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艳琼,苏秀娟,王 嫱,陈 霞,周 倩**
(1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科教科,上海 200040;2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教学管理处,上海 200065)
现代医学要求医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注重医德修养。当前社会因素、教育制度改革和学校忽视等方面都影响着医德教育。[1]要培养称职的医学人才,就需要全面加强医学生职业医德素质和医学伦理学等方面的培养,以及改善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方法。[2]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是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五系,简称“五系”)和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二系,简称“二系”)的医学研究生。参考已有的一些调查问卷,[3-5]并结合本院自身特点设计问卷。问卷共33道题目,包括医学生基本情况、医德现状和医学伦理教育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无记名方式进行答卷,共发放问卷87份,回收问卷87份,其中有效问卷84份,有效率为96.6%。
调查显示,二系是综合性医院,在性别分布上比较均等;五系是妇产科专科医院,女生占多数(P<0.01);在年龄段上,二系研究生集中在26~30岁;五系则集中在20~25岁,较二系年龄偏小(P<0.01);而独生子女和攻读硕、博士学位情况在两个系的分布类似。见表1。
表1 基本情况
从对选择医学的首要目的的调查结果可见,过半的研究生是从医学这个崇高的职业角度来选择的,另外有45%的医学研究生是从考虑工作这个现实出发的,只有1个研究生从个人名利考虑,占1.2%。对于医德医风现状的调查,研究生表现出满意和基本满意,只有6%认为不满意;他们对目前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还是持肯定意见,只有5%认为差;有92.3%认为现在公众舆论对医师是不公平、不利的。
研究生对《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其实施办法》中医学道德规范非常了解的只占24%,61%只是了解,而15%却是不了解。而医学研究生对医学生誓言的了解程度较高,达到92%。
98%的研究生认为医德与医术是医生的两个必备要素;只有2%的研究生认为医德属于从属地位。对于个人利益,67%的研究生认为可以得到医德的支持;但有33%偏重于强调个人利益的实现。
在心态上,88%的研究生认为“没有架子,对待病人有耐心,使病人感到亲切”;在责任心方面,89%的研究生认为“医疗工作关系着病人的安危,来不得半点马虎”,但还是有少部分研究生在对待病人态度上表现不佳,对待医疗工作的责任心不够;对于检查项目,38%的研究生认为进行尽可能全面的检查项目是可以理解的。
调查中,关于“当病人询问某一项化验或检查的意义时的答复”,86%的研究生选择“耐心解答,体贴细致”;“当为病人进行一项可能存有意外风险的诊疗操作”时,96%的研究生都选择“如实告知患者并与之签署知情同意书”;“当在工作中受到病人或家属误解而又一时无法解释清楚”时,40%的研究生选择“以病人治疗为先,忍辱负重”,另外60%会求助上级部门;在医患沟通方面,45%的研究生“愿意并善于与患者进行沟通”,另外55%愿意沟通但缺乏技巧。
在特殊的医疗环境下,74%的研究生赞同“在‘非典’时期,医务人员都有义务冲到一线,履行自己的天职”这一观点,也有6%不赞成。在抢救患者可能导致自身健康受损时,有40%的研究生选择“勇敢的冲到一线,救死扶伤”,50%选择听从组织安排,有10%选择不会冲向一线。
在医德教育上,研究生认为当代医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够、内容陈旧。83%的研究生认为市场经济和社会道德对医德产生的影响最大;99%的研究生认为有必要加强医德教育;92%的研究生希望由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临床专业知识的教师进行医德教育。调查结果中,研究生最喜欢的医德教育方式是教师言传身教,其次分别是社会实践、身边典型事例教育和医德教育讲座等。
女生对于医学誓言的了解显著高于男生(P<0.05),在医患沟通能力上是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0.05),在抢救患者可能导致自身健康受损的选择中,勇敢冲到一线的也是女生非常显著高于男生(P<0.01)。“医生应该具有怎样的责任心”的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P<0.01)。从统计结果看,随着年龄增长,在医患沟通能力上有所提高(P<0.01);选择“勇敢的冲到一线,救死扶伤”,也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P<0.05)。在对于医德规范和医学生誓言上有差异,独生子女的了解程度略低于非独生子女(P<0.05)。博士研究生更注重个人利益;硕士研究生有正确认识和态度的比例高于博士生(P<0.05)。博士生认为医德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医德现状,而硕士生则认为是市场经济(P<0.05);博士生觉得最好的医德教育环节是身边典型事例,而硕士生则选择上级医生的言传身教(P<0.05)。
从调查结果看,医德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当代医学研究生在医德认识和态度上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在面对人生和社会现实时,易被许多问题困扰。在单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到随着研究生阅历的增加,受到负面影响也有所增加。在本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对学校的课堂教育形式缺乏兴趣,而学生喜欢的医德教育方式学校却不能充分提供。由此可见,改善医德教育迫在眉睫。在医德教育中,要注重课程教育和临床实践并重,以帮助医学生建立正确的医德观念。
在医学伦理课程上的改进方面,要创新教学内容,引入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事迹;要改革教学方法,在以往单一的知识灌输方式中加入讨论、讲座和多媒体等形式;要注重榜样宣传,引导学生接受高尚的道德规范并提高自身修养等。[6]学校同时要抓住医德教育的各个时机,比如加强新生入学教育;进行医学生宣誓仪式;在日常管理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完善医学研究生培养计划;通过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促进医德教育等。[7]
要重视理论结合实践,开展内容丰富的医疗社会实践活动,让研究生多接触社会,增加他们的社会荣誉感和责任感。[8]可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使他们了解社会、感受社会,调动他们的主动性。[9]还可在医疗实践环境中开展医学伦理学教育,例如采用伦理查房、床边教学等。临床教师结合具体病例对学生进行医德规范的教育,让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严谨治学和认真负责的态度。[10]此外,要发挥上级带教老师和研究生导师的言传身教作用,特别是上级带教老师是与临床直接接触的老师,他们最能够引导学生对医学的认识,带给学生医德方面的引导。[11]
可设立医德信念培养实践考核机制,建立医德档案和考评制度,增强医德教育的实效性。例如为学生设立医德教育档案,对自我评定、医德实践和违反医德等情况进行记录,并与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定相结合,为学生参与医德实践增加动力。[12]也可制定医学生医德行为规范,如《实习生守则》、《实习承诺书》等,使学生有章可循,促进其医德水平的提高。[13]
[1] 赵蕾.21世纪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165 -166.
[2] 周伟,罗智伟,杨成林.当代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调查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4):81,181.
[3] 夏凯愉.医学生医德教育:学校、医院和政府的职责与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9.
[4] 王巍巍.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德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D].山东大学,2007.
[5] 沈颖洁.住院医师的医德培训和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6] 邹苏.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实施医德养成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0):698-699.
[7] 奚红.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医德教育实践活动体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1):89 -90.
[8] 赵瑛.浅谈加强临床实习生医德教育[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0,4(5):319,317.
[9] 刘翠,程乐森,徐玉梅,等.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1):98-100.
[10] 陈明华,郝云玲,张玲,等.中西方医学伦理学教育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16-18.
[11] 赵玮,梁慧敏,王伟.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改革新思路[J].药学教育,2010,26(2):1 -2,33.
[12] 高袅,孙靖靖.浅谈医学生医德信念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43 -144.
[13] 程俊.以创先争优促医德医风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2):154 -15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