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更生
(山西省会计学会水利系统分会,山西 太原 030002)
“十一五”时期是山西省水利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中,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山西省水利厅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兴水战略,水利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规模强劲扩张,效益明显提高,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突破性进展,为兴水战略的实施、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一五”时期,随着国家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刺激和山西省兴水战略的实施,水利部门抓住机遇,积极争取、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迅速实现了水利投资的历史性突破。
据初步统计,“十一五”时期水利投资实现连年持续增长,由2006年的15.64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58.24亿元,5年连上五个台阶(图1)。
图1 “十一五”时期山西省水利投资情况统计图
省以上水利总投资达到183.73亿元,是1949—1996年40年投资43.49亿元的4.22倍;是1991—2000年10年投资58.66亿元的3.16倍;是2001—2005年(“十五”期间)投资47.67亿元的3.85倍,占到新中国成立61年以来省级以上总投资332.95亿元的55.18%(图2),5年中年平均投资力度为36.75亿元,年平均增速40.94%,是“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的4.87倍。比同期全省GDP平均增速11.2%高出29.74%;比同期全省财政总收入平均增速22.88%高出18.06%(图3)。
图2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水利投资情况增长图
图3 “十一五”时期水利投资与其他指标增长对比图
“十一五”时期,山西省水利投资中中央和省级投资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其中中央财政投资61.13亿元,占到全部投资的33.27%,省级投资122.6亿元,占到全部投资的66.73%。虽然中央投资比“十五”时期的26.88亿元增加36.24亿元,增长了1.27倍,但在全部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由“十一五”时期的56.42%下降为33.27%,而省级投资所占比例由“十五”时期的43.58%上升到66.73%,改变了过去中央投资占大头的状况,山西省水利自主投资能力明显增强(图4)。
图4 “十五”、“十一五”期间中央与省级水利投资比例增减情况对比图
在省级投资中,省财政投资所占比例比“十五”时期下降20.97%;省发改委投资上升了1.59%,贷款融资上升了19.4%,省级水利投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另外,和“十五”时期相比较,水资源费、水资源补偿费、水利建设基金和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分别增长11.59%,1.19%,23.72%和0.87%,总额达到21.98亿元,占到同期省财政投资的37.37%;其他用于水利建设的土地治理、扶贫开发、农村饮水安全等省财政专项资金达到21.86亿元,占到同期财政投资的37.18%,水利投资来源实现多元化。倍受关注的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十一五”时期也取得突破性进展,2009年新成立的山西水务投资集团,成绩斐然,已取得银行授信68亿元,累计贷款27.67亿元,为张峰水库、坪上应急引水、禹门口东扩、唐河水电站等19项应急水源工程提供投融资服务26.24亿元,保证了应急水源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水利资金重点投向了山西省兴水战略的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农田水利灌溉、水土保持淤地坝、农村饮水安全、城乡节水和水源地保护等六大工程,投资达到127.3亿元,占到全部投资的69.29%,为兴水战略的顺利实施并取得决定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在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工程投入的同时,还加强和兼顾了汾河生态修复与保护、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利重点县建设、水库与河道治理、首都水资源保护生态建设以及防汛抗旱、水文水资源、水电、水产等项目的投入,总计达到42.04亿元,占到全部投资的22.88%,此外还投入14.39亿元,占到全部投资的7.83%,用于行业的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等其他项目。水利投资呈现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全面增长的局面(图5)。
图5 “十一五”时期水利资金投向图
“十一五”时期是山西省水利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成效最明显、人民群众直接受益最多的时期。水利投资大幅度增加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全省水利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山西省干成了多年想干而未干成的大事。
“十一五”期间,经过全体建设者的奋力拼搏,省委、省政府确定的35项应急水源工程到2010年底完成27项,完成投资85亿元,其中包括张峰水库、泽城西安水电站、柏叶口水库三座大型水库,夹马口北扩、北赵引黄两座大型灌区,和川、坪上两处大型引水工程。这些工程全部建成之后,全省地表水供水能力将明显增长,加上岩溶大泉和河流取水,境内地表水供水总量将达到37亿m3,成为全省经济社会供水的主要来源,从根本上扭转了取地下水为主的局面。对改善全省生态环境,提高供水保障能力起到重大作用。
“十一五”时期,山西省投入55.13亿元,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20 640处,解决了28 283个村1 18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民群众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全省农村饮水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
“十一五”期间,围绕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山西省进一步加快大型灌区建设步伐。夹马口北扩、北赵引黄两座百万亩大型灌溉区相继建成通水,六大灌区和六大泵站更新改造加快推进,21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开工建设,同时出台并全面落实灌溉电价,水价补贴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用水的积极性。引黄灌溉用水量由2005年的1.2亿m3上升到2010年的5.8亿m3,五年来全省实浇面积连年增高,2010年达到114.2万hm2,创历史最好水平。
