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BIM

2011-09-11 02:46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1年6期
关键词:工种大师概念

互联网时代从来都不缺概念,工程业界虽没这么时尚,但在设计领域一场从未有过的“二次革命”却甚嚣尘上。BIM——这个对多数习惯了干“粗活”的工程人士来说,还是个新鲜的概念。如果说90年代初的“甩图板”是设计的第一次革命的话,那么二十一世纪出来的“BIM”应该算是设计领域的第二次革命。我在这里强调是“设计领域”,某些BIM的资深人士肯定会对此不屑一顾。角度不同,自然看事物而得出的结论会有偏差,俺仅从一个施工企业从业者的角度来对BIM应用进行分析,个中细节且听俺慢慢道来。

那个叫“BIM”的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似乎地球人都知道,BIM就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英文缩写,直译成中文就是“建筑信息模型”。其实BIM也不是个新概念,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类似概念,但由于技术条件限制,也仅限于理论研究和实验室。到了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就初步形成了BIM的完整概念,但仍不足以展现BIM的精髓。2002年,Autodesk公司收购Revit公司,主要想发展3D技术,在策划市场推广的过程中就把“BIM”拿出来“翻炒”作为策划市场活动的概念。

于是,今天的BIM就这么辉煌起来了……

做工程施工的都知道,设计院出图后,我们拿到蓝图就施工。图纸是二维的,于是就有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等。这些都不够直观,把一个立体的东西分拆开,信息重复,不能在一个空间里体现,于是三维(3D)模型就出现了。能够立体展现建筑物的空间图像,甚至能在任意点查看,就如同现实中一样,原来有个名词叫“虚拟现实”就是这个意思了。但BIM还不仅仅局限于三维几何空间,而是对空间内所有的几何体描述了其几何性质,如:长、宽、高,还对每个几何形体的属性进行了描述,如:材质、质量、密度甚至是价格、施工进度(时间)、所属厂家等等。

哇,原来“BIM”这么强大,包罗万象,无所不能。

BIM是如何工作的?

最理想的BIM工作流程也许是(大概的中国模式):

大意是业主委托设计单位利用BIM进行设计,并把建好的模型放在一个共享平台上供施工单位使用,任一设计的修改或者施工单位的反馈都在这个平台上反映。这个理念使信息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复用,并且各相关企业的信息都是联动的,也就是所谓的“协同”,可以说“协同”是BIM的灵魂所在。

BIM给施工企业带来了什么?

云里雾里说了半天,BIM又如此强大,其到底给施工企业带来了什么?

起码说(对施工企业而言),当前的BIM运用结果,除了能在投标阶段忽悠甲方还有一定的作用,其根本还是不具实际操作性的,就如同我们要实现共产主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很多所谓“大师”的忽悠下,BIM成了解决现有施工效率的万能钥匙,某某项目签署BIM合作协议、某某项目利用BIM解决技术难题等等。BIM这样的“被”成功颇具中国特色。

首先,BIM在业内并未有像“大师”描述的那样,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设计院有哪家是利用BIM建模,然后拿出来共享的?既然源头都没有,难不成你还想让设计、施工、监理、物业各自建立自己模型?还真有“大师”提出这样的说法,那“信息协同”就不存在啦,唯一先进的可能是大家都有三维模型了,看起来比较直观,BIM存在的意义几乎没了……

其次,BIM在实际操作中并未体现出对施工企业有更大的帮助。现在利用BIM的技术软件工具多为Autodesk公司的Revit,如果说在投标过程中用Revit建的三维模型凭借其不太清晰的图像还能蒙混一下建设单位的话(其精细程度还远不能和3D max或者Maya建立的场景相比较),模型给施工企业做施工图的话还必须通过剖面生成AutoCAD所兼容的二维图形……

那位看官说了,我就直接拿3D的模型指导施工嘛,没说不可以。技术上,Revit 建立的3D模型好像不能标注尺寸,也不具输出功能,你当然可以打印屏幕啦,或者你可以搬个电脑到施工现场去核对。根据现有的Revit建立的数据模型,如果是平常的住宅也许可以搬个笔记本去看看,如果是“上海中心”?我看还是算了吧?要不估计你得头天晚上开好,第二天拿去施工估计图像会生成了,但如果你不小心按了个键,大概你会有从“上海中心”楼顶跳下来的心……,IT技术日新月异,等上海中心建好了,也许会有如此高速的电脑了!当然你也可以每层建一个模、甚至每个专业建一个模,由此而要重新核算建筑物的成本构成了,地球人都知道,中国的楼已经很贵很贵很贵了……

