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占雨
(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193)
科农猪业的独特管理实践
冯占雨
(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193)
养猪行业员工的工作环境差,生活相对封闭而工资待遇也不比其他行业高,因此人员流动非常大,特别是在重要工作岗位工作过一段时间有相当经验的熟练工的流失对企业影响很大。像其他行业一样,近年来养猪企业也经常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的现象,所以如何能留住员工让他(她)们扎下根来安心工作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河北省高阳县科农猪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农猪业)成立于1995年,位于高阳县庞口镇高庄村北,是河北省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单位和重点种猪场。
2010年上半年科农猪业与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合作,成为中心饲料和动保产品的试验研发基地。
同年8月至9月间笔者代表中心在此进行天蚕素抗菌肽实证研究和N-甲酰谷氨酸(NCG)系列产品开发试验,不仅亲身体验了猪场的管理实践,而且与李建青总经理和猪场主要管理人员有很好的交流。笔者有过在3家猪场长期或短期工作的经历,也有许多朋友在猪场工作,所以对其他猪场的管理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来到科农猪业以后,发现这里的管理模式与其他猪场有很大不同,人性化、弹性工作制和正向激励考核机制令人耳目一新。对人的尊重和理解以及为员工扎下根来踏实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使科农猪业具有同类企业所欠缺的人情味和凝聚力,因此有一大批员工心甘情愿驻留在此十余年与企业共发展,这对经常饱受一线工作人员频繁流动之苦的养殖企业有重要的启示。笔者也认为非常有必要将科农猪业的管理经验给业内同行,以资借鉴。
科农猪业的管理文化是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并沉淀下来的。从1995年创业至今科农猪业已有16年的发展历史。公司创始人李建青总经理学的是石油专业,为了成立科农猪业,他当时毅然放弃了较好的工作前程(当时任某石油企业最年轻和重要的科室长)投身于此。由于专业不对口,李总管理猪场上遇到过许多困难。按他自己的话说,公司一直是摸石头过河,边探索边改进,期间走了很多弯路,直到2001年才稳定下来。
2010年公司淘汰了所有种猪,舍弃了原产仔舍和种猪舍并异地再建,在流程上实行两点式饲养。不仅如此,公司还重新引进了优良种猪,经过这次彻底改造,使科农在生产上步入正轨,逐步构建起上下游业务网络,并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人才储备的基础。在全体的员工努力下,科农猪业即将建成存栏基础母猪800余头,年出栏16000头(其中种猪4500头)生猪,年产值2500万元的现代化规模养猪企业。
诚然,与其他一些养猪企业相比,16年的发展科农猪业并不算强大。但李总不遗憾,因为他之前一直秉承踏实干事、勤练内功的原则,自认为 “栽得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发展中既未公关也未造势,多年一直在维持简单扩大再生产,没有找机会引进国家或其他外部资金,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的发展。作为一个没有国家资金支持的养猪企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生猪产业的波折动荡,科农猪业不仅始终能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解决30多人的就业问题,而且还能发展壮大,这是相当值得称道的(图1 近年来科农猪业所取得的荣誉)。
随着企业的发展科农猪业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李总将其归结为一句话:尊重善待员工,使之快快乐乐养猪,进而使猪只快乐健康成长,最终获得优异的生产成绩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人性化、弹性工作制和绩效考核的正向激励措施是科农猪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管理模式,这与其他企业有很大的不同。
科农猪业的人性化管理非常突出,不仅为员工本身发展考虑,还为其长期扎根于此创造了许多便利条件。由于养殖行业对生物安全的高度重视,一般不允许员工外出,且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成长空间和福利待遇均不及其他行业,因此人员流动性非常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农猪业没有把养殖场变成看守所,而是努力改进公司的文化娱乐设施,建造客房接待员工家人,在保证生物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员工每周外出采购生活必需品。此外,在工作上科农猪业没有拘泥于繁文缛节,而是给予员工充分理解和照顾。