“十一五”时期,全省新建淤地坝2 000余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万hm2,累计治理率达到49%,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来的10.8万km2减少到5.5万km2。特别是2008年以来,全省累计投资1.5亿元,建成高产、优质淤坝地0.15万hm2,有力促进了退耕还林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010年底,列入全国规划的101座病险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部竣工验收。汾河清水复流工程进展顺利,一期工程全部完成,汾河全河段实现全年不断流,五台县清水河、原平县阳武河等6条中小河流治理启动实施。全省推广清徐县节水体系建设经验,初步建成了地下水监测网络,通过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实现止降回升,2010年较2005年全省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56 m。全省万元GDP用水量由2005年的155 m3,下降到2010年的80多m3,超额完成“十一五”确定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省在实施兴水战略,完成六大工程的同时,注重了行业本身的能力建设,先后投资3 500多万元用于水文设施的更新改造;投资1 600多万元建成山西数字水利中心,实现对空中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实时监测;争取防汛抗旱专项经费5亿元,用于全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基层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 000多万元用于地下水监测网络,水保监测网络等项基础工程设施的建设,使全省水利行业的管理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职工的生产、工作、生活条件得到有效的改善。
“十一五”时期,随着山西省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保障能力有了提高,但与公路、铁路、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相比,水利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解决,依然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另外水利资金筹集、使用管理和监督方面也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总体上讲,一是水利资金的投入与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不适应;二是面对水利资金大幅度增长,建设规模、工作难度强度显著增加的局面,水利行业本身的应对监管能力还不适应。具体表现一是水利投入仍然不足,一些工程配套资金不到位;二是少数中小型水利工程资金投向项目选择上不合理,有的标准低、质量差、效益差;三是水利资金监管上有漏洞,从省到县,“十一五”时期都出现个别地方和领导违法违纪案件,随意更改计划、滥用资金,不遵守财经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距离实现“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最近省委、省政府结合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明确了“十二五”水利发展的思路和重点,提出实施“大水网”建设,实现由“水瓶颈”向“水支撑”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确保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用水需求。
再造新山西,投资要给力。水利要发展,资金是关键。我们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同时强化水利项目和资金的监管,充分发挥资金在水利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水利作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决定了各级财政是投资的主体。第一,要积极争取中央对山西省水利的投入。“十一五”期间中央给予山西水利以巨大的支持,投资达到61.13亿,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多。但与其他省市相比还有差距,如广西省“十一五”时期向中央争取资金达到145.6亿,比“十五”时期增长了300%,仅2010年就争取到60多个亿。今后十年是全国水利投入大量增加的时期,全省应当抓紧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争取更多的中央支持。第二,水利部门要积极主动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反映,切实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预算放到优先位置。“十一五”时期,山西省财政对水利支持力度加大,但省以上水利投资只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 269.9亿元的0.9%,同期财政总收入7 112.4亿元的2.6%,即使包括市县全部水利投资380亿元,也只占1.9%和5.3%,低于历史平均水平,与水利基础产业的地位不相适应,所以设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各级财政对水利产业的投入应当是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第三,注重市县两级财政及群众对水利的投入,因为手头缺少各市县的有关资料,所以不能对各市县水利投入进行比较分析,但从“十一五”时期实施情况看,部分工程地方配套的资金不到位,影响到整个工程效益正常发挥是个不争的事实。诚然“十一五”期间各市县政府确实对水利工作给予了充分支持,市县财政在水利方面的投入也有大幅度的增加,但市县对水利的投资波动性较大,群众自筹更是一事一议,不能经常持久。如何在市县两级财政建立起稳定增长的水利投入机制体制,如何调动农民群众对水利投入的积极性是值得重视的课题。第四,强化对水利建设基金和各种规费的征收。“十一五”期间,省级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水资源补偿费、河道费、水土流失治理补偿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占到同期省财政水利投入的37.37%,是水利投入一个十分重要相对稳定的来源。但目前征收使用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征收不到位,个别地方挪用挤占,甚至违法使用。以水资源费为例,全省“十一五”期间五年征收43亿元,其中2010年达到21亿元,但“十一五”期间省级用于水利建设的水资源费6.82亿元,只占到15.9%,2010年最多也只有3.9亿元,占到当年收入的18.6%。所以水利部门要用足、用好有关政策,加大各种水利规费的征收力度,做到应征全征;落实从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提取10%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政策;抓紧出台新的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合使用办法,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水利规费收入有较大突破。第五,继续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建议各级政府建立水利建设资金的投融资平台,通过贴息补助扶持等政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用好各种信贷。积极鼓励吸引社会办水,调动农民群众参予水利建设和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积极性。
