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庆贤
(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南京 211500)
急性脑梗死属于神经内科常见急症,其致死率、致残率相对较高,是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及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常见病之一。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我院对82例急性脑梗死在常规治疗外加用降纤酶、依达拉奉治疗,并与同期仅常规治疗的82例患者做对比研究,旨在探讨更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治疗疗效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组共164例患者,均根据我国关于脑血管病的学术会议中制定的诊断标准[1]进行诊断,同时经患者头部CT、磁共振检查结果证实,并排除有出血性脑梗死、昏迷、混合性脑卒中等的患者。随机将1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82例。治疗组中男45例,女37例;年龄39~82岁,平均(67.2±12.3)岁;发病至入院就诊时间6~22 h,平均(12.3±3.2)h;对照组中男43例,女39例;年龄41~83岁,平均(67.4±11.9)岁;发病至入院就诊时间6~23 h,平均(12.5±3.4)h。两组在以上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62例患者均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给予患者营养神经药物如复方丹参、胞二磷胆碱等,给予阿司匹林抗凝,并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速尿、甘露醇等,快速控制患者血糖、血压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10 U降纤酶溶于2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1次/d,连续治疗3 d,同时还将30 mg依达拉奉溶入100 ml生理盐水,混匀后静滴,2次/d,连续治疗2周。两组均治疗2周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以进行疗效对比分析,并密切观察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1.3 疗效判定[2]根据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判定疗效。如患者NDS分值减少91%~100%,即视为基本治愈;如患者NDS分值减少46%~90%,即视为显著进步;如未达显著进步标准,NDS分值减少在18%以上,即视为进步;如未达进步标准即为无变化。其中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归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平均得分比较进行t检验,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经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平均得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改善明显(P<0.01);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平均得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平均得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828247.6±6.348.2±6.17.8±4.3*△13.2±5.8*
2.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组82例中基本治愈51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组82例中基本治愈24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16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75.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P<0.01)。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对照组在整个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药物副作用,无一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两组治疗期间均监测血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无一例发生明显异常。
目前多数学者[3]认为急性脑梗死缺血中心神经元损害为不可逆性损伤,但其周围半暗带区域脑组织则因为脑内大血管侧支血液循环或残留血液等作用通常情况下发生的是可逆性损害,如早期及时救治,可逐步恢复神经元活性与功能,故当前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主要是强调对半暗带区域的尽早治疗。具体的治疗手段即本研究中常规性治疗方法如溶栓、抗凝等以尽快恢复对脑梗死半暗带区域的血液供应,同时尽快清除无氧代谢产物以减少或降低其对脑组织造成的损害。
本研究治疗组所加用药物降纤酶为强抗凝和溶栓药物,其可显著降解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抵抗或减少凝血物质聚集,并可促进纤溶系统的纤溶活性,释放出A肽[4],进而促进纤维蛋白清除、降低血液黏滞度、促进血栓溶解[5]。本研究治疗组所用另一药物依达拉奉为羟自由基的有效清除剂,其可高效率清除患者脑内梗死区域的羟自由基,减轻脑组织损伤。由于脑组织富含磷质,当发生缺血性损害时,脂质可发生过氧化而造成组织损伤,依达拉奉可有效抑制脑组织的脂质过氧化,进而阻止其对大脑组织的损害如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脑水肿等[6]。同时有文献报道[7]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从本研究看,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P<0.01)。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药物副作用,这说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降纤酶、依达拉奉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能提高常规治疗疗效,且不良反应少,临床可大力推广应用。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谢 胜.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1,3(1):855-856.
[4]王天鹏.降纤酶并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52例观察[J].山东医药,2005,45(22):60.
[5]赖文军,肖贤芳,王 春.降纤酶和速碧林治疗劳力性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比分析[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3(11):1232.
[6]王天鹏.降纤酶并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4):68-69.
[7]狄 晴,葛剑青,陈道文,等.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1):84-86.