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创新——构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更给力

2011-09-05 07:01吕占斌
散装水泥 2011年4期
关键词:水泥理念

理念创新
——构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更给力

当物质力量在市场产业中显示出强大威力的时候,切不可忘却了思想的灵光。任何人间奇迹都要靠人去创造,那些具备创新勇气、理念超前的“第一个吃螃蟹”者,并敢于付诸行动,总会赢来人们钦敬的目光。所以,当“对话系列”的第16篇即将刊出时,没有理由不把理念创新作为讨论的焦点。

实质上,构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模式本身就是一个理念创新的过程。我们不必抱怨这个那个方面如何不具备条件,而应深刻反思自己行为背后的理念,是否依然是陈旧不堪,是否依然残存着鲁迅笔下“九斤老太”的影子。让新的理念引领我们走出传统水泥行业的泥淖,义无反顾地迈向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新天地。

对话现代散装水泥产业(16)

坐在宽敞明亮的落地窗前,看到眼前鳞次栉比的高大建筑那钢筋混凝土挺拔的身躯,我都不由自主地想起200多年前的那个人:一个发明了混凝土的伟大牙医,所有享受着现代生活的人们,都应该恭恭敬敬地说一声“谢谢!”正是这一看似不起眼的、甚至于有些匪夷所思的创新举动,改变了整个世界原有的面貌。

还记得孩提时代玩泥巴,堆砌千奇百怪造型的情形,如今水泥却以其天使一般的艺术魔力(也有人从污染的角度视它为魔鬼),创造出人类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建筑物,把虚幻的艺术变成了辉煌的现实。

可是,文化视角又给出另一种答案,水泥塑造的并不是冷冰冰的、毫无感情的一座座城市,而承载着人类厚重的理念、文化和生活的需求,更展示出人类智慧对未来生活的奇思妙想,记录着一个个社会发展的奇迹和变迁,显示出集诸多矛盾于一身的柔情和霸气,创造出凝固的时间和无限空间。所以,我禁不住发出内心的感叹:无论是回顾历史还是展望将来,我们都有足够的理由为水泥产业现代化放声讴歌。

《共产党宣言》曾这样写到:“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当把“系列对话”第16篇的内容,锁定为理念创新时,我奔涌的思绪的小溪,仿佛不知不觉间又回流到开始“系列对话”的起点。自从一脚迈进探索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的八卦阵,一路左突又闯地蹒跚前行,每每遇到宏观环境或微观操作某一个层面的难题,都会发现有一个共性的东西时隐时现,不离左右,那些纷杂的陈旧理念总是如影随行,缠足绊腿,看来它才是隐藏幕后深处的最大障碍,既躲不过,也绕不开。

终于,我们发现“系列对话”的内容,不仅仅满足于行业知识和经验的层面,更需上升到思维哲学和方法论上来,从时尚的口号转化成体系化的实现,只有经受现代产业理念思维的洗礼,勇敢走出认知的混沌,追求人文精神的解放和智慧力的爆发,才有可能修成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正果。这正是本篇博文的初衷。

探索现代散装水泥产业,不能不汲取发达国家产业化成功的营养,除了市场经济制度机制直接作用于物质的动力之外,还有很多更值得效仿和重视的东西,那就是倡导科技手段、产业集群、绿色生态、崇尚文化,及其法治及教育等等。这些归属于人的理念思维方式所支配的东西,决不应该被我们扔在脑后视而不见。

罗素说:“长盛不衰的好奇心以及热烈而不带偏见的探索,使古希腊人在历史上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最近的两个世纪,西方思维理念在水泥产业现代化的道路上获取大捷,成了胜出的关键的砝码。在明知落后几步的今天,我们只有彻底摈弃旧体制遗留下来的传统思维逻辑,打破看上去满是残缺或悖反的思维定式,敢于自我超越和批判,才会抢回迎头赶上的大好机会。令人能松口气的是,当今水泥产业正以极大的热情吸收和应用西方智慧,不仅表现在水泥生产制造新型工艺技术上,现代物流讯息技术上,终端水泥产品科技开发上,还表现在软科学的管理方式和人的素质提高上。