“十一五”时期全省兴建的数万座大中小型水利工程,从总体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但也有一些工程出现了问题,选项不科学,安排不合理,或者配套资金不到位,组织不当,推进不力,管理不善,使工程效益难以正常发挥。工程项目选项与管理是水利资金投入能否产生效益的前提和基础,结合“十一五”期间全省实施兴水战略的具体实践,建议:一是在加快实施大水网规划、提高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能力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工程配套更新改造项目的力度。水利建设长期存在“重基建、轻配套”、“重建设、轻管理”的弊端,历年水利投资中,骨干水利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占到绝大多数,而续建配套更新改造、维护保养尤其是末级渠系建设维护项目投入较少。而这些项目涉及到工程效益能否发挥、人民群众能否受益,所以“十二五”期间应给以足够的支持。二是处理好省、市、县三级兴办水利工程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十一五”期间已完工的水利工程,要依托统一的水市场,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行业之间、条块之间、甚至行业内部争水源、争市场、争利益等恶性竞争现象发生。三是坚持各级政府是水利投入主体的原则,对于“十一五”期间利用贷款兴建的工程,除了有正常水费、电费收入,可实现良性运行的工程项目之外,各级财政应对其余工程产生的防洪和社会、生态效益给以补偿,否则这些工程将在产生巨大的社会、环境效益的同时,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四是继续加大水利工程维护保养,加大对水利单位特别是基层水利单位的能力建设的支持。实践证明,管理是实现水利投资效益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多年来的欠账,山西省水利工程管理相对滞后,资金少、人才缺,“十一五”时期一批新建的工程马上面临着交付使用转入日常管理运行,加强管理刻不容缓。所以建议“十二五”时期要通过全国水利大普查,摸清水利管理单位的状况,针对性地出台加强管理的措施,首要的是解决好水利工程维护保养正常运行的资金来源,同时增加水利全行业能力建设的支持,包括各类人才的培养,使整个行业软硬件条件得到改善,人员素质得到提高,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建设管理任务的需要。
根据测算,“十二五”期间,全省水利投资每年都会在百亿元以上,省和中央的投资将比“十一五”时期大幅度增加,这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和考验。管好用好水利资金,使之发挥应有的效益,建立健全水利资金风险防控机制,强化水利资金监管既是加强水利反腐倡廉工作、确保“十二五”规划圆满落实的需要,也是水利事业高速发展形势下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的迫切需要。根据“十一五”以及以往时期水利资金监管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建议:一是继续坚持实行全省水利资金的巡查监督制度。1995年以来山西省一直坚持了以纪检、监督部门牵头,审计、财务、稽查等部门参加的一年一度大检查,起到一定作用。今后五年应继续坚持这一制度,并予以完善和改进,提高督察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对各类违纪违法事件惩治力度。二是突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管。“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的几起违法违纪案件,大多发生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主要负责人身上。各单位负责同志和各项目负责人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中坚力量和具体组织者,也是各种腐败现象针对的主要对象,除了本人要严于律己,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之外,各单位应建立健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岗位的惩防制度,严格按程序办事,从制度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发生,保护干部安全。三是建立健全各单位的水利资金风险防控体系机制,完善单位内部资金使用管理控制制度。在一些重点工程,可推行全过程跟踪督查的派驻制,强化监督力度。对所有工程都要认真按规定编制财务资金决算进行验收,搞好资产交接,防止资金流失。对于投资百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要按规定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对工程立项的合理性、项目完成进度、质量、组织管理水平、财务资金收支管理状况、经济社会效益,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结论,发现问题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四是加强水利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树立风险意识,法制意识。对群众意见较多,反映较大的干部要及时实行戒勉谈话或者适时调整撤换,防微杜渐,把违法违纪现象解决在事情发生的初期,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山西省“十二五”规划的启动,“大水网”的建设,水利改革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机遇难得,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水利资金筹集使用管理方面的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继续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严格资金管理,充分发挥水利资金在水利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为全省“十二五”水利规划目标顺利实现作出新的贡献。
注:1.本文引用的有关水利投资数据来源《山西水利回顾与展望》、《山西省水利统计年鉴》、厅向省人大汇报材料以及厅财务处有关统计资料;2.本文引用的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来自《山西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本文仅对省及中央水利投资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市县财政及群众投入,引黄工程等水利投入未作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