进行研发试验过程中,笔者经常可以见到年轻女性员工以布兜背着自己的小孩参加劳动,这种现象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其他的猪场一般不会容留这样的员工。正是由于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农猪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许多员工都携家带口来此工作。据了解主管全场具体事务的吴晓刚场长从2002年就在此工作,随后他的妻子、父母和其他多个至亲也从东北过来,近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离开过,场长的两个孩子也都出生在这里,这是真正的 “职业养猪之家”。还有几个家庭也都有类似的经历,但他们在科农猪场的时间稍短,一般在5~8年之间。现在猪场有8个孩子在此生活,他(她)们的家长来自贵州、四川、吉林和河南等地,但大多数孩子是在这里出生的,其中有6个小朋友在猪场出生。科农猪业还积极地帮助员工子女就近入学和入托,解决了许多家长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安心本职工作。
弹性工作制和正向绩效考核也是科农猪业管理的重要特点,两者紧密结合可以在保证工作按质按量完成的前提下,给员工很大的自由度。一般的猪场上下班时间都是固定的,只要没有到下班时间猪场员工就要一直呆在现场。但猪场的工作节奏不是一成不变的,碰到打疫苗、转猪和卖猪时是非常忙的,甚至要占用工作以外的时间,但平常处理常规工作不会占用全部的上班时间。为此科农猪业采取了弹性工作制度,不强制员工一直留在劳动现场,在保质保量完成工作的情况下,员工可以提前下班。
为了确保工作做到实处,科农猪业制定了一套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各单元员工按此执行即可。除此之外,科农猪业的工资分配采用基本工资加效益工资的形式,只要超额完成指标任务,管理人员和员工就会获得相应的奖励。这个指标是公司发展过程中根据多年的经验数据制定的,比较切合实际,只要员工认真工作一般都会获得绩效工资。值得一提的是,科农猪业的绩效考核只是正向的,即使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工人没有完成指标任务也不会被罚款。
笔者认为在中国目前的规模化养猪场采取这些制度和措施是值得推荐的。弹性工作制给了员工足够的信任,也能让他们有时间处理一些私人事务。笔者在别的猪场经常遇到员工闲暇时无事可做,聚在一起聊天,而忙时因加班加点不断抱怨的情况。如果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科农猪业的弹性工作制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养猪生产具有周期性,饲养员所养的每一批猪都有所不同,气候变化等外界因素也会影响猪舍的环境条件,因此即使是同一个饲养员管理同一个猪舍,养猪水平也一定会有所波动。所以制定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生产指标标准很难,过低公司付出成本太大,过高使饲养员很难达到标准,如果再因此受到处罚会严重影响他(她)们的积极性。而科农猪业的正向激励机制只奖不罚,能够鼓励员工向预期目标努力而获得超额奖励,员工也更容易接受这种方式。
科农猪业也对有上进心的青年员工进行重点培养,采用请进来现场教授,送出去学习培训的方式,从而提高其理论素养和业务技能,最终使其能独当一面。主管全场工作的吴晓刚场长和主管种猪的蔡政昂场长就是科农猪业重点培养的对象,两位主管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多年来在各自的岗位都做的非常出色。除此之外,公司每年还组织外出旅游,工作之余大家能够温馨愉悦地一起游玩,不仅能开阔员工的视野,还能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增强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正是由于科农猪业独特的人性化管理,使得大批员工携家带口扎根于此许多年,与企业共发展。公司员工也早已把自己的命运与企业捆绑在一起,这种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休戚与共在其他养猪企业是不多见的,其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也是养猪企业普遍欠缺的。员工归属感和积极性的提高也使科农猪业生产水平逐步提高,近年来一直保持在每头母猪年提供上市猪18~20头、全群料肉比3.05以内(育肥猪料肉比2.5以内)、发情期受胎率95%以上且无重大疫情发生的优异生产成绩。
经过多年的发展,李总坦言科农猪业的内功已经修炼好并且积累了相当经验,实现跨越式飞跃的时机已经到来。2010年投资130多万元购入了荷兰Velos母猪智能群养系统投入使用(图2科农猪业引进的Velos母猪智能群养系统)。此系统的引进实现了一种全新大群饲养母猪的模式,利用自动化电子识别技术不仅可以使不同胎次不同妊娠日龄的母猪都能采食到各自所需的饲料量及饲料种类从而保证母猪处于最佳生产体况,还能自动准确的分离出需要特殊处理的猪只或猪群到分离区(如打苗、生病、上床、身份识别等),而且还配有自动返情监测系统将返情的母猪分离到分离区。这套智能化母猪群养系统不仅给管理母猪带来了方便,而且大大地提高了母猪福利,对生产的影响尚在评估中,预计会取得不错的结果。
除此之外,投资200多万元建设的猪舍和场区基础设施改造工程也马上竣工,这些行动表明了科农猪业立志于发展养猪事业的决心和信心。面对发展和竞争,李总也一再表示,将来无论企业发展到什么程度都将把尊重和善待员工放在第一位,会始终为员工的工作、生活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笔者衷心的祝愿科农猪业能将人文关怀理念继续发扬光大,在养猪事业上取得更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