科学发展观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哲学,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对自身终极价值的关怀,浓缩表现了现代人类自我意识和环境意识的觉醒。果能如此,则现代水泥产业必将在低碳生活中扮演着绿色时尚的角色,甩掉扣在头上多年的资源掠夺者和生态破坏者的“屎盔子”,摇身一变成为低碳生活的创造者。

从产业创新看现代理念之指引

鲁迅是这样说的,“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种族,祸哉祸哉!”对于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来讲,希望在于创新,出路在于创新,这已经是大家公认的理儿。而创新又要仰仗什么?离不开正确理念的指引。诸如说,技术创新,没有人说不迫切;制度创新,都说是关键的;商业模式创新,当然是系统的;产业创新,更是最深层次的,更具挑战性的。说来说去,都要有新理念作先导。

说到底,那只影响和迟滞产业创新的拦路虎,其实并不是具体操作实务的本身,也不是资金和资源等物质层面的东西,而人们心照不宣的原因当推害怕“创新失败”。可恰恰创新又是最容易遭遇失败,世间能有几个傻瓜愿意承担创新的风险,硬着头皮当那“先烂”的“出头椽子”呀!事实也确实如此,那些肩负使命“第一个吃螃蟹”的先行者们,尽管个个心怀飞翔的梦想,也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哪一个不是用尽吃奶之力去挥动着柔弱的翅膀,一跃而起,但都无一例外地饱尝了失败的苦涩。

一切创新行动无不始起于理念创新,并且担当起扫清创新道路上各种障碍的光荣使命,在每一个创新流程过程中,理念创新都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虚无缥缈的、多此一举的。虽说理念创新不象物质产品的效用那样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相反,它那种非感性的、间接的哲学效用,却以一种特别的方式隐含在人的思想和行为中,为此也就更容易被那些见物不见人的人所忽视,甚至增加几分“似有还无”的神秘。

更何况,散装水泥产业创新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而是在旧体制的残墙片瓦上重新搭建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清理与构建的任务几乎同样的沉重,甚至于在一定阶段上讲,清理显得比构建更重要得多,不可能幻想一夜之间会从地平线上冒出个奇迹。

下面,我结合多年来参与产业战略管理的实际体会,演示一下在可能遭遇“创新失败”的情景模式中,最容易发生的种种境况。一般情景是这样的,创新的多幕大剧往往是按照如下开场顺序展开的:

第1幕:技术创新的锣鼓敲响了!水泥企业创新往往都会选择从最容易操作的技术创新开始入手,譬如,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产品技术开发和制造工艺技术改造。截止2010年,我国新型干法生产线达到1273条,熟料年生产能力12.6亿吨。新型干法水泥产量16亿吨,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85%,是全球水泥产量的一半,稳居世界各国水泥产量排名第一位。这些数据正好说明当前正处于这一阶段中。

当然,这些技术创新还必须接受市场认不认可的“大考”,搞不好会吃苦受累、花钱遭罪,一切一切付之东流。实际上,目前新型干法水泥产能过剩又成了一块心病。资料表明,2011年在建生产线仍有230条,保守估计将新增熟料产能2.80亿吨。再以预拌水泥产品和墙体材料为例,历经多年的反复折腾,仍然是步履维艰,尽管你付出了千辛万苦,砸进了多少真金白银,到了市场上还是抗不住人家在仿制或价格上“搅混水”、“打乱仗”,谁还会愿意替别人作嫁衣裳,我创新别人去摘桃子。这既是多数水泥产业中的企业面临的现状,也是整个水泥产业完成新型干法工艺革新后,不得不面对的新困惑。

