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华
(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兰州 730000)
目前,小型水电站建设方兴未艾,许多进水口采用虹吸式。
笔者从事水电设计工作多年,接触到多项同类工程,个别工程由于虹吸式进水口设计参数采用不当,在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事故;也有一些工程在虹吸式进水口的认识上存在分歧。
经过反思,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也可能在其他地方、其他项目中出现,有必要进行探讨和总结,以利水电事业的发展。
图1 水力真空装置
图1所示,是一座较为典型的矩形断面虹吸式进水口。它由三部分组成。
①流道。由进水口 (1-1)断面等宽过度到喉道 (2-2)断面,然后通过渐变段变为圆形;
②注水系统,由注水管和阀门组成;
③断流系统,设于喉道断面顶部,主要设备为真空破坏阀。
虹吸的启动,方法较多。电站开机前,流道及压力管道内是充满空气的。虹吸启动时,先开启真空破坏阀,然后开启注水管阀门,水流进入压力管道,空气从真空破坏阀排除;待压力管道内水位与前池齐平时,关闭真空破坏阀和注水管阀门,此时虹吸体内仍残留有一部分空气;开启机组,压力管道内水位迅速下降,残留空气压力陡然降低 (小于大气压力),前池内水流在大气压力作用下进入流道和压力管道,虹吸形成。这种启动方式,在开机时会引起机组震动,但使用设备少,运行比较可靠。
正常运行状态下,虹吸式进水口流道及压力管道内均呈负压。
停机时,只要打开真空破坏阀,放进空气,破坏真空,就可以截断水流。
与传统 “门式”进水口相比较,虹吸式进水口具有下列特点。
①断流快捷、彻底,不存在漏水问题;
②在寒冷地区,冰冻影响小;
③结构简单,维修方便;
④取代工作闸门、事故检修闸门及启闭设备,节省投资等。
图2所示,是一座水电站的虹吸式进水口布置实例。该电站位于甘肃省白龙江干流上,设计流量75.0m3/s,设计水头24.5m,装机容量15MW,厂房内设有3台机组,压力管道采用单机单管布置,左侧溢流堰长度20m,堰顶高程1255.45m。前池正常高水位1255.40m,最高水位1256.95m,▽底=1255.65m,该电站设计上有两个特点:①▽底按 《水电站引水渠道及前池设计规范》(SLT205-97)(以下简称 《规范》)附录B的要求确定,比前池正常高水位高0.15m。②在厂房内压力管道末端没有设置水流控制设备。
图2 某水电站的虹吸式进水口布置实例
2007年4月底,电站的土建工程全部完工,1#机组并网发电,另2台机组进行安装。5月初,1#机组发生事故甩负荷,水流进入正在安装的2#、3#机组,造成水轮机层被淹的事故,给工程带来了较大的损失。为了能边发电、边施工,现场采取临时措施,用麻袋装土封死了进水口喉道。
事故发生后,我院对该工程的设计参数与已建的同类工程进行比较时发现,该电站▽底的确定虽然符合现行规范要求,但与已建工程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对规范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并重新核算了▽底与前池水位之间的关系。
侧堰的泄流能力采用 《规范》附录A的公式计算:
式中:mL=0.95m0;
m0——正堰的流量系数,该工程溢流堰堰型为实用堰,m0取0.48;
L——侧堰长度,m;
g——重力加速度,m/s2;
H——堰上水头,m。
经复核计算,在一台机组正常运行工况下,引水流量25m3/s,此时机组甩负荷,侧堰堰上水头0.73m,前池水位1256.18m,比▽底高出0.53m,水流约按0.5m深度通过喉道流入压力管道,虹吸进水口没有彻底切断水流,从而造成了事故的发生。在三台机组正常运行工况下,引水流量75m3/s,此时若全部机组甩负荷,侧堰堰上水头1.5m,前池水位达到最高水位1256.95m,比▽底高出1.30m,即有约1.3m深度的水流将通过喉道进入压力管道(因侧堰也在泄流,前池水位比最高水位略低),进水口无法彻底切断水流,不能满足进水口安全运行的要求。
显然,在水电站虹吸式进水口设计中,▽底按《规范》的要求确定,即▽底=前池正常高水位+安全超高 (0.1m~0.2m)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
在反思事故的同时,我们也查阅了一些文献,在泵站[1]虹吸式出水流道计算中,▽底的确定方法是:▽底=泵站出水池设计最高水位+安全超高(0.2m~0.3m)。虽然泵站的虹吸式出水流道与水电站虹吸式进水口水流方向、功能不同,但它们对虹吸体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可以作为参考。
在 《规范》发布之前,我省已建有一些同类小型水电站,安装、运行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与上述工程同样的问题。经过调研发现,这些电站对▽底的确定有如下认识:在事故工况下,虹吸进水口不允许过水,并能彻底切断水流,▽底高于前池最高水位 (最不利工况下的前池水位),并考虑了波浪的影响。
