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胜利的前奏——榜罗会议

2011-09-17 06:51温新堡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1年6期

温新堡

[摘要]1935年9月,中共中央在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正式作出了将中国革命大本营和红军长征落脚点放置到陕甘苏区的重大决策,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长征以来始终困扰党和红军的战略目的地问题,而且在政治上彻底肃清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对党和红军的消极影响,事实上确立了推动中国革命实现伟大转折的政治路线和行动纲领,为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和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形成,在思想、政治和军事上指明了道路。

[關键词]红军长征;榜罗会议;历史转折

1935年9月25日,中共中央率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迂回穿插,从武山西北乘隙突破渭河防线。次日凌晨,陕甘支队分兵一部佯攻陇西,主力部队和中央机关则径直北上,经过三十多公里的急行军,中午时分,进抵通渭西南部的榜罗镇。由于宣传教育工作及时有效,镇上民众很快由最初的惊慌转化为盛情的接待。他们积极充当向导,主动提供食宿,热忱欢迎红军的来临。古朴宁静的小镇,处处人欢马嘶,笑语盈盈,沉浸在旷古未有的欢乐喜庆之中。

寄宿榜罗镇小学的毛泽东,同样被无比巨大的喜悦所激动。进入甘肃以后,红军连续突破敌军在腊子口和渭河中上游地区设置的封锁线,完全取得了战略主动地位,部队物质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军心士气无比振奋高昂。从武山到通渭的行军途中,虽然屡遭敌机骚扰,但是在反复的疏散与隐蔽过程中,红军将士们惊奇地发现,长城——这个对绝大部分南方人来说抽象而玄远的历史胜迹,却以真实朴素的形态跃入眼帘,起伏在山峦跌宕之间。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的情形!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下,长城无疑是胜利的隐喻和表征,使全军将士平添了无限的感慨与遐想。尤其重要的是,毛泽东在榜罗镇小学搜求到大量的报章杂志,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到陕甘苏区及其红军武装的发展动态,并且对华北局势和民族危机有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认识。毛泽东当机立断,建议利用敌军主力尚在渭河中游地区集结的有利时机,及时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并安排陕甘支队就地休整待命。

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指导红军长征的胜利进军,开创中国革命发展的新局面,27日傍晚,在毛泽东的住处—榜罗镇小学一间简陋的办公室,一盏油灯、一张方桌、一溜条凳,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长征期间的最后一次重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秦邦宪等政治局常委,另有王稼祥、刘少奇等部分政治局委员以及彭德怀、林彪等红军将领列席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研究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明确党和红军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与基本任务。与以往的会议不同,这次会议没有唇枪舌剑的思想对垒,也没有各执一端的政治分歧,更多的是情投意合的心灵默契,相顾莞尔的精神慰籍。张闻天代表中共中央,首先向会议作了题为《发展着的陕甘苏维埃运动》的书面报告;接着,秦邦宪作了题为《陕甘苏维埃运动的发展与我们支队的任务》的副报告。报告结合9月下旬以来多方搜集到的信息与资料,认为红军与红色游击队在陕甘两省正在普遍地发展着。陕北23个县,到处都有红军和游击队的活动,刘志丹的红军有3个师10000多支枪;出自鄂豫陕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已经成功地转移到陕甘苏区。报告提出,陕甘支队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迅速与陕北红军会合,巩固和扩大陕甘苏区,推动全国革命的深入发展。围绕张闻天和秦邦宪的报告,就陕甘苏区成为中国革命大本营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与会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证,初步达成了共识。毛泽东在博采众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向会议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日益加深,民族矛盾正在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中央和红军的中心工作是将西北地区的苏维埃运动与全国不断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结合起来,肩负起领导民族革命战争的神圣使命。陕北地区地域辽阔,土地贫瘠,经济落后,民生困苦,各种社会矛盾复杂尖锐,工农武装斗争蓬勃发展,开展苏维埃运动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条件充足;而且,陕北背靠蒙苏,俯瞰华北,地理位置优越,一旦中日战争全面爆发,那里便是红军出师华北,对日抗战的有利后方。他提议,改变中央政治局俄界会议关于在苏联边界地区创建根据地的决议,将党中央和苏维埃政府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置到陕甘苏区;陕甘支队应继续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尽量避免与国民党军队正面交锋,争取时间休整部队,及早与陕北红军会合,保卫和扩大陕甘苏区,迎接中国革命新阶段的到来。会议一致通过毛泽东等人的主张,决定委派对陕北地区比较熟悉的红军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长贾拓夫,带领部分人员和电台先期出发,负责与陕北红军的实际联络,保障北上战略的圆满成功。

次日拂晓,风疏云暗,细雨迷蒙。为了全面贯彻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布置进军陕北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榜罗镇小学西侧的打麦场上,陕甘支队召开了连以上军政干部会议。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彭德怀、林彪等中央和支队主要领导人出席会议,并就国内外政治形势、红军的战略任务与战术方针、部队政治工作和军容风纪等各方面的重大问题,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毛泽东的讲话内容最丰富,也最为激动人心。向会议传达了政治局常委会议的决定后,他侃侃而谈,备述了长征的艰难曲折和红军的英勇无畏,最后满怀豪情地激励支队干部:陕北革命根据地是抗日前线,我们要到抗日的前线去,任何反革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同志们,努力吧!为着民族,为着使中国人民不做亡国奴,奋力向前!红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已经表示给全中国全世界的人们看了!让我们再来表现一次吧!……固然,我们的人数比以前少了些,但我们是中国革命的精华所萃,我们担负着革命中心力量的任务。从前如此,现在亦如此!我们的朋友知道如此,我们的敌人也知道如此!慷慨激昂的演讲,如丽日照晴,灿烂着每一个聆听者的面容和心情。临近中午,雨收云散。会议在和煦的阳光与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会后,各部队立即召集干部会议和军人大会,胜利的喜悦象回暖的熏风,吹拂到每一处营地,官兵们笑逐颜开,欣喜地开始了开赴陕甘苏区的各项准备活动。

1934年10月以来,为了落实北上抗日的行动方针,解决红军长征的落脚点问题,中共中央召开过一系列重要会议,先后制定过在湘西、川黔、云贵川、川陕甘边区创建根据地,相机北上的战略计划。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些计划相继搁浅。1935年9月初,中央红军主力进入甘南后,中共中央在俄界(今迭部南部)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继续北上,经陇东和陕北,以游击战争的方式,在靠近苏联边境的地区开辟根据地,争取共产国际支持,借以休整部队,壮大红军,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9月中下旬,通过红军在哈达铺抄获的《大公报》、《中央日报》、《民国日报》等大量报纸,中共中央初步了解到陕甘苏区及其红军武装的发展状况,中央主要领导人开始考虑改变俄界会议的决定,计划前往陕北,依托陕甘苏区,推动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发展。22日,在红军团以上军政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宣布了中共中央的战略设想。榜罗镇会议则是将这种战略意图上升为全党和全军的共同意志。在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指导下,经过民主讨论和集体协商,会议正式作出了将中国革命大本营和红军长征落脚点放置到陕甘苏区的重大决策,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党和红军的战略目的地问题,而且在政治上彻底肃清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对党和红军的消极影响,事实上确立了推动中国革命实现伟大转折的政治路线和行动纲领,为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和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形成,在思想、政治和军事上指明了道路。10月22日,在陕北吴起镇,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正式批准榜罗镇会议的决定,充分肯定了榜罗镇会议的正确决策,从历史转折的高度,赋予榜罗镇会议以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