技术创新虽然艰难,但毕竟只是一种涉及到少部分人、部分资源的创新活动,不过算是这场大戏的开场曲目,如果没有领先和超越的理念思维,没有几分自信和勇气,这头三脚也是很难踢得开的。为什么可能会导致技术创新失败哪?从创新理论上讲,一是,由于“延续性技术”(Sustaining Technologies) 与“破坏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ies)之间,存在着水火不相容的重大战略性差异。二是,由于技术方法的相关性和竞争性,往往会随着不同的市场和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技术进步的步伐可能会太超前或者太滞后,很难与市场节律合拍并实现完美和弦。三是,在开发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产品、以获取高售价和大利润率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市场需求的“过度满足”,大大超出了消费者能够承受并且愿意支付的价格。以上这些都恰好说明,要拿捏得准确精当更要靠理念创新去完成。

第2幕:商业模式创新该登场了!即便技术创新尝到了甜头,还不要以为大功告成、万事大吉了,如何保障技术创新成果扩展成为市场经营成果,便自然而然地提上日程,那就需要量身定做一个适合市场环境和内外部关联关系的商业模式。这又是一件与技术本身关联度不大,但需要更多不可控制资源保障的系统工程,是一次涉及调整内部资源和整合外部市场体系资源的重要创新。此创新之难,难于上青天!回首过去,不知道有多少业绩不错的公司和商界精英,就败倒在这个门槛前痛苦的呻吟着!

如果把技术创新比作小学生迈进校门的话,相比之下的商业模式创新,则是到了高中临考冲刺阶段,尤其检验企业老板及团队的素质。可事实上往往又差强人意,很多事情都使得苦苦奋斗来之不易的技术创新成果,极不情愿地夭折在襁褓之中,书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壮。于是乎,一些人会因此大骂创新无用!讲句老实话,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才刚刚起步,具备商业模式创新能力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这正是眼下少数优秀水泥企业面临的遭遇,由此可见,要获得群体理念创新的支持是多么的至关重要。

第3幕:组织模式创新不是跑龙套的!假如商业模式创新也到位了,牛刀小试,并且收获了产品技术创新的市场回报。当正洋洋自得之际,千万不要以为可以坐享其成了。此时,市场报酬递减又在市场中响起了警报,原有组织模式先天不足的缺陷肯定会冒出头来,且暴露无遗,成为了企业经营运作的绊脚石。这不得不把众多人的理念更新问题又一次提上日程,这也是当前少数优秀水泥行业龙头企业存在的隐忧。

如把话题指向深处,为什么优秀企业完成了商业模式创新这一步,本来已具有了行业领袖的名分,却仍然难以修成正果,甚至还会遭遇令人心痛的惨败呢?仅限于官僚主义的“大企业病”或“风险规避”等简单的理由,来解析其中的病因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舒美克曾说:“企业的最大收益,来自向固有模式和组织发起挑战的那些更为大胆的创新”。组织模式创新的滞后性,导致商业模式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绕来绕去人又回到了核心是人的原点上来,才是造成败局的“猫腻”。由于绝大多数水泥企业尚未摆脱传统理念的束缚,往往做到商业模式创新这一步就浅尝辄止,总以为组织模式创新与市场关系不大,那只是企业内部人事管理的问题,即便认识到其中的要害,也不愿意去捅马蜂窝,搞不好会被蛰个鼻青脸肿。

可见,那句成语“祸起萧墙”是多么形象而深刻。其实组织模式创新与市场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绝不仅限于组织保障的作用。必须看到,新形势下的组织模式创新,涉及到人的利益和内部机制方面极为复杂而又难缠的问题,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步。亨德森和克拉克曾对此做出这样的总结:企业的组织结构通常能够推动组件层面的创新。当市场结构和商业模式没有发生改变的时候,这种体系的运作就非常有效;但在市场结构和商业模式作出改变时,原有的组织结构体系将阻碍员工和团队以全新的方式进行突破性创新。这种状况往往是不容易被人察觉的,忙于业务经营的人们还不太在意隐藏在深处的病根子,所以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有必要阐明一点,任何组织机构的能力和效应都有其局限性,大致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流程,也就是劳动力、资源、原材料、信息、现金和技术投入转化为更高价值的产出的方式,体现为一种为管理者和员工认同的管理秩序;第二是价值观,是机构管理者和员工在作出优先决策时所遵循的行为准则,体现为一种行为方向的原动力。试想,如果面对一群离开了正确的行为方向、缺乏原动力、不遵守管理秩序的员工,岂不犹如一群肆意狂奔的脱缰野马,创新的目标和行为都很难以实现。