总结已建工程成功的设计经验,在水电站虹吸式进水口设计中,▽底的合理确定方法是:
式中:▽高 ——前池最高水位;
△ ——安全超高。一般取0.15m~0.2m。
鉴于此,建议尽快对 《规范》进行修正。
图1所示,是一座水电站虹吸式进水口。该电站设计流量8.0m3/s,设计水头29.0m,装机容量2.0MW,厂房内设有2台机组,压力管道采用单机单管的布置形式,建成于1995年。该工程▽底的确定采用了本文介绍的方法,但是在厂房内压力管道末端设有液控蝶阀。
该电站初步设计阶段,已建的同类工程大部分在厂房内设有水流控制蝶阀。对该工程厂房内是否设置水流控制阀,设计人员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主要原因是大家对虹吸进水口的安全性认识不一致。
赞成设控制蝶阀的理由是,进水口断流主要靠真空破坏阀适时启动,但从设备自身分析,存在不安全因素:为了消除设备缺陷,真空破坏阀设有手动装置,在因故不能打开时,可使用手动装置。这说明在产品制造时,厂家预知安全风险,并用手动装置作为补救措施。但是在水电站进水口上,手动装置意义不大。
因为水电站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都集中在中央控制室,进水口无人值守。中央控制室距离进水口较远,当电站发生事故、真空破坏阀不能动作时,管理人员从中央控制室跑到进水口,再启动手动装置,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反对设控制蝶阀的理由是,真空破坏阀运行较为可靠,手动装置很少使用,没有必要再设置另外的水流控制设施,若在厂房内设置控制阀,相当于压力管道前后各设置了一道快速门,造成不应有的浪费。
当时鉴于认识不统一,为了确保电站安全,最终在厂房内设置了液控蝶阀。
该电站只有2台机组,采用同期施工的方法,2台机组同时达到了试运行的要求。运行过程中,虹吸进水口断流非常及时,没有发生过因进水口不能断流而靠液控蝶阀关闭的工况。液控蝶阀仅在一台机组正常发电,另一台机组临时检修时,输入指令后关闭。
从该电站的运行来看,液控蝶阀基本属于闲置设备。液控蝶阀的设置,不仅造成了设备的浪费,还加大了厂房宽度,带来了场内桥吊跨度增大,厂房土建工程量增加等一系列浪费。
虹吸式进水口是否安全、能否在电站出现事故时迅速切断水流,主要取决于真空破坏阀。该设备最主要的技术要求有两项:①关闭严密,不能进入空气。②开启及时,发生事故时,必须立即破坏真空,截断水流。
图1所示电站及我省同类电站运行的实践证明,真空破坏阀的可靠性比较高,没有出现过因故不能打开的事故。
经对该电站的设备采购、安装、运行过程分析,认为是以下几个因素保障了真空破坏阀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①对设备高要求,采购时注重可靠性。该电站在设备招标时,对真空破坏阀的可靠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招标文件中明确提出:因设备原因造成真空破坏阀不能打开时,厂家赔偿部分损失。在设备招标期间,业主专门组织了真空破坏阀的可靠性调研,最终选择了在已建工程运行中可靠性较高的设备生产厂家。
②生产厂家服务到位,提高了真空破坏阀的稳定性。在电站安装、试运行期间,厂家技术人员一直在现场进行指导、培训。电站运行一年后进行检修时,厂家又对真空破坏阀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维护。
③运行单位高度重视,使真空破坏阀的安全性得到进一步保障。虽然真空破坏阀属于辅助设备,但其在电站中作用非常重要,运行单位对其维护极为重视,每次例行检查、临时检修,真空破坏阀均被列入首要部件。
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认为,只要在设备采购、安装、运行过程中措施到位,虹吸进水口是安全性的、可靠的。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外设备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纷纷进入国内市场,制造厂家加大了科技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真空破坏阀在制造精度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了虹吸进水口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因此,采用虹吸式进水口的水电站,在厂房内没有必要设置控制蝶阀。
①水电站虹吸式进水口具有结构简单、断流快捷、彻底,冰冻影响小等优点。与传统的 “门式”进水口相比,投资较省,在水电站设计中应优先采用。
②现行规范中虹吸进水口喉道断面底高程的计算公式明显有误,设计中应采用本文介绍的公式。
③水电站的虹吸进水口运行安全、可靠,在厂房内不必设置控制蝶阀。
尽早修定 《水电站引水渠道及前池设计规范》(SLT205-97)的相关内容。
1 丘传忻编著 .泵站 [C].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