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传统民居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2011-09-12 05:37姚安安
四川建筑 2011年5期
关键词:海岛民居建筑

姚安安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舟山群岛位于浙江东北部,背靠沪杭甬,面向太平洋,四面临海。主要岛屿有舟山本岛、岱山岛、朱家尖岛、六横岛、金塘岛等。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传统民居建筑呈现多种的格局。舟山传统的两大支柱行业为渔业和农业。明清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在中国萌芽,海外贸易、东南物流、商贸运输开始成为舟山一种新兴的营生方式,打破了原来以渔业、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行业格局。以上“渔、农、港”三种行业,对舟山民居建筑形态影响最为深远,而形成了渔家民居、农家院落和商贾宅院三种主要的民居建筑形式。

舟山四周都是海,境内气候受西太平洋、欧亚大陆影响,全年多大风,春季多海雾,属亚热带南缘海洋性季风气候。此外,夏季台风暴雨频发是舟山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渔民的特殊海洋生存环境对其建筑意识形态也有着重要影响。在环境适应性方面,舟山传统民居积累了很多独到的营造思想与经验。这些民居虽然少了些优美的细节,却体现出乡土建筑更为本质的一面,在与大自然的相处过程中,海岛人以其卓越的生存智慧,创造出了不同于内地的民居建筑形式。探讨其环境适应策略与方法,对地方民居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 应对台风灾害的策略

1.1 村落选址和群体布局

“靠海吃海”势必要傍海而居。为避开台风的侵袭,既靠近海边又三面隆起的山岙是先民居住的理想环境。一方面,山岙三面隆起能够抵挡台风侵袭,对房屋以及海湾里的舟楫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山岙的海滩往往比较平坦,便于泊舟、作业。这一古老的海岛居住理念一直得以传习,把民居建在背阴向阳或坐北朝南的南面山坳或吞口里,形成了向阳、朝南的村落格局,甚至如今的渔村大多还是处在这样的山岙里(参见图1)。

在村落布局方面,海岛民居大都顺势组织,平行分布,并面向盛行风开敞,有效组织夏季通风,并且利于冬季挡风。由于小岛的村落大都座落在半圆形的海湾里,故小岛渔舍在村落里也是背山朝海的半圆形排列,道路为东西走向,并因山溪从高山直冲而下,把村落分割成川字形块状,间有石板桥相通。有时与上涨的海潮碰撞,发出龙吟般的轰鸣。这也是小岛渔舍的独特环境及其与大陆的不同之处。

东极镇上的青浜岛,其岛上民居颇具特色,房屋采用岩石垒砌,并依坡而建,拾级筑路,渐次升高,依山高低而建,邻屋之间筑石阶相通。居民利用地形、地势,化不利为有利。将山坡沿等高线整理成不同的台地,在台地上建房或通过室内地坪高低调整高差。在坡地和陡峭的悬崖上就地取材用石头建造房子,依着山势层层叠叠,错落的建筑与起伏的山体结合,浑然一体。登山鸟瞰,屋咬着山,山抱着屋,粗犷雄伟,错落有致,有一种恢宏的气势,犹如一座的瑰丽的“海上布达拉宫”(参见图2)。其形又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花,为避开海浪侵袭,聚落底部用块石砌筑,如花托般将建筑高高撑起,结实而有力;建筑屋顶沿坡向上次第相叠,错落有致,又好似层层开放的花瓣。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中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本质同一、主客一体,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居山岙的渔村,房屋之间前后相接,密集建造,左右相连,布局紧凑、集中相互,御风抗台。左邻右舍共用山墙,使原本单栋的房屋连成一体。这样既节约了建筑材料,又可增强建筑抗风能力,减少了外墙散热面积,获得比较稳定的室内环境。

图1 东福山岛渔村向阳、朝南的村落格局

图2 青浜岛上宛如布达拉宫一样气势的村落布局

1.2 建筑单体形态

民居建筑雄浑而粗犷,建筑外形整体上均比较低矮。临海的民居为抵御台风大都层数比较少,最多两三层。而像岱山的一些直面大海的渔村层数就更少一些,有的只有一层。瓦房平屋,单体朴实却不单调,有四方形、三角形、六角形,也有不规则形状。墙相对较厚,但墙面不是和地面垂直,而是向苍穹倾斜,给人以强烈的重力感。屋顶出檐较小,外墙尽量封闭,临海面开窗较少且窗洞口小,有时甚至不开窗。这些单体构建方式有效地减弱了台风对建筑的不利影响。

1.3 建筑细部处理

在建筑细部处理方面,也处处可以体现出海岛居民的智慧。如在民居屋顶的瓦片上压着一排排等距整齐的石头,防止突如其来的大风或台风掀起屋顶(参见图3)。这样的方法虽简单,但是非常实用有效。从远处看去,俨然成了海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图3 民居屋顶上的石头

受海岛大风影响,舟山传统民居檐口均较低,出檐小,且置勾头并滴水。相比浙江嘉兴地区用小青瓦纵向实叠了事的做法,建筑的轮廓线更加流畅,增添了建筑的厚重感。

地处海岛,空气潮湿,为使落地屋柱不受潮湿腐烂,在柱脚上添上一块石墩,这“石墩”正式名字叫柱础,俗称磉盘。柱础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又加强柱基的承压力。柱础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莲花座形等多种变化,同时,为起到烘托房屋构筑规格高雅和装饰豪华,人们在柱础上特意进行了一些带有美观功能的装饰(参见图4)。