第4幕:产业创新终于亮相了!这场轰轰烈烈的现代产业大戏,终究会在这个阶段被推向高潮,乃至发展到极致。如果说企业组织模式创新,多是偏重解决企业内部资源关系的话,而今站在全球化的重围之中,组织模式的革命性突破已经开始延伸到整个产业链整合上来,进入了登峰造极的产业创新阶段。诚然,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固然担当着产业创新的重要使命,但光靠企业自身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越来越显得有些独木难支,甚至是有些“牛犊叫街——蒙门了”!迫切需要寻求到一个更广泛、更适宜的环境条件,也就是产业创新的大平台——新型的产业生态系统。

最前卫的网络价值理论告诉人们,现代产业发展需要一个开放性的成长环境,因为产业创新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社会化活动。它既涉及到产业诞生、成长、成熟的全过程中所必需的全部社会资源的系列创新,又涉及到政府及协会在产业环境上的全面创新,更涉及到全体社会成员在认知和观念方面的文化更新。

站在产业生态系统上来看产业创新,则会登上一个更高的、全新的层面,顿觉得豁然开朗。首先,产业创新,表现为现代产业经济模式构建和社会体制机制变革之间的一场博弈:看你要构建什么样的现代产业?看你能否创造适合这个产业成长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其次,产业创新,同样是保障民生利益和市场利益最大化之间的一场博弈:看你能否确实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生态家园?看能否有利于实现企业利润目标和市场效率?目前的态势来看,产业创新正向我们一步一步走来,此乃是当前整个水泥行业所面临的战略任务,到了检验企业发展路径是否对路的时候了,也到了检验政府、协会及公共政策制定者的智慧的时候了,更到了检验国家战略和大众智慧的时候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模式创新,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标志,表现为:(1)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成为市场的主导。(2)技术创新成为产业创新的重要支撑,用信息化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嫁接传统产业,促进创新模式从单项突破转向集成创新。(3)形成专业化、网络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发挥行业协会在服务企业产业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复杂的分工协作组织系统。(4)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作用,形成完善的共同推动产业创新的制度系统。建立健全产业创新的政策体系,通过财政、税收、信贷、法规等多种手段,鼓励和保护产业创新。(5)建立产业创新激励机制,形成生机勃勃的创新文化。

写到本节的末尾处,让我想起了克里斯坦森著名的“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Innovation),也称为“颠覆性创新”,同样适用于散装水泥产业模式,最可怕的是过度谨小慎微、过度相信和依赖渐进性创新(IncrementalInnovation),坐失良机,遗患无穷。正如查尔斯·理德所言:“人类并不缺乏智力,但他们的智力存在缺陷,使他们的头脑混乱不堪”。预见变革,渴求变革,并使变革作为其竞争策略,敢于打破坛坛罐罐,拔掉存在已久的千疮百孔的旧篱笆,唯有先进理念才是“变革鸿沟”之桥。

从产业素质看现代理念之光芒

当业内人士一次次为水泥产量增长而欢呼雀跃的时候,当企业为产能规模进入“亿吨俱乐部”而欣喜若狂的时侯,人们往往容易在兴奋中忽略了能够决定水泥产业命运的东西——产业素质。

所谓产业素质,是指某一产业的技术能力、产出能力、市场能力、管理能力、获利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决定产业系统整体功能的依据。产业素质越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也就越高,因而,可以从规模和效益两个方面促进产业成长;反之,则将严重地束缚和制约产业的有序发展。

