。同时指标体系要保持指标的基本稳定,便于在数据积累基础上进行纵向趋势分析。

第四,在意向指标的测量过程中,应注重区分青年的群体差异。青年因为年龄、身份、所处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群体,由于意向指标通过抽样调查等方式获取,在测量时应针对不同的青年群体设计不同的方案,以更准确地了解不同青年群体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第五,青年发展指标体系只是政府青少年事务管理的基础工程,要全面分析和把握青年发展状况和趋势,仅仅靠一个青年发展指标体系是不够的,还需将青年发展指标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结合起来研究和思考。只有将青年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中来思考,我们的研究才有价值。

1.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2.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张华.从《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看当今世界青年事务的发展[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8(4).

4.郗杰英.当代中国青年发展状况指标体系研究[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4.

5.程惕洁,黄汉强.澳门青年指标体系研究[M].澳门:澳门大学,2004.

6.香港青年协会.掌握青年脉搏:建立香港青年指标[M].香港:香港青年协会青年研究中心,1997.

7.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改革开放与当代青年——2008上海青年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共青团上海市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 颜 波

D430

:A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维度指标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0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商周刊(2018年26期)2018-12-29 12:56:00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光的维度
灯与照明(2016年4期)2016-06-05 09:01:45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Double图的Kirchhoff指标
人生三维度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43
KPI与指标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