图4 防止柱子受潮腐烂的柱础

2 应对海水氯盐腐蚀的策略

海洋环境通常指海水潮差区、飞溅区,也包括近海的大气区(海风、海雾)。近海地区的大气中都会含有氯离子。海浪拍击产生的大小为0.1~20 μm的细小雾滴,较大的积聚于附近,较小的随风漂移到近海的陆上地区,产生浓重的盐雾作用。进而在构件混凝土表层内积累浓度很高的氯离子,在干湿气候交替的不利状态下,遭受盐害破坏。而舟山地区岛屿众多,四周都是海,显然海水氯盐腐蚀作用对舟山建筑产生的不利影响更为显著。应对严酷的自然环境灾害,海岛人在建筑营造方面采取了种种策略。

2.1 石材的应用

海岛上石材资源丰富,取之便得,省力又经济。海岛风大雨多,春夏季又较潮湿,海风海雾严重,石头密实坚固,不仅可以抵御海浪的侵袭,也可以防潮、保温。海岛民居的墙体都是用光洁坚硬的花岗岩石筑成,块块方石叠墙而建,石间的缝隙古时用沙灰粘连。这就与江浙内地的民居有很大的不同。唯有海岛,尤其是小岛的民居大都用石头筑墙。不仅墙体如此,而且民居的门框、窗架甚至连屋顶的盖板都是用当地的长条石制成,俗称“石屋”。这在嵊泗黄龙的峙岙村尤为显著(参见图5)。

图5 嵊泗黄龙镇峙岙村的“石屋”

石头在建筑中使用中,形式也有所区别,有片石、块石、条石、乱石之分。例如东福山的石屋就是全部用块石砌筑而成,块石横竖对齐,整齐美观。经济条件不好的居民,就选择用乱石砌筑房屋,也有些在建筑底部砌筑块石,在上部用乱石或片石砌筑。虽然各种石头使用的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给人以质朴、硬朗的美感。舟山海域广阔,岛屿分散。根据区块的不同,石头的颜色也有很大的差别,有青石和黄石之分。舟山人又以青石为贵,定海和沈家门城区的大户多以青石作为住宅的基石,且以大块石作为外墙底边的砌筑材料。这样做既可以防潮,又可以使建筑更加牢固。

2.2 涂料的应用

由于舟山多石少木,尤其缺少大型木材,舟山的木构房屋结构多会选用穿斗式硬山顶。因穿斗式木结构所用木材尺寸较小。木材易腐,在潮湿海风海雾腐蚀严重的环境下更甚,所以木材的防腐工作是显得尤为重要。在建造前,建筑用的木材要特别注重其含水率,还需要经过特殊的处理,一般在桐油里浸泡、晒干并刷上一层胶。建造后需要涂上一层漆,这样水分不能进入。涂的漆也具有防腐功能。最后还需在墙上安透风,柱子下面要安柱顶石。

3 应对淡水奇缺环境的策略

3.1 井的应用

海岛上淡水的调蓄能力较弱,海岛上雨水很难保存,淡水奇缺。春夏梅雨季节,大河涨、小河满,河水哗哗泄入了大海;酷暑时分,降雨少而用水多,河流一下子就干涸了,水贵如油。所以海岛居民还有个重要设施,那就是井。海岛民居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水井,有些大户人家在院中挖1~2口水井。水井有些挖在院子的上侧角,或设在厨房的大灶前。室内有井,用水不慌。为此,海岛人建房屋,先挖井后造房,相沿成俗(参见图6)。由于水井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凿井时人们不但从保洁、安全、方便着手,而且还在井圈设置上下了不少功夫,或一井多眼,或方或圆,或井上添花……这些形态各异的大小水井,流淌着古朴的民情,见证着舟山的昨天与今天。

图6 海岛民居必设的水井

虽然现在自来水已流进千家万户,但这些古井像一颗颗珍珠撒落在大街小巷,庭院角落,增添了一份灵气与活力。以它特有的冬暖夏凉的优势,吸引着人们仍沿用井水来洗衣、洗菜。这散落的水井是美丽的,那是一种古典美、传统文化美、江南水乡美。徘徊在质朴宁静的渔村小镇,穿梭于泛着素雅苍凉颜色的古井间,让人体味到历史的纵深感和厚重感。

3.2 雨水集蓄系统

在海岛民居,除了水井,比较独特的是在房屋周围随处可见大小不同的水缸排放在各个角落。其实这些水缸是储蓄淡水用的。因岛上淡水匮乏,海岛民居建筑收集雨水作淡水使用,所以檐口与内陆民居建筑采用自由滴水的无组织排水不同,海岛民居建筑的檐口大多采用有组织排水方式。一般会在天井院落的四个角落里各放置四口水缸,将檐口集中收集的雨水通过落水管排到水缸内,盛天落水供海岛居民的日常生活使用(参见图7)。

图7 海岛民居中的雨水集蓄系统

4 结束语

舟山传统民居因其环境适应性所表现出来的地域特色,蕴藏着质朴的生态观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舟山群岛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艰苦的生产方式形成了造就了海岛人特有的意识形态和生存理念。探讨建筑的地域性,本质上是追求其建筑的“真实性”,是对自然的尊重。建筑不仅是人遮风挡雨的庇护所,也是人与环境之间的调节器。地理与气候因素,既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制约建筑的形式。舟山民居建筑特点是流动的诗、立体的画、人与自然和谐的乐章,是人类在漫长的生存、发展中文化的凝聚。建筑自身的生命形态和精神价值也在这种形态和自然生态和谐统一的关系中延续。

[1] 朱丽平.舟山传统民居建筑生存智慧浅析[J].装饰,2009(10):131-132

[2] 金涛.浙江海岛民居习俗与建房礼仪[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1(2):16-19

[3] 吴承华.谈舟山传统民居建筑[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4):37-39

[4] 尹航.重拾建筑的地域性设计策略[J].山西建筑,2010,36(14):39-40

猜你喜欢
海岛民居建筑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民居智库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建筑的“芯”
在海岛度假
奇趣民居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