按照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产业素质是依赖于某一产业当前的特定状态与条件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产业现状与条件通过经济、技术、组织和人力上的各种要素,从不同方面直接影响产业的素质形成。产业素质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的制度素质、技术素质、劳动力素质和资本素质。产业的制度素质、劳动力素质、技术素质和资本素质在产业所面临的共同环境条件下对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作用。它们之间也相互联系,从而使整个产业素质呈现出动态变化。

下面,从三个方面剖析散装水泥产业素质现状。一看产业组织合理化水平,通俗点说就是产业组织是否合理?产业组织形式能否保证资源优化配置?合理的产业组织形式应当能稳定地保持产业及企业间的平等性竞争关系,从而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现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哪?水泥产业“头重脚轻”的“大头娃娃”畸形格局依旧,握有资源的企业巨头缺乏对产业链下游的掌控能力,终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显然是导致产业素质整体不高的原因之一。二看产业组织形式能否保证资源有效利用?现代水泥产业虽然保留传统水泥行业的积习和一般特征,例如遵循价值规律运行,市场配置资源,保持高效的竞争机制,但更强调产业内部各企业采取合理的组织形式,从而使生产规模达到能最有效地利用资源的程度,达到整体经济的集约化增长。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情况是这样的,第一种情况:由于上游资源型企业规模膨胀扩张,集中度迅速提高,而中下游终端产品企业仍是散兵游勇,尤其是处于枢纽地位的现代物流发展滞后,严重制约资源有效的利用。第二种情况:由于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存在着无序竞争,尚未形成有效避免资源浪费的产业秩序,时常出现社会资源的制度性浪费,影响产业经济高效益的增长。三看产业技术素质如何?这要通过产业技术装备状况和劳动者素质两个方面来考量:(1)技术装备创新方面,不仅表明了产业内部各企业在新的生产工艺、设备等生产手段,所具有的能力和水准;同时,它还表现为生产技术手段的变革,以及由这种变革所带来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派生出产业生产过程的持续增长能力。(2)劳动者素质方面,通常包括劳动者的体质健康程度、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劳动技能,还包括劳动者的职业伦理道德水准,以及影响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提供最大产出的能力和掌握运用新技术的速度和能力。如果说,水泥生产制造链环的技改十年磨一剑,当然后续以绿色生态的循环经济为主线的技改则刚刚开始,而产业链中下游的技术进步及全行业管理水平的升级,则显得更弱一些,更滞后一些。

从产业思维看现代理念之碰撞

大前研一认为:感性、想象力、远见、观念等心智能力,“是一种能使看不见的事物看清楚的能力,这是一个在最近几年变得较为重要的要素。”世间事物一旦发展到高级阶段,其思想介入的成分就越高,“酵素”的效应也更突出,更需要不断打破和超越原有思维定式。

理念主宰成功。无论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还是突破原有思维的羁绊,都离不开以理性和批判性见长的哲学思维,从而改变人的行为方式。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评价一个企业成功与否,并不在于年限长短,关键看它的理念能否跟上时代的潮流”。从传统水泥行业迈向现代水泥产业的征途上,我们的理念是否真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如今在那些方面正发生着大交锋、大碰撞和大对决哪?

一是,有序PK无序。无序,可以说是传统水泥行业“短命基因”组上的一个节点,业内外无不痛恨至极!然而,这种恶疾目前并没有消减的迹象,相反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助推下不断发作,来势汹汹,譬如:一轮又一轮的产能过剩,正在折磨着处在转型升级艰难过程中的水泥产业,缠裹着前进的步伐;明里暗里的价格大战,一有风吹草动说不定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就狼烟四起,留下一片几败俱伤的狼籍;破坏生态资源及过度消耗,尽管是警报的“红灯”频闪,依然故我地推行着掠夺性发展;产业效率不高的病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提升速度却很缓慢。人们早就领教过无序给产业发展带来的极具破坏性的消解力、固守力和颠覆力,尽管嘴上说不敢小觑,但又对战胜无序显得心有余悸!至于说,在有序和无序之间到底谁胜谁负,那还取决于现代水泥产业所创造的新秩序能包含什么样的价值浓度!