大师说,BIM是指导施工的4D、5D甚至是nD的工具,我说看官,你明白了嘛?他大概的意思就是3D的模型加上一个元素(如:时间)就加一个“D”,建筑元素是如此之多,所以就有“n个D”啦。如此堆叠元素来凑概念,除了能忽悠人,还有啥实际意义?

大师又说了,BIM能实际产生工程量甚至是施工预算。仍以Revit举例,Revit所包含的中国标准的“族”极为有限,没有标准怎么产生工程量啊?即使产生了,也要打个很大的“?”,能真实反映嘛?不要很轻飘飘地认为就是能实现,是要实际来验证的。从施工企业来说,即便你真能产生真实的工程量,那对我的好处是什么啊?所谓“无利不起早”,买的不如卖的精,现在我的老底你甲方都清楚了,我还到哪里去赚“量差”去?我们都当活雷锋啊?不要寄希望于我们将会有规范的市场,我相信就如“中国走特色社会主义,50年不变”!

大师还说了,BIM能解决不同工种间的碰撞问题。仍以Revit结合机电安装来说,机电有水、电、风基本工种,拿Revit来建模,然后再通过Navis Works Manager(欧特克公司专门验证碰撞的产品)来验证不同工种之间的碰撞。这好像是我看到设计员工拿来写论文的唯一亮点,只要写BIM必然有碰撞检查,还不是通过Revit本身来进行的。但即便这个功能也好像是个伪命题,并未见得有多少实际意义。就三个工种之间检查碰撞,说不定检查了半天,才发现结构有根设计的大梁正好挡在中间,还没考虑施工企业做出来的结构与设计有多大的偏差。还有个现象就是,我没看到过他们论文中有高层建筑的举例,相信如果是高层建筑,加上他手中的办公电脑,那才真正是杯具了。

有位看官说了,在俺投标时的成功忽悠下,甲方指定俺必须建立BIM。那恭喜你了,那你得购买工作站级的电脑;购买相应的工具软件;如:Revit、Navis works、ArchiCAD等;当然你还得配备专业的人,这可不是word,会打字就能用。有了人,有了工具,你得干活啊,你得花气力建立自己的BIM。我想现实情况下还没很多企业肯和你共享,唉唉,真杯具啊!

BIM概念的几个误区

BIM就是Revit

很多人一说到BIM就认为是Revit。其实BIM是个概念,Revit仅仅是BIM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实现BIM部分功能的还有很多其他软件如:ArchiCAD、PKPM等。当然也有很多其他公司都声称自己有BIM,但真正具有完整解决方案的并不多,正如,有人提供了金茂大厦一个螺丝,他就声称建设过金茂一样。

设计的BIM,不是“深化”的BIM

BIM的源头应用单位应该是设计院,有了这个“源”,其他干系人之间才能实现“信息协同”,没有这个前提,协同是不可能的。深化设计跳出来说主导BIM有点喧宾夺主之嫌,且不说中国的“深化设计”本身就是市场不规范条件下的“畸形”产物,即使他合理的存在,也轮不到他来主导。

综述

虽然说了这么多的不好,但BIM理念是好的,要实现的技术上还有待完善。BIM的前景是美好的,道路是离散的,也许在不同的环境下可以实现不同的成果,如果非要戴上个BIM的帽子,那么“被”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了。BIM的实现是需要更多的社会文化背景支持,有良好的氛围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如果仅仅是拿BIM当噱头来达到自己局部的目的,建议还是哪里凉快哪里呆着去吧。

(限于笔者的水平有限,对BIM的理解可能有误,如果有情节和某些单位或个人的表现雷同,切勿对号入座。)

猜你喜欢
工种大师概念
5G通信技术在特殊工种工作中的应用实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大师剪我也剪
幾樣概念店
特殊工种,劳动保障当及时“成长”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我能按照从事有毒有害特殊工种办理提前退休吗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浅议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