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刘丹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方向博士毕业,现任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临床督导。具有非常丰富的青少年心理及家庭治疗的经验。曾在首期中德高级心理师连续培训项目中接受培训。
朋友带着孩子来找我玩,顺便问我:“刘老师,我的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啊?老师教他什么都不听,就是玩!”看着朋友一脸焦虑的样子,我忍不住地乐,就是不说话。朋友急了:“你怎么还乐?我说的是真的。老师说豆豆很聪明,但就是不愿意像别的孩子那样学习。”我问:“你儿子多大了?”朋友奇怪地说:“你不是知道吗?还有2个月就4岁了。老师说,现在不学习,就是输在起跑线上了。别的孩子,唐诗能背30首,数数可以数到100!”我不笑了,很认真地问:“你儿子不学习,每天做什么呢?”朋友一声叹息:“玩呗!就知道傻玩!”我再问:“怎么玩呢?”回答:“还不是把玩具翻腾出来,弄得到处都是,有的还给拆坏了。给他笔让他练写字,他就拿着到处乱画,把家里的墙、桌子和书上画得乱七八糟。不让他画还大哭大闹。真没办法!”听完朋友的诉苦,我严肃地说:“你可真是冤枉你儿子啦!”“你说什么?”朋友仿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接着说:“豆豆其实每天都在很认真地学习,只是你不了解而已。”
学习是有两种形式的。一种看得见,由老师或家长教孩子写字、计算或者背诵。通常人们认为这样才是学习。还有另外一种看不见的方式——好像没有人教,孩子什么也没学到。但实际上孩子却学到了许多无形的知识,发展了各种重要的能力。玩耍就是这种“看不见的学习”。
比如,6个月左右大的宝宝,当大人把一个玩具鸭子放在他手里时,他会紧紧地握着,眼睛盯着看。然后把鸭子放到嘴边,用舌头舔,用牙咬,用手捏,挥着胳膊用小鸭子敲床。过了一会儿,他把手臂伸出床栏杆,一松手让小鸭子掉在地上。大人捡起来放回他手里后,他可能好好玩不到10秒钟就又会松手,让小鸭子再次掉下去。反复几次,再耐心的家长也觉得他这是在成心折腾人。但是,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这种玩耍,就是非常重要的婴儿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内容包括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认识世界,发展自己。一方面,孩子通过舔、咬、捏、扔等动作,来具体认识外界事物,比如玩具的味道、硬度、材质、重量等;另一方面,孩子通过一些动作,发展了自己的感觉能力—味觉、视觉、触觉、动觉等,还有运动能力—如何运用手指、手掌、胳膊,以及协调眼睛和身体的能力。
4岁的豆豆在我们交谈的时候,就已经在我家玩得不亦乐乎了。他从床底下拖出毛毛的玩具箱,把里面的各种汽车一个个地拿出来,摆在地上。又用积木在周围圈起来,说是盖车库。然后把另一些小玩具搬运到卡车上,运输到厨房。之后又和毛毛一起,用积木充当多米诺骨牌,耐心地摆起长龙阵、矩阵和太极阵,并享受骨牌依次倒塌的喜悦。这个过程中,豆豆其实一直在认真地学习各种汽车的不同特点和使用方法,并反复练习直到能够熟练掌握为止。他也在观察和学习“技高一筹”的毛毛如何摆放骨牌,了解不同摆放方式造成的结果。他学习得非常认真、仔细,并在学习后自己尝试着按毛毛的方式摆进去几块。我让朋友和我一起仔细地观察了孩子玩耍的全过程,朋友不可置信地说:“我还真不知道玩里面有这么多的学问呢!以前总觉得孩子在瞎玩,是在浪费时间,还把房间搞得又脏又乱。”我告诉她:“学习写字和背诗当然重要,但是对于孩子,尤其是小孩子,通过充分的玩耍可以学到比背诗和计算更广泛的知识,并且发展出更强的学习能力,为将来一辈子的学习打好基础。”
朋友后来告诉我,当她再看到孩子玩的时候,就不再焦虑并生气他为什么不爱学习了,而是能以欣赏的心态来享受,享受孩子这种“看不见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