然则,现代水泥产业新秩序的大潮,正在转型升级中呼啸而来,惊涛拍岸,势不可挡!如果捅破行业的窗户纸朝外看,力量源自一种新市场结构和产业环境的排山倒海般的推动;如果拆除篱笆墙伸着脖子向内看,则是产业内部秩序重新洗牌列阵使然。总之,现代水泥产业新秩序的强大吸附力和整合力,摧毁旧行业的残垣破瓦,用大气磅礴的气势书写着一部新产业的发展史,一个以创造新价值为特征的产业秩序的基石正在一块又一块的铺成。

二是,科学发展PK粗放运营。说到当前水泥行业面临的尴尬境况,有人会把它简单地归结为来自绿色环保政策的压力,只要进行新技术工艺改造,不就行啦!有人会单方面归结为历史和现实造成双重叠加的产能过剩,淘汰那些落后产能,不就行啦!其实,原因从来没有那么简单,这里正展开一场谋求现代化的科学发展与坚持原有的粗放式掠夺经营的大博弈。

揭开传统水泥行业的运作模式的病灶,就会看到流脓淌血的现状:(1)成本转移受阻,导致不能为下游产业链带来更大价值。小到经营成本大到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延续原有的短缺经济诞生的经营模式,产业链下游和消费者不再情愿照单付款,买卖更加难做。(2)产品严重同质化,导致企业价格战频发。技术附加值低,服务低价值,眼睛盯着产品层面挑起“自杀式”的窝里斗,这是身陷旧模式中的企业不愿意看到又不得已为之的宿命。(3)区域产品局限,导致水泥原料企业快速膨胀扩张“大而不强”,规模不经济暴露无遗,快速增长的实物成本是一块难以甩掉的大包袱,相反那些科技和服务的智能型高收益项目却被忽视。(4)单纯靠水泥产品差价的盈利模式,加之市场低门槛导致外来竞争者轻易进入,市场辐射区域狭小且“战国纷争”,面对偌大的下游终端市场却又裹足不前。

这一切一切,都缘于综合环境的改变和产业竞争力的弱化:1、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集约化和信息化给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生存空间;2、社会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绿色生态环保成为时代的潮流,人们更关注可持续发展;3、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客户个性化需求主导市场,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倍受青睐;4、企业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竞争资源日益多元化,不仅比拼固定资产的实力的多寡,更较量软资产的强弱,虚拟企业联盟凸显价值;5、行业环境发生了变化,全球跨国公司发挥比较优势,在中国市场推行控制矿产资源与抢占终端市场的战略,使得中国水泥行业的软肋更加凸显出来。

我们说,科学发展既是一种现代理念,更是不可多得的现实机遇。第一,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所蕴含的市场机遇告诉我们,发展散装水泥不仅要立足于产品层面,其目标应该确定为打造一个大有可为的新型现代产业,为加快中国水泥现代化进程服务。第二,科学发展构建“两型”社会所蕴含的历史机遇告诉我们,水泥行业必须冲破“重产品轻模式”的樊篱,其目标应该是打造一个前景广阔的现代循环经济模式。第三,科学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所蕴含的战略机遇告诉我们,水泥行业必须突破“重规模轻科技”的误区,其目标应该是打造一个科技领先的现代产业。第四,科学发展优化结构战略整合所蕴含的行业机遇告诉我们,水泥行业必须打破“重自身轻外联”的局限,其目标应该是打造一个产业集群的现代产业。

为什么现代散装水泥产业能成为科学发展的宠儿?凭啥给散装水泥偏偏要带上“现代”的桂冠?是不是沽名钓誉的瞎“忽悠”呀?换句话说,为什么现阶段要提出构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让我们还是从中国水泥市场资源独特秉赋条件,以及产业内部运行机制和市场效率的视角上来回答吧!简言之,一是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是建立在科学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新型产业。二是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是建立在市场格局竞争基础上的现代产业。三是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是建立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整合基础上的集群产业。四是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是利国利民、造福社会的民生产业。五是现代散装水泥产业是建立在全球化基础上的国际化产业。所以,无论是从外部宏观环境方面,比如绿色生态、资源枯竭、人类健康以及经济全球化等等;还是水泥产业内部微观现实方面,比如资源企业“大而不强”、产业链“短散弱”、商业模式狼狈、物流瓶颈梗阻、技术服务薄弱以及终端市场滞后等等,都迫切需要散装水泥走向现代化和产业化。

