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娟 姜振涛 房伟娟
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我们对34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临床治疗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本组68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男37例,女31例;年龄12~80岁,平均47岁。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症状、体征的时间为术后4周~5年,平均1年。均发生腹痛、腹胀,伴恶心或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X线片示有液气平面,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实验组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50.0±11.3)岁;化脓坏疽性阑尾切除术6例,胃癌根治术7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8例,外伤性脾切除术2例,结直肠肿瘤根治术7例,胆道术后3例,腹膜后肿瘤切除术1例。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50.0±10.6)岁;化脓坏疽性阑尾切除术7例,胃癌根治术6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7例,外伤性脾切除术1例,结直肠肿瘤根治术7例,胆道术后4例,腹膜后肿瘤切除术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指导患者禁饮、禁食。为其放置胃管行持续胃肠减压,同时行肠外营养支持,药物抑制消化液分泌,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抗生素控制感染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药复方大承气汤(大黄 12 g、芒硝9 g、厚朴15 g、枳实15 g、桃仁9 g、赤芍15 g、炒莱菔子30 g)行中药保留灌肠,1剂∕d;使用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穴,2次∕d;红外线灯腹部照射理疗,2次∕d。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的检验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疗效判定标准 有效:96 h内恢复肛门排气、排便,腹痛、腹胀症状消失,X线片提示液气平面消失;无效: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96 h,中转手术治疗,或出现肠绞窄、肠破裂等并发症。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3.1 病情观察 ①监测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每2 h观察并记录1次皮肤弹性和黏膜情况。②行中药保留灌肠后要评估腹痛、腹胀和肠鸣音等情况,若出现腹痛、腹胀加重,恶心、呕吐,肛门未排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③每4 h观察并记录1次尿量,并评估尿量、尿比重、颜色。④注意观察患者排便情况,如发现患者有血性便,要考虑有发生肠绞窄的可能,要及时报告医生。
3.2 常规护理 ①及时为患者更换被呕吐物污染的衣物和被单,做好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加重病情。②遵医嘱指导患者禁饮、禁食,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保证胃液引流通畅。妥善固定胃管,防止脱落。观察、记录24 h胃液量、性质。③加强口腔护理,每日清洗口腔、鼻腔。④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粘连性肠梗阻的相关知识,介绍治疗、护理的计划和重要性,稳定患者情绪,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⑤饮食护理。若肠梗阻缓解,24 h后可进流质,并指导患者规律饮食,忌暴饮暴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3.3 中医护理
3.3.1 中药保留灌肠护理 ①保留灌肠前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②中药浓煎,每剂200 ml左右。③药汁注入直肠前加温至38~41℃,帮助患者取侧卧位,以枕头垫高其臀部,肛管插入10~15 cm,用灌肠器将药汁缓慢滴入肛管内。嘱患者尽可能忍耐,使药汁保留1 h以上。
3.3.2 电针刺激穴位护理 遵医嘱用消毒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穴,刺激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每次30 min,2次∕d。3.3.3 腹部理疗护理 遵医嘱用红外线灯腹部照射理疗,灯头距腹部20 cm左右,避免灼伤皮肤,每次30 min,2次∕d。
4.1 粘连性肠梗阻在临床最常见,占各类肠梗阻20%~40%[1],多由腹部手术后、炎症、损伤、出血异物等所致。中医认为肠梗阻形成原因有气滞、血瘀、寒凝、热结、湿阻、积食、虫结等,中医的基本病理机制为不通则痛[2]。临床多见实、热证,气机通降失常、气机闭阻。治宜通腑泻热、急下存阴,使脾、胃、肠升降传导功能复常,气血津液代谢逐渐恢复。复方大承气汤为行气祛瘀通下之剂,有通里攻下、通腑荡积、行气散结、六腑通畅之功。用于阳明腑实证之痞、满、燥、实四证及脉实者,或肠中实热积滞之“热结旁流”等证。临床应用表明复方大承气汤有改善胃肠道循环、增强免疫力,促进肠梗阻症状缓解,明显提高粘连性肠梗阻治疗的成功率。
4.2 足三里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穴,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激发被抑制之气机,从而恢复胃肠蠕动功能。结合本组观察结果分析,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对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防止胃肠功能紊乱、胃肠痉挛性腹痛等并发症有一定作用。
4.3 红外线理疗对组织产生的热作用、消炎作用及对微循环的改善效果已为临床所肯定。腹部照射后局部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红细胞聚集现象减少,从而促进胃肠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减轻肠壁水肿,促进粘连分解。
采用复方大承气汤灌肠、电针刺激足三里、红外线腹部理疗联合治疗,结合精心护理可明显促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康复,且护理人员能较容易掌握护理和操作要点,值得临床推广。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6.
[2]李晓玉,钱培贤.辨证施治粘连性肠梗阻.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998,5(5):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