三是,守望收益残片PK价值链拓展。在扩大集中度的呼声此起彼伏,沿袭传统的单一资源控制的水泥行业运行模式,依然难以从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的泥沼走出来,尽管暂时来说规模膨胀带来的收益,还会使人滋生一种志得意满的感觉。

越来越多的业内精英人士,已经敏锐地看到了延伸产业价值链的不可逆转性和紧迫性。而价值链创新一般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价值链解构,即扬长避短,留强去弱,业务外包,集中优势力量控制创造价值最多的核心环节;第二种是价值链整合,即通过企业间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功能的大联合,促使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推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效应,使原有的价值链增值。

其实,水泥产业拓展价值链的过程,是企业在市场中从“点”竞争的各自为战,向集群协同的“链”竞争的过渡和飞跃。然而,更让人兴奋的是,一旦形成了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合作的企业联盟,就意味着企业及其产品以多重属性的身份进入到一个新市场,能有效突破行业间、区域间的市场壁垒。尤其从当前市场内在机制来看,水泥产业链的下游企业渴望获得新价值,需要获得更低的成本,如零库存和更短的时间、更低的环保成本负担,同样上游资源型企业更迫切需要扩大下游市场的份额;水泥产业链下游企业需要得到来自上游链环提供的多样化服务,包括新产品、新科技和整体解决方案,同样上游链环迫切需要下游合作者补强自己的弱项。总之,现实情况表明,谁能在产业价值链增值中发挥最大的效用,谁就当仁不让地会赢得领袖地位,掌控市场的话语权。

四是,近期目标PK长远战略。由于旧体制遗产的惯性作用力,在进军中国水泥产业现代化征途上,要不要先实现散装水泥产业化,进而作为水泥产业的阶段性目标,肯定存在着心照不宣的种种纠葛,一定会触及某根曾经十分敏感而脆弱的神经,但又无法避而不谈,模棱两可,玩个模糊策略。

话题涉及到近期目标与长远战略的关系,把推进散装水泥产业化作为近期目标,而长远战略则是为争取在30、40年后实现中国水泥产业现代化,前者是后者的马前卒,为后者服务的。为什么这样讲呀?(1)推进散装水泥产业,有利于在产业源头上实现水泥散装化,进而为水泥产业现代化奠定基础;(2)推进散装水泥产业,有利于产业源头产品和服务与下游市场无缝对接,进而为水泥产业现代化拓展发展空间;(3)推进散装水泥产业,有利于突破当今水泥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物流等“瓶颈”节点,进而为水泥产业现代化运行创造必要条件;(4)推进散装水泥产业,有利于散装水泥发展协会与水泥业内协会在终极目标下形成合力,进而为水泥产业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NGO或NPO的功能保障。

文行至此,闭着的脑海里突然蹦出了罗丹那尊著名雕塑《思想者》——他,坐在坚硬的岩石之上,手托下颌,低着高贵的头颅,凝神而且缄默,脑中无数条思想曲线在飞速旋转。正如里尔克说的那样:“他全身都是头脑,用全部力量在沉思着。”可以预知,在推进散装水泥产业前行的道路上,肯定会遭遇一座座险峰、一道道恶水,但理念创新的神奇之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思想的光芒一定会穿透阻隔,照亮并洗礼着人们的心灵,陪伴现代散装水泥产业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
水泥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水泥像被踢死事件
通过对水泥管式磨机隔仓板结构改进提高水泥台产
凸显理念,学也张扬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水泥搅拌桩在城市道路软基处理应用中的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化腐朽为神奇—本土创造—水泥环保灯
水